摘要:作業是小學語文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學生獲取、鞏固知識的渠道,而且還是教師檢驗教學效果、完善教學策略的有效手段。在核心素養教育理念備受關注的今天,教師需要進一步完善小學語文中高年級的作業設計,充分發揮課后作業的優勢,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促使學生語文素養及全面能力發展。為此,文章總結了目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實例談了談核心素養下的小學中高年級語文作業有效設計方法。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語文;作業設計
一、 引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成為各學科教學的重點,同時也成為教師研討的熱門話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業設計對提升教學品質、促進學生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出相應的課后作業,可以幫助學生檢驗并鞏固學到的知識,為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指明方向。可以說,課后作業既是學生學習知識的渠道,也是師生互動的平臺。但從目前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情況來看,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無法滿足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因此,改革小學中高年級語文作業設計成為擺在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提升教學品質、完善教學結構的重要環節之一。
二、 目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形式缺乏靈活性
從目前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形式來看,教師選擇的作業形式通常以抄寫和背誦為主,尤其是小學中高年級的作業設計,隨著教材中古詩詞及生字的增加,抄寫和背誦類型的作業明顯增多。在語文教師看來,這種形式的作業能夠幫助學生迅速掌握所學的知識,在考試中取得優異的成績。但站在學生的角度,抄寫和背誦形式的作業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對知識的記憶并不長久,可能當時完成了記憶,但過不了多久就會忘得一干二凈。與此同時,也正是由于語文作業形式缺少靈活性,學生在完成作業的時候會感覺到異常枯燥、無聊,不能積極互動地完成語文作業,甚至會以敷衍了事的態度去做作業,致使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興趣。缺少靈活性的作業設計不僅浪費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實踐,而且還束縛住了學生的思想,不利于學生語文素養及全面能力的發展。
(二)作業設計“一刀切”
每一名學生在學習能力、思維方式、個性特點上都有著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小學中高年級段的學生,正處于思維與心智快速成長時期,學生有著很大的起伏與波動。在教學實踐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需要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教學引導。但在實際的作業設計中,部分教師卻沒能做到這一點,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設計作業內容和作業形式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為所有層次的學生都安排統一的作業內容。這樣的作業設計對學生的發展非常不利,不僅會導致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吃不飽”,語文能力發展受限,而且還會令學習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吃不了”,漸漸地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遵循差異性原則導致的,無法滿足不同認知能力和不同認知需求學生的發展要求。
(三)作業內容把握不準確
正如上文中所提到的,作業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助推器”,可以幫助學生檢驗和鞏固所學的知識。這就需要教師在設計作業內容的時候綜合各方面因素考慮,不僅要準確把握作業的難易程度,而且還要注意作業內容的重復度,以及新舊知識的兼容度。從當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情況來看,教師對作業內容的把握存在很大的問題,作業內容的選擇太過于隨意。部分教師忽視了作業內容中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新知識所占的比重非常大,這很不利于學生發現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會限制學生語文思維及核心素養的發展。另外,部分教師在作業內容設計中忽視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不能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成功應用于生活中,限制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及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
(四)作業評價體系不完善
作業評價是整個課后作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表現對其進行評價,既能幫助學生及時發現學習中的問題,又能對學生起到激勵與引導的作用。但在實際的作業評價中,由于教師的教學任務不較大,所以往往不會對學生進行差異化的評價,經常會以“優、良、差”或“A、B、C”的形式來表示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這導致學生不能及時發現學習中的問題,而且缺乏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久而久之,學生會認為教師并不在乎自己完成作業的情況,自己非常認真、努力地完成作業,得到的回復和其他同學是一樣的,所以會選擇以敷衍的態度完成作業。除此之外,部分教師為還會選擇讓學生相互查看作業,這進一步加深了學生對作業的錯誤認知,認為做作業是沒有必要的。由于作業評價體系的不完善,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影響了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 核心素養下小學中高年級語文作業有效設計方法
(一)調整作業方式,增加作業的趣味性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思維與心智還沒有發育成熟,自控能力比較弱,難以積極主動地去完成語文作業。另外,小學生對新鮮事物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這個特點來調整作業方式,增強作業的趣味性與創新性,使學生在做作業的時候獲得快樂,由此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當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完成作業,學習狀態會更加出色,作業的教育作用也能被充分發揮出來。因此,教師可以綜合多方面因素考慮,設計一些多樣性的趣味作業內容。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大青樹下的小學》時,教師為學生安排了特殊的家庭作業。該篇課文描寫了西南邊疆的一所民族小學,反映了孩子們幸福的學習生活,體現了社會各民族之間的有愛和團結。教師要求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并結合課文內容動手畫一畫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小學。這樣的作業設計與以往的語文作業不同,不僅增加了作業的趣味性,而且充分體現了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幫助學生有效地鞏固了課文內容,將書本語文轉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及想象能力。
(二)尊重個體差異,分層進行作業設計
小學生都存在著個體之間的差異,每一名學生都有自己的特點,學習能力和學習情況都會有所不同。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需要有意識地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層進行作業設計,以此來盡可能地滿足不同情況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學生在完成適合自己的作業時,更容易激發自身的學習潛力,促進語文素養及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因此,語文教師需要全面了解每一名學生的特點,并對其進行合理的層次劃分,設計一系列不同難度、不同類型的作業。例如,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為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及能力水平進行選擇。比如,第一類的作業大多是比較基礎的知識,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檢查和鞏固已學的知識;第二類的作業則會稍微有一些難度,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與學習;第三類作業的靈活性較強,更加注重對學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多種類型的作業設計能夠有效滿足不同情況學生的需求,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通過作業獲得提升,進而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及時觀察學生的變化,對學生的層次劃分進行適時調整,以確保分層作業的有效性。
(三)設計實踐作業,提高知識運用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讓學生善用、會用語文知識來解決實際的問題。因此,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需要充分結合實際生活,更加注重作業的實踐性,鼓勵學生對知識進行實踐探究,感受知識的形成過程,這對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有著積極的作用。學生經過實踐獲得的知識,往往會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能夠為其之后的學習奠定扎實的基礎。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趙州橋》之后,教師為學生設計了探究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觀察本地的各種橋梁,并且搜集各種資料整理出所調查橋梁的長度、寬度、高度、形狀及年代,然后結合自身經驗和所學知識對橋梁的作用進行簡單分析。這種實踐性的作業并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教師讓學生利用周末或節假日與家長一起進行考察,并且在網絡中搜集相關的資料信息,或者詢問當地的老人。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不僅豐富自身的知識視野,而且還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及資料整理能力,為學生學習說明文寫作奠定扎實的基礎。通過設計實踐性較強的課后作業,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運用能力,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有效發展。
(四)關注個性發展,設計開放性的作業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不斷更新及深入推廣,小學語文教學要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教師需要扮演好學生成長路上的引導者,而不是“學習機器”的制造者。每一名學生都有著自己的興趣愛好及性格特點,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提供多種作業選擇,由此來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因此,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將目光放長遠一些,以核心素養基本理念為指導,布置一些開放性的作業,讓學生感受到教學的包容性,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例如,學完四年級上冊《題西林壁》之后,教師將作業的設計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己選擇作業形式及作業內容。學生經過思考提出各種類型的作業:抄寫古詩并進行背誦和默寫、根據古詩內容畫一幅畫、收集整理其他類似的古詩、整理與這首詩所說明的道理相關的例子……看到學生設計的多種類型的作業,教師決定讓學生按照“1+X”的方法選擇作業,先根據自己的情況自行設計一份作業,然后再選擇一份或多份其他人設計的作業。這種開放性的作業設計有效落實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五)完善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多元發展
傳統的小學語文作業評價形式具有一定的單一性,通常是教師按照學生作業完成的情況進行評價,而且評價的方式也比較單調,不能直觀地體現出學生作業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充分發揮作業的教育價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多元化的發展,教師需要不斷完善作業評價體系,由此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營造出和諧良好的學習氛圍。例如,教師對學生進行作業評價的時候,要綜合學生的作業完成態度、進步程度等情況,并盡可能采用多樣化的評語,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被關心,而且要多多運用激勵性的語言,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當中。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總結在完成作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來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引導學生不斷完善自我。通過對作業評價體系的完善與優化,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的多元化發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四、 結語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作業設計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需要意識到作業設計的重要價值。教師需要反思當前作業設計中存在的重要問題,積極改變教育觀念及教學思路,將目光放長遠一些,以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指導理念,充分發揮課后作業的優勢。通過多樣化的作業設計來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促使學生語文素養及全面能力發展。
參考文獻:
[1]蘇湘泉,嚴紅山.探究如何利用小學語文作業來提高教學質量[J].學周刊,2021(10).
[2]武俊英.淺談如何科學化布置小學語文作業[J].當代家庭教育,2020(11).
[3]汪海俠,劉濤.立足以生為本設置小學生語文作業[J].華夏教師,2020(1).
[4]王玉容.新教材背景下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與指導[J].中國新通信,2020(10).
作者簡介:
馬少君,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閩侯縣青口東臺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