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瓊
摘 ?要: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當中,想要實現雙減,教師首先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進行改革創新,不能只局限在傳統的觀念當中。身為教師,要在課堂提前做好教學設計工作,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使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積極主動的完成學習任務,從而提高課堂的整體教學效率,為小學數學教學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基于此,本文主要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的教學策略進行優化探究。
關鍵詞:雙減背景;小學數學教學;策略優化
在小學教育過程中要將減負、增效、提質作為雙減理念下的重點要求,教師從中就需要對課堂教學不斷進行優化探究,從而制定出最滿足的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數學課堂。對于當代學生來說,很多家長對學生的學習越來越重視,對學生自身也有了更多的要求,與此同時,就會對很多學生的心理造成巨大壓力。為了減輕學生的自身壓力,教師就要對癥下藥,制定出可行性的方案,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一、增加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身為教師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度,提高學生的數學觀念。為此,教師就應該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數學實踐活動,通過自身已有的知識進行驗證探析或者令學生主動探索未知的數學領域,使其通過自己的觀察與思考,在實踐活動中探索數學的原理,掌握學習數學的樂趣,從而激發出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不斷培養自身的數學核心素養。
數學是抽象的,但只要掌握住正確的學習方法,數學就是具體的,形象的。就像在進行《圓》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去戶外進行實踐探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觀察一下圓都應用在我們生活中的什么地方,通過生活化的探究,可以發現生活當中處處存在著圓,就像車輪和井蓋。在此之后,我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的動手實踐活動,嘗試著自己去制作圓,在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也可以說說自己的制作方法與圓的特點,從而教師就可以引申出圓心與半徑、直徑,讓學生通過這種方法來加深對圓的基礎認識,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
二、豐富課堂形式,促進學生主動學習
想要構建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首先要根據學生的自身特點來制定適宜的教學手段,豐富課堂的展現形式,緊隨時代腳步,利用已有的信息教學設備來提高課堂教學的展現度。對所有學生來說,他們都喜歡新奇的事物,為此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以踐行雙減理念應用的目的。
在信息時代下,教師可以利用電子白板、微課、多媒體導入等先進教學方法進行課堂授課,就像在對《百分數(一)》的學習時,教師可以提前找一些應用到百分數的視頻或圖片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出來。就比如說,在打開多媒體時或導入文件時,系統會顯示以完成百分之多少,這也是我們經常看到的數字和符號,此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們想一想這個符號代表什么意思,隨后為學生引入百分數概念,并為學生繼續展示一些例子,加深學生自身理解。除此之外,可以讓學生談談生活中還存在著哪些百分數的應用,從而使學生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生活的各方面,使其能夠在生活中學到數學,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三、增添情境創設,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為了響應雙減政策,減輕學生的各項壓力,教師就要制定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數學情境創設來使學生投入到數學學習當中,真正的學會數學與應用數學,只有能夠正確的運用數學才能消化這些知識,將知識變為自己永久的財富。久而久之,學生就會享受這種狀態,不斷培養自己良好的去學習,從而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與應用能力,將對數學知識的理解不斷深化,在真正意義上做到有學有得的狀態,逐漸增強自身數學素養。
為了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知識,教師就可以通過情境化教學,結合學生的自身實際情況來將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情境中,以此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相關知識。以《負數》為例,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長大后自己的存折,如果存折里顯示著+2000是什么意思?學生就會立馬反映到是存入了2000元,這時教師接著問:“那如果-1000這樣的數字又代表什么呢?”學生就會說出:“是支出了1000”。以此來引入我們接下來所要學習的負數,讓學生通過這種情境化引入來加深對負數的理解,使其對負數有正確的認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下高效的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愛上數學。
四、結束語
總之,減負工作是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基于此,教師要深刻落實減負工作,解決學生學習任務重的根本問題,并為自身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科學布置學習任務,從而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心理負擔。以此來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高質量的學習,充分實現減負與增效的結合,促進小學數學教育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宇.小學數學適性課堂“輕負高效”的策略研究[J].數理化解題研究,2020(23):39-40.
[2]楊茹冰.在小學數學中做到“輕負高效”的有效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0(32):73-74.
[3]徐蔚.優化教學策略,實現輕負高效——小學數學教學探微[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9(1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