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數學活動作為一種獨特的學習方式,既為學生提供了一條解決數學問題的新路徑,又給學生創造了主體參與、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勇于創新的學習環境。“多邊形的內角”和的教學通過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探究性數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判斷、交流,在探索中歸納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方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發展學生的數學素養。
關鍵詞:數學活動;思維發展;小學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1)12A-0072-04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等活動過程。[1]數學活動作為一種獨特的學習方式,既為學生提供了一條解決數學問題的新路徑,又給學生創造了主體參與、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勇于創新的學習環境。大量成功的教學實踐表明,在數學課堂中引進數學活動,不但能豐富數學的學習方式,而且更能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豐富猜想活動,讓思維起航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數學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但在數學教學實踐中,一些學生不喜歡數學,感覺數學就是做題,單調乏味,還有一些學生習慣于“老師讓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機械式學習。數學活動是以“做”為支架的參與式活動,學生能感受數學,觸摸數學,看到不一樣的數學,從而變被動的“機械”學習為更加主動的“趣味”學習。數學活動也是以問題為鏈接點的連續活動,能誘發學生猜想,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讓思維在猜想中萌發、起航。
在教學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多邊形的內角和”時,筆者在課的開始組織了“猜圖形”的活動(如圖1):
(1)教師手拿內有圖形的信封,先露出圖形的1個角(如圖1-①),提問學生:“你們能夠根據這個角,猜猜它是什么圖形嗎?”大多數學生猜是三角形,筆者順勢引導學生復習已經學過的關于三角形的知識。
(2)教師再把信封內的圖形拉出來一點點,露出2個角(如圖1-②),提問學生:“現在還是大家猜的三角形嗎?”學生猜想:“露出了2個直角,不可能是三角形了!那會是什么圖形呢?可能是長方形,也可能是正方形。”筆者繼續提問:“那你們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度嗎?”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形、正方形4個角都是直角,直角是90°的知識經驗,得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四個直角內角和是360°。這個環節,完成了長方形、正方形這兩個特殊四邊形內角和的教學。
(3)教師繼續提問:“信封內的圖形到底是什么圖形呢?讓我們來揭開謎底:是一個直角梯形。直角梯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呢?誰來大膽猜想一下?”
在“猜圖形”活動中,筆者通過讓學生猜露出1個角的圖形,喚醒了學生的已有經驗,同時也抓住了本堂課的認知起點——三角形內角和=180;通過猜露出2個角的圖形,得出長方形、正方形這兩個特殊四邊形的內角和是90×4=360°;最后通過揭開謎底展開“研究一般四邊形內角和”的教學。猜想推動著知識的輻射,使學生產生認知的不平衡,激發了學生要繼續學習的迫切需求,讓學生帶著問題展開深入的探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數學活動中去。
二、充實實驗活動,讓思維揚帆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所學知識往往處于一種似懂非懂的朦朧狀態,而數學實驗活動恰好能彌補這個“缺憾”。組織開展需要大膽猜想、動手操作、驗證觀點的實驗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知識、規律,還能帶領學生全面、深刻地體驗學習過程和方法,使知識學習變得立體和豐富。數學實驗不是盲目的,有了猜想,實驗活動更有目的性,而為了驗證猜想展開的研究活動,更像是一種驗證性實驗。有了科學研究的實驗操作方式,學生的思維就不斷靈活起來,越來越清晰有條理。筆者在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設計了“驗證直角梯形內角和”的實驗,請學生通過實驗來證明“直角梯形的內角和是360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的思維是發散的(如圖2)。
“量”的方法最容易想到,用數據來說話,把4個內角度數加起來就是內角和度數;“拼”的方法最為直觀,一目了然(如圖2-①),把4個角剪下來拼在一起形成一個周角,一周角就是360 。根據學生的實驗作品,教師引導學生嘗試了另外三種分法。如圖2-②,把直角梯形分成2個三角形,2個三角形內角和就是直角梯形的內角和360°,這種分法把直角梯形與三角形聯系起來,實現了轉化思考,充分開啟了學生的思維。既然可以分成2個三角形,那能否分成3個三角形呢?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分成3個三角形,內角和就是180×3,但是比直角梯形內角和多了一個180平角度數,要減去,結果還是得到內角和是180×3-180=360°(如圖2-③)。圖2-④把直角梯形分成4個三角形,內角和就是180×4,但是比直角梯形內角和多了一個360周角度數,要減去,結果還是得到內角和是180×4-360=360°。
數學實驗的本質是讓學生在“動手做”的歷程中挖掘思維軌跡,發現知識的本質。當“測量”“剪拼”“分成2個、3個、4個三角形”這些方法依次呈現時,學生的猜想得到了證實,方法得到了互補,思考得到了肯定,思維得到了碰撞。在與學生交流不同實驗方法的過程中,筆者引導學生不斷進行思考、修正、推理、想象,不僅讓學生知道怎么做實驗,還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
接著,筆者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后三種分法,深入地思考、尋找它們之間的聯系:“三種分法都是把直角梯形轉化成三角形來計算內角和的。分割的交點在內部(如圖2-④):4個三角形的內角和,跟原直角梯形內角和一樣嗎?多出了哪里?內角和是多少?分割的交點在邊上:假如這個交點繼續往下移,移到一個稍微特殊的地方,移到邊上來呢(如圖2-③)?現在分成幾個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比原直角梯形內角和多了多少?分割的交點在頂點:這個交點繼續移動,一直移動到了這個頂點上(如圖2-②)。分成了幾個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比原直角梯形內角和是多了還是少了?”學生認識到這個點落在了直角梯形不同的位置,有的在圖形內,有的在邊上,有的在頂點上,但不管在哪里,都能證明其內角和是360°。這一實驗結果讓學生非常興奮,他們在思維達到高峰時還將這三種方法分別取名為“中心法”“邊線法”“頂點法”。
我們往往會從不同的方法中總結出不同的規律,然而,不僅這些規律之間充滿了關聯,研究的方法和切入點也可以互相借鑒。充實的數學實驗活動,給了學生更廣闊的思考空間和研究視域,讓他們的思維在課堂上活躍起來,提升了他們對數學的理解程度。
三、深入探究活動,讓思維遠航
數學課堂要尊重學生已有的經驗,將豐富的現實情境引入課堂,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解題策略,促進同伴間的合作交流,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在教學“多邊形的內角和”時,筆者設計了“不同四邊形內角和的探究實驗”活動,讓學生通過探究得出一組四邊形(如圖3)各自的內角和,并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
學生先實驗,再思考,然后交流不同的探究方法。有的學生用了頂點法,將四邊形分成2個三角形,內角和是180×2=360;有的學生用了邊線法,將四邊形分成3個三角形,內角和是180×3-180=360;有的學生用了中心法,將四邊形分成4個三角形,內角和是180×4-360=360。在原有數學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學生通過再次深入實驗,操作探究,發現不管用哪種方法,都可以研究得出四邊形內角和是360。
到這里探究還沒有結束,筆者再拋出問題:“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那么五邊形、六邊形、七邊形(如圖4),它們的內角和分別是多少度呢?有了研究四邊形內角和的堅實基礎,學生能自己設計活動進行研究了。隨著探究的深入,學生不僅能發現其他多邊形內角和度數的規律,還能對規律進行解釋,并能掌握規律之間的聯系。
從研究直角梯形的內角和發展到研究不同形狀的四邊形內角和,從研究四邊形的內角和發展到研究五邊、六邊、七邊等多邊形的內角和,兩個不同層次的探究活動,雖然在不同的探究任務下,但學生都是以發現者的身份去觀察、猜想、實驗、分析、推理、歸納,使數學活動成為再創造、再發現的過程。活動成果的展示不僅是結果的呈現,更是實驗過程的回顧。學生在做中學、做中思、做中悟,實現向數學學習“智慧”層面的提升。
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是在親身經歷、實踐、活動的過程中積累起來的。在實驗成果展示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和交流,既展示自己的想法,回顧自己的探究歷程,又能適時了解其他同學的學習方法。通過探究得到結論后的欣喜,將成為學生敢于實驗、樂于探究的動力,使學生的思維在課堂上開出智慧之花。
四、感受活動魅力,讓思維走向“創新”
數學活動涉及的內容是廣泛的,在這些活動中既有可供學生思考、探究和具體動手操作的題材,也隱含著現代數學的一些原始生長點,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接觸、了解、鉆研自己感興趣的數學問題,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開啟每一位學生的智慧潛能,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活動,可以讓學生通過做、思合一,與生活相聯系。在活動探索過程中,學生往往會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根據學過的知識、運用實驗得出的方法和積累到的活動經驗進行深入的實驗研究,是學生最感興趣的事。這樣的活動更具創新性、挑戰性和綜合性,能給學生帶來更大的成功喜悅,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這樣的數學學習,讓學生不僅僅專注于本堂課的知識學習,還可以從本課知識出發,向更廣闊的數學天地發展,從而激發學習的熱情和創新的活力。“多邊形的內角和”教學的最后,筆者拋出問題:“多邊形隨著邊數的增加,內角和是不斷變化的,而且是有規律地變化的。那外角和呢?它又有怎樣的規律呢?”然后通過播放各種多邊形內角和、外角和動態變化的小視頻,引導學生感受多邊形的外角和,激勵學生利用多種數學活動進行學習,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體現了課堂學習的拓展性。課后的天地更廣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進行知識的再創造,從中感受數學魅力,獲得成功體驗,產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提升歸納總結、靈活變通的能力。
學生在實操性數學活動中,通過實驗探索和交流分享,思維不斷向深處漫溯,不僅發現了多邊形內角和的計算公式,還對知識的形成過程有了完整的了解,成為實驗者、思考者、發現者。教學活動成為學生增長知識、發展思維、提升能力的過程,對學生當下和今后終身的發展都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3.
收稿日期:2021-10-12
作者簡介:袁綺蓉,江陰市輔延中心小學 (江蘇江陰,214400),江陰市優秀教育工作者,江陰市教書育人標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