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
【摘要】英語的語言屬性是教師教學中最應當注重的內容,因此教師應當通過在教學中建構指向語言屬性的教學方法,切實提升英語教學的適切性,讓教學貼近學生。教學策略的構建首先從貼近學生的生活入手,讓學生進行交際應用,其次運用任務驅動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再通過比較遷移的方法建構學生的認知體系,最后通過海量閱讀的方式實現文化意識的滲透。
【關鍵詞】語言屬性;教學適切性;初中英語
英語的語言屬性主要分為兩大模塊,一個是其交流屬性,即英語是用于交流的工具;另一種則是其文化屬性,指英語語言同樣是一種文化現象,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指向語言屬性的教學方法就是通過以下四條策略分別進行兩種屬性的教學,提升英語教學的適切性,讓學生更好地接受英語知識。
一、貼近生活,重在交際應用
著名思想家盧梭曾說,教學不在于給予學生各種學問,而是要培養其對學問的興趣愛好。要建立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將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學習。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交際和應用,這是提升英語教學適切性的首要方法。
如在七年級上冊Good morning這一節中,學生要學習到與打招呼相關的英語知識,此時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主題和生活場景接近的天然特性,引導學生進行交際應用,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知識吸收程度。我首先提問學生:“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朋友或者老師一般會如何打招呼呢?”學生此時就會想到,一般會向對方問好。我繼續陳述:“是的,我們在這一節中學到的就是日常的向對方問好的英語知識,比如早上遇到對方我們會說good morning表示早上好,那么中午和晚上遇到對方我們應當說什么呢?”學生此時就會開始思考,用good和afternoon、evening等詞語進行搭配,組成不同的問好打招呼方式。然后,我讓學生同桌兩人之間運用自己剛才所想到的短語進行實際打招呼,這樣就讓學生完成了英語知識的實際應用過程,有效促進了其英語知識的吸收。
在這樣貼近學生生活的場景中,學生能夠理解如何在生活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從而有效實現了指向英語語言的根本屬性——進行交流,有效提升了教學的適切性,促進了學生的英語水平進步和提高。
二、任務驅動,引導自主探究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由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因此,教師應當給予學生學習任務,讓學生自己從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發現英語知識,實現有效的自主探究,這樣才能提升英語教學的適切性,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和進步。
如在七年級上冊What's this in English?這一節中,學生要學習到與詢問英文名稱相關的英語知識,此時我們就可以為學生設置任務,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我首先為學生設置初始問題:“如何詢問某物品用英語怎么說?”學生此時就會開始自主探究,尋找課本中的相關語句,當學生發現詢問某物品的英文表達的句子What's this in English?之后,我繼續為學生設置任務:“那么我們現在桌面上有直尺、杯子、鋼筆三樣物品,我們應當如何回答呢?”學生就會繼續針對課本相關內容進行探究,發現需要使用it's加物品的語句,接下來我繼續為學生設置任務:“我來提問你來回答,你能否回答出我所詢問的問題呢?哪位同學想挑戰一下?”學生此時就會踴躍舉手和教師完成這一任務,這樣就讓學生實現了在任務驅動下的自主探究。
這樣進行任務驅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實現了知識的汲取和獲得,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學生通過這種自己探索獲得的知識,印象更加深刻,學生對其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時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體會到發現知識的樂趣。
三、比較遷移,建構認知體系
進行比較遷移也是指向語言屬性下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通過相近知識點之間的比較,讓學生將學習其中一種知識的方法、概念遷移到另一個知識的學習過程中,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認知體系,有效提升了英語教學的適切性。
如在七年級下冊Can you play the guitar?這一節中,學生要學習到與can相關的一般疑問句,此時我就會將其與另一種一般疑問句“Do you like to play the guitar?”進行比較,我首先會詢問學生:“Can you play the guitar?”表達的意思是什么?學生此時就會回答出其基本含義,我繼續詢問學生:“我們之前都學過Do引導的一般疑問句,那么Do you like to play the guitar?這一句話,它和我們剛剛所說的句子有什么不同呢?”學生此時就會開始思考,can表達的是會不會,是一種能力,而do引導的句子則表達是否喜歡彈吉他的意思,所以兩個句子在句義等方面都是存在不同的。此時,我再細化出比較的要點讓學生進行歸納概括,這樣就實現了認知體系的建構。
比較遷移的要點是教師找出兩種知識的相似或不同之處,讓學生通過相關聯的內容進行英語知識的汲取,在比較中學生能夠自覺將兩種知識鏈接起來進行記憶,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英語學習效果,促進了學生的英語能力增長和提高。
四、海量閱讀,滲透文化意識
韓愈曾說:“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因此要讓學生深刻體會英語語言,必須要讓學生進行經常性的閱讀,用海量的閱讀內容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讓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的同時實現文化素養的提升,促進學生的英語能力進步和提升。
如在七年級下冊I’d like some noodles這一節中,學生要學習到與食物相關的英語知識,此時我們就可以利用互聯網中的資源帶領學生閱讀與西方飲食文化相關的文章。我一般是將介紹西方特色飲食文化的文章摘錄下來,改編成學生在這一階段能夠理解的文段,讓學生進行閱讀,對每一種食物我都準備了一段文字,這樣通過海量的閱讀,學生的文化視野也會得到擴展。
海量閱讀為學生的英語學習提供了充分的英語素材,讓學生在接觸閱讀內容的同時有充分的機會感受其中的文化內涵,從而有效提升教學的適切性,直指英語語言的文化屬性。海量閱讀同時對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激活作用。
進行英語教學,必須將教學的核心概念指向英語的語言屬性,這樣才能提升英語教學的適切性,促進學生的英語能力快速增長。未來期待能有更多學者探索出提升英語教學適切性的方法,促進學生的英語學習進步和提高。
參考文獻:
[1]王云飛.初中英語教學情境創設的適切性研究[J].學周刊,2020(12):50-51.
[2]朱建忠.有效提高詞匯教學與閱讀能力培養的適切性[J].新課程:中學,2015(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