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小學生難以理解古詩文的問題,建議教師教學古詩文時嘗試借助吟誦的方式,把握好平仄、音律,有節奏地誦讀,同時開展主題教學和情境教學,從而讓學生在吟誦中獲得語言積累和深層次的感悟,激發對古詩文的熱愛之情。
【關鍵詞】古詩文 吟誦 主題教學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3-0040-02
詩詞文賦,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吟誦,穿越悠久的歷史長河一直流傳至今,它既是漢文化圈中人們對詩詞的傳統誦讀方式,也是中國人高效率學習傳統文化的方法。吟誦的方式有很多:按音樂的旋律讀,按吟誦的精準程度有基礎吟誦和精細吟誦,按方言讀和普通話讀。當前,最常見的就是用普通話吟誦,讀平長仄短、讀韻字拉長、讀詩詞同律、讀依字行腔。古詩文雖文字簡潔,但對小學生來說仍難以理解。筆者認為,教師應嘗試借助吟誦的方式,帶著音律誦讀,讓學生深刻感受吟誦的快樂并在吟誦中獲得語言的積累和深層次的感悟。
然而,在古詩文教學中,很多教師常常以分析代替朗讀,以回答問題代替朗讀,對古詩文的朗讀不進行具體的指導,情感表現比較生硬。朗讀的方法雖然形式多樣,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大多數采用集體讀、小組讀、個別讀等形式——形式看似多種多樣,但讀的效果是一樣的,拖音明顯,節奏性差,有時還不整齊。那么,如何教會學生吟誦?如何提升吟誦教學的效率?
一、讀好平仄啟吟誦
低年級學生學習吟誦,首先要把學習的內容讀正確、讀流利,但對于大部分的學生來說,這已經是不容易的了,如果還要讀得有音律、有節奏,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上下功夫,并且要認真細致地指導學生朗讀。結合識字,筆者首先采用“詞語—詞組”的分節朗讀法,讓學生把每個字的平仄讀準確。教會學生把每個字音的聲調讀到位,不僅可以讓學生學好拼音、說好普通話,而且可以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為吟誦做鋪墊。
以《一去二三里》為例,應讀好“二三里、煙村、亭臺”等詞語。南方人受方言影響,聲音的語調不夠規范,語調整體會偏低,因而可先讓學生把調子抬高朗讀,并逐漸規范調子:陰平55高而穩,陽平35往上揚,上聲214起音走低往高,去聲51音調下降。陰平和陽平為平聲,上聲和去聲為仄聲,平仄的長短和音調的高低要用規范的語調讀詞語。在教師的帶領下,再加上有節奏的擊掌配合,學生興致高漲,初步感受到了朗讀的樂趣。在輕松的語境中,教室里傳出了輕快、整齊的讀書聲,并達到了教學朗讀的基本要求。
這樣的方法也可以逐漸運用到其他詩詞教學中。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朗讀用筆劃出詞語或詞組,強調注意按詞語停頓,慢慢習慣用平長仄短的方式讀詞語。以這樣的方法練習一段時間后,學生的朗讀水平明顯提高,語感大有增強。
如教學《靜夜思》時,要讓學生進行節奏分明的詞語練習,讀好“明月光、地上霜、望明月、思故鄉”,這樣學生很快掌握了這首樂府詩的平仄調,吟誦時仿佛看到了李白站在月光下抬頭望月,因無比思念故鄉而低頭輕嘆。
平仄為吟誦的起步,讀好平仄能為詩詞意境增添美感,讓吟誦者心意順暢,更好地抒發情意?,F代人讀好平仄,能更了解詩詞格律,感受詩詞意境,體會詩詞氣勢。
二、主題教學練吟誦
小學語文教學中包含著內容豐富的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吟誦是中國傳統的讀詩文的方式,讀者可根據自己對詩文內容的理解,對字音的高低長短、節奏的輕重緩急等進行抒情達意。以簡短的寫景古詩為例,寫景的古詩語言特別美,調子也很美,讀時能讓人產生聯想,進而形成畫面感。而在畫面感中吟誦更有感覺和韻味。
如《一去二三里》的吟誦:“一(平)去(仄)二(仄)三(平)里(仄),煙(平)村(平)四(仄)五(仄)家(平)。亭(平)臺(平)六(仄)七(平)座(仄),八(平)九(仄)十(平)枝(平)花(平)。”平聲婉轉,仄聲短促,以南京六合《鮮花調》(五言律詩:33321,11612,23216,21615)初步嘗試引導學生在簡單的音樂節奏下吟誦,并根據語境內容了解詩意,通過對畫面的理解,帶領學生想象情境:我們一起手拉著手來到二三里遠的野外,遠遠看見前面有一個小村莊,正是做飯的時間,屋頂上裊裊炊煙;一起往前走,竟然看見了六七座用茅草搭建成的亭臺,周圍鮮花開放,真美。寫景的詩更容易讓學生進入情境,而一旦進入情境畫面后,學生則能慢慢吟誦出這首古詩的色彩,感受到快樂的情感。
再如《江南》的吟誦教學:“江(平)南(平)可(仄)采(仄)蓮(平,拉長),蓮(平)葉(仄,入聲字)何(平)田田(平,拉長),魚(平)戲(仄)蓮(平)葉(仄)間(平,拉長)。魚戲蓮葉東(平),魚戲蓮葉西(平),魚戲蓮葉南(平),魚戲蓮葉北(仄)。”這是一首漢樂府古詩,特別是第二部分,除了最后一個字不相同,其他字都一樣。學生用這首詩練習吟誦時,可聯想到荷花池里的一條條小魚流連于蓮葉間,很容易陶醉其間。
簡短的寫景詩還有《畫》《古朗月行》《風》《春曉》等。一首首簡練的溫馨作品,自然的語調、輕快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內涵,充盈著美感,蘊含著哲理,帶給學生無窮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當然,還有七言律詩,同樣可以用南京六合《鮮花調》(南京六合《鮮花調》七言律詩:3333321,1111612,2323216,2121615)進行吟誦。如《小池》:“泉眼無聲(平聲字,拉長)惜(入聲字,讀短音)細流(韻字,拉長),樹陰(平聲字,拉長)照水愛晴(平聲字,拉長)柔(韻字,拉長)。小荷(平聲字,拉長)才露尖(平聲字,拉長)尖角(入聲字,讀短音),早有蜻蜓(平聲字,拉長)立(入聲字,讀短音)上頭(韻字,拉長)。”以下是筆者執教《小池》一課的教學片段:
師:這是一首描寫夏天池塘美麗景色的詩。你們看,夏天來了,陽光燦爛,但還不是很強烈,池塘里水波閃爍,水是那樣細,那樣柔,那樣富有情意。(教師用南京六合《鮮花調》示范讀)泉眼無聲(平聲字,拉長)惜(入聲字,讀短音)細流(韻字,拉長)。同學們,你們感受到了什么?
生1:一股涓涓細流的泉水從洞口流出,沒有一絲聲響。一個“惜”字,讓我仿佛感受到了這一口小小的泉眼特別愛惜這股細細的流水,哪怕是多流一點兒也不舍得。
師:說得真好!帶著這樣的感受我們也來讀一讀。
這樣的教學開場白,讓學生一下子進入吟誦的情境,同時通過吟誦走進詩的字里行間。學生通過吟誦,可細膩地感受到詩情畫意:在晴朗柔和的夏天風光里,柔枝婆娑弄影,樹陰遮住水面,水面斑駁,細細的光波特別柔美;池中一株小荷剛把含苞欲放的嫩嫩的尖尖的花苞露出水面,而在這尖尖嫩角上卻早有一只小蜻蜓立在上面。
以優美的寫景詩為主,運用南京六合《鮮花調》,通過主題教學打開學生吟誦的大門,也是一種吟誦指導的方法。由于節奏明顯、語言有音樂美,學生喜歡讀,加上朗朗童聲,效果特別好,既能讓學生增加識字量,也能提升朗讀詩文能力,達到積累語言的效果。
三、情境教學促吟誦
情景的氛圍營造會激起愛學習且樂于接受新事物的學生的無窮的吟誦興趣。筆者常常用這樣的教學方式,給學生播放與學習內容相關的背景音樂或生動形象的影像,還用生動的語言創設教學情境?;蛘咴趯W完一首古詩后,讓學生根據詩詞編劇本,演繹一番。創設教學情境是為了帶領學生走進詩詞的字里行間,而學生的演繹是為了走出文本,再現詩詞句的內容和情感,是更高級的情境教學。
以下是筆者執教《尋隱者不遇》的教學片段:
師:這是一首五言古體絕句。請同學們先用鉛筆標出平仄。
師:誰能根據平仄先來讀一讀?
(生讀略)
師:通過聽同學的吟誦,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有一個人來尋找隱居在山林里的人,他看見了一個學童就詢問他。學童回答,師傅采藥去了,只知道師傅在山中采藥,但山上云霧繚繞,處處隱隱約約,他也不知道師傅在哪里。
師:通過吟誦,大家明白了這首詩的意思。這首詩還可以怎么讀呢?大家邊想象畫面,邊把自己當成詩歌中的學童或詢問的人,再讀幾次,看看每次讀的有什么不同。
(學生自由練習)
師:請同桌兩個人演一演人物的對話。
師:請學生上講臺演一演詩詞當中兩個人的對話情境。
(再請學生吟誦)
師:發現了嗎?現在的吟誦和剛才的有什么不同?
生2:入聲字“藥、不”讀得更短了,韻字“去、處”則拖得很長。
師:你很有自己的見解。那么你為什么拖長音來讀呢?咱們一起想一想,為什么這兩個字要拖長音來讀呢?
生2:更能感受到學童回答的頑皮。
師:對的,這首五言古體絕句,吟誦時不受格律限制,可以根據感情需要盡情吟誦。入聲字“藥、不”讀短音,韻字“去、處”讀長音。吟誦時感受詩中兩個人的一問一答,在細細玩味中,樸實無華的語言背后包含的深刻意蘊就被吟誦出來了。
通過情境演繹,學生初步感受到中國吟誦文化的魅力,并進行多種形式的配合吟誦,如動作吟誦很有創意,復沓吟誦很有韻味,低聲吟誦很有韻味,拍桌吟誦很有氣勢。學生在古詩吟誦中,很有小詩人的感覺,對吟誦又有了不一樣的情感和體驗。吟誦教學把朗讀、角色、情感、表達、歌唱融為一體,有助于學生更好地感悟古詩的內容。
吟誦詩文通過語速的快慢、聲音的抑揚頓挫,直觀體現情感的表達。學生能用吟誦的方式去朗讀詩文,意味著他們對詩文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在吟誦古詩文一段時間后,筆者驚喜地發現學生把吟誦古詩文的語速和語調遷移到了其他課文中——高興激動的內容用高昂的語調,悲傷難過的內容用低沉的語調,自然敘述的語速平緩一些,有時還交叉運用,可謂“吟哦諷誦而后得之”。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師是吟誦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吟誦有法可尋:對于只可意會、不能言傳的文字,想讓學生在吟誦中理解,情感得到熏陶,并積累語言,形成語感,教師的示范尤為重要。教師示范時,可以把音調的高低、語氣的強弱、肢體的語言、神態的變化等多種信息傳遞給學生。學生往往會通過聽和看,不由自主地思考,并模仿教師的吟誦。通過模仿學習,學生會進行內化,然后有樣學樣,提高自己的吟誦水平。
吟誦教學指導要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在不斷研究和實踐探索中,激活課堂,激發學生吟誦的興趣,提高學生背誦和記憶古詩詞的能力,使其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廣西考試招生和教學研究專項課題“小學語文統編教材經典詩文吟誦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018ZJY27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梁金玲(1981— ),女,漢族,廣西南寧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南寧市中興小學,研究方向為研究漢語言文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