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學習語文的方法:創設教學情境、關注“以情動情”、鏈接生活經驗、引入實踐活動,從而使學生在親歷體驗中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獲得審美體驗。
【關鍵詞】統編語文 體驗 課堂教學 體驗學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3-0098-02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增強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讓學生親身體驗是最好的途徑。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增強學生學習體驗的環節,使學生在親歷體驗中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獲得審美體驗,最終實現語文素養的提升。那么,在統一使用統編語文教材的背景下,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學習呢?
一、創設教學情境
在語文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真切的感受與體驗,教師就要善于為學生創設出盡可能接近文本的真實的學習情境,以讓學生真正經歷與文本情境相類似的學習過程,讓課堂真實發生。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獲得對文本獨特的感悟與體驗,真正走進文本深處。在相對真實的學習情境中,學生會感受到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純粹,而不是為了課堂出彩進行的公開課式的“表演”。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下,學生會有真情實感的自然流露,這也是學生獲得對文本體驗的最原始的形態。
統編語文三年級上冊《秋天的雨》這篇課文是本冊教材第二單元的第三篇課文,教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教師完全可以打破教材中原有的編排順序,把這一課暫時擱置,等待秋雨降臨的時候再帶領學生學習這篇課文。當秋雨如期而至的時候,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打著各式各樣的小傘,在校園漫步,讓學生親自去看一看在秋雨的滋潤下銀杏葉的樣子、楓樹的葉子,以及各種菊花在秋雨中的姿態,讓學生在雨中的校園這兒停停,那兒看看,這兒聞聞,那兒嗅嗅、聽聽。讓學生帶著這種真實的感受和體驗,以“秋雨中的校園”為主題,仿照著文本中的語言形式描述剛才的學習情境。這樣,學生不僅對作者筆下《秋天的雨》有深切的感受與體會,而且也能從中感受到原來自己也可以用筆把秋雨中的校園的最美一面描述出來。
二、關注“以情動情”
文章不是無情物,一字一詞總關情。課文上的很多文章都包含了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或憂傷,或歡喜,等等。同樣,學生也是情感動物,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的特點,找準最能夠打動學生心靈的“情感點”,使其如春風化雨般觸發學生的情感體驗,以使學生的情感與文本內容的情感密切相連,開啟學生情感之門。比如,在一些散文教學中,僅讓學生用眼睛“瀏覽”課文很難使學生真正進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之中,不利于學生體悟和把握文本情感,這就需要教師善于利用文本中看似普通實則意蘊深厚的詞句,引導學生進行品讀,從而使學生透過表面文字體會到文本所表達的真切情感,領悟課文深層次的表達內涵,進而受到“感情的浸染”,獲得深刻的情感體驗。
統編語文六年級下冊《匆匆》一文是我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所作,文章緊扣“匆匆”二字把抽象的時間化為了具體的物象,表達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無奈與惋惜。對學生來說,也許他們對時間流逝的感受并不是多么深刻,閱讀這篇文章的時候不一定那么容易被作者所表達的情懷所打動。這就需要教師從文本情感入手提出問題:“作者為什么能夠把司空見慣的時間流逝現象寫得如此感人?”“文章中哪些描寫給你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通過問題引領,學生從“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過去……”等地方真正感受到了作者對時間流逝的感傷。這種感傷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學生受到觸動和感染。為了加強這種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入情入境地品讀,以深入文本,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讀中增強感受體驗,在讀中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抓住課文中開頭與結尾處的兩個設問句:“聰明的,你告訴我……又藏在何處呢?”“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引領學生體會文本所要表達的情感。學生通過品析文本中的關鍵詞句,找到了和文本情感的觸發點,開啟了情感之門,很容易就獲得深刻的感悟和體驗。
三、鏈接生活經驗
學生生活經驗是寶貴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根據文本內容的特點,把其與學生經驗巧妙地鏈接起來,能夠有效地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促進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體驗。在這種學習情境下,學生的生活經驗、閱讀經驗、內在情感也很容易被喚醒,更容易走進閱讀的深處。
統編語文五年級上冊《父愛之舟》一文隱含著父親對兒子深深的愛以及兒子對父親的感激之情。在這篇文章中,“父愛之舟”不僅指姑爹的漁船,而且指父親對兒子的愛,兩者已經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在這件平凡的語言與平凡的小事中因為有了父愛的偉大而顯得更具魅力。鑒于五年級學生對父愛母愛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對此,筆者這樣引導學生思考:如果讓你把這篇課文拍成一部電視劇,你認為出鏡率最高的會是哪個場景?為什么?(生:姑爹的小船。“小船”為明線,“父愛的深沉、偉大”為暗線,將零碎的場景串聯起來,寓厚重的父愛和真摯的父子之情于各個場景之中。)在學生回答后,又啟發學生思考:姑爹的小船在文中出現了幾次?對整篇課文起了什么作用?(生:全文總共出現4次。在這四次描寫中,前3次寫的是現實中的小船,最后1次寫的是理想中的小船。其能更深刻地表現出父愛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記難以磨滅。)然后,教師讓學生思考:這艘小船在作者的成長過程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學生經過思考懂得了這艘小船不僅是貫穿全文的行文線索,更是承載著父親對“我”的無盡期望,它可以使父愛更為具體化。最后,教師讓學生說一說:如果讓你為這部影片配上畫外音,你想說些什么?這樣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對父親深深的敬重之情,并且在畫外音的表達中,學生都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理解作者對父親之愛的深沉,以及表達自己此時此刻對父親深深的愛和感激之情。
四、引入實踐活動
恩格斯說過:“從事實踐活動是能力發展的基本途徑。”可見,開展實踐活動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在語文教學中,所教學的內容都是為了學生今后能夠運用于生活實踐當中,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文本內容設計相關的實踐活動,以激發學生思維,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生對文本內容形成更加深刻的體驗,達到以身體驗之的理想教學效果。
如統編語文三年級下冊《肥皂泡》一文,在學生讀完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實踐活動:“拿出自己準備的吹泡泡玩具,吹起泡泡來,可以拿出扇子輕輕地扇自己吹出的泡泡,比一比誰吹出的泡泡飛得最高。”在學生完成活動內容后,讓學生畫出作者描寫的吹泡泡的詞句,再對比自己剛才的吹泡泡活動,說說文章中哪些描寫和自己的感受體驗是一樣的。在此基礎上,教師再提出問題:“吹泡泡的動作有哪些特點?你是從哪里感受到的?你剛才是不是這樣吹的?吹泡泡時能不能用力吹呢?為什么?”促使學生結合吹泡泡的實際體驗,感受作者輕輕吹泡泡,對泡泡小心呵護的心情。對文中關于泡泡美麗的描寫“五色的浮光,在那清輕透明……顫巍巍的光影凌亂”這句話,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吹出的泡泡進行觀察、對比,使學生明白作者吹出泡泡時那種緊張、擔心、專注、期待等復雜的心情。由于學生有了實踐活動的體驗,很容易就能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同時也能真切地感受到泡泡的美麗。
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體驗式教學可以促進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內容,因此,教師應該結合課文內容的特點,設計增強學生學習體驗的教學環節,以增強語文教學的魅力、提升學生的學習品質。
【作者簡介】覃冠樂(1984— ),女,廣西興業人,大學本科學歷,一級教師,現就職于玉林市玉州區仁厚鎮道良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語文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