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輝
摘要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思維來組織,一切以學生的心智發展與思維進階為課程目標,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培養能夠終身學習并且具有實踐與創新精神的有用之才。因此,科學教師應該在掌握學生思維現狀的前提下,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層面,運用思維發展規律和教學規律來改進教學,使科學課堂更加扎實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 思維現狀 心智發展 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05.012
Let Students’ Thinking Development throughout the Classroom
YONG Hui
(Yixing Dongpo Primary School, Yixing, Jiangsu 214221)
Abstract: Classroom teaching should be organiz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thinking of students. All the stu? dents’ mental development and advanced thinking are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finally the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can be improved and useful talents with lifelong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spirit can be cul? tivated. Therefore, the science teacher should, on the premise of master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ents’ thinking, improve teaching by using the development law and teaching law of thinking from three levels, name? ly,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so as to make the scientific classroom more solid and effective,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thinking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core quality of students.
Keywords: thinking status; mental development; core literacy
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現有思維來組織,一切以學生的心智發展與思維進階為課程目標,最終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培養能夠終身學習并且具有實踐與創新精神的有用之才。因此,教師要在課前了解學生的思維現狀,在課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課后拓展學生的思維創造,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進程組織教學行為。那么,作為一名科學教師,如何讓學生的思維發展貫穿于科學課堂始終呢?
課前了解學生的思維現狀,為后續教學提供基礎
教學上有句話說得好:“上課之前,要知道我們的學生在哪里?還要知道我們將帶他們去哪里,更重要的是我們怎么帶他們去。”教學的內涵在這句話中得到了很好的詮釋:學生在哪里,就是學生已經掌握的前概念,這是教師在上課前就應該知道的;將帶他們去哪里,就是每節課的教學目標;怎么帶他們去,就是我們的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能力,是落實教學目標的方法和過程。
教學片段:二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課《認識工具》
師:(出示圖片。)你們認識這些工具嗎?
生:老虎鉗、美工刀、卷尺、扳手、尖嘴鉗、螺絲刀、羊角錘。
師:讓我們來給這些工具找個“家”。
(教師發放各種工具的圖片,每人一張記錄表,把圖片貼到相對應寫有工具名字的方框中。)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這些工具都能干什么呢?讓我們來連一連吧!
(學生兩人一組,在記錄表上進行連線。)
診斷:這個教學案例的環節可以歸納為:認一認,認識工具;找一找,給工具找個家;連一連,將工具和對應的功能連線。課堂看似熱熱鬧鬧,但學生之前就知道這些知識,因此這個環節基本上是在做無用功。
教學改進:
師:小朋友們,很多時候我們都要用到工具,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了一套工具,就在你們的桌子上,請組長打開盒子,大家認一認,說說都有些什么工具。
生:老虎鉗、美工刀、鋼卷尺、扳手、尖嘴鉗、螺絲刀、羊角錘。
師:真厲害!大家都認識,現在請組內每個同學各拿一個工具,仔細觀察它們長什么樣?都由哪些材料組成?為什么做成這樣?
生:我觀察的是老虎鉗。老虎鉗的前端是鐵做的,中間有橫的紋;還有兩個小刀一樣的,可以方便夾住東西和剪斷鐵絲;柄上套有橡膠,是手持的地方,拿著舒服,操作時還不會觸電。
生:我觀察的是螺絲刀。螺絲刀的前端是鋼做的,我這個是十字頭的,可以擰十字頭的螺絲,刀柄也是橡膠做的,方便手拿,操作時也不會觸電。
生:我觀察的是羊角錘,一頭是圓的,可以釘釘子;一頭像羊角一樣,可以撬起釘子,手柄是木頭做的,便于手握,也輕便。
剖析:二年級學生對工具并不陌生,他們大都認識這些常用工具,但對于工具的選擇和使用并沒有具體的思考和認知。此時,教師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觀察工具的具體細節和材料上來,思考為什么做成這樣,從而為在實際生活中如何挑選工具、如何使用工具找準了方向。
課中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課堂教學扎實有效
評價一堂課的好與壞,不是看熱鬧與否,而是要看學生的思維能力有沒有得到發展。如何實現這個目標?很多教師認為要創設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提出巧妙有深度的問題,選擇有結構的探究材料。這些方法固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離學生成為心智自由的學習者還是有一定距離的。筆者通過觀察和實踐,認為還要提供一個適合學生思維碰撞、思維發展的場景,這個場景應集選擇、應用、思考、合作、交流、評價、反思等于一體。
教學片段: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5課《擺》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蕩秋千嗎?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也是這么運動的?
(學生交流。)
師:科學上我們把這種鐘擺一樣的運動叫作“擺”,完整的一個擺是如何做成的呢?(揭示一個完整的擺:由擺線、擺錘、擺角組成,來回擺動叫一次擺。)知道了擺的各部分名稱和一次擺的計算方法,你們覺得擺的快慢和什么有關呢?
生:可能和擺角的大小有關。
生:可能與擺錘的輕重有關。
生:可能與擺線的長短有關。
師:怎么研究這幾個問題呢?比如研究是否與擺角的大小有關時要注意什么呢?
生:擺線的長短不能變,擺錘的輕重不能變,只改變擺角的大小來進行研究。
師:說得真好,研究擺線的長短、擺錘的輕重時是不是也和研究擺角一樣,只能改變擺線的長短或擺錘的輕重呢?研究時,一般一個實驗做三次,一次時間以10秒為準,將實驗過程填寫在記錄單上。
診斷:這個環節貌似條理清楚、環節緊扣,但實質上學生的學不是自主發生的,是沿著教師設計好的線路進行的,而且三個探究實驗重復度高,也降低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談不上思維的發展了。
教學改進:
師:(出示一個擺的裝置。)認識它嗎?它叫作擺,有一根細線和一個掛在上面的重物構成。我們把這根細線叫作擺線,把這個重物叫作擺錘,要讓它工作起來只需這樣(拿起擺錘提到一定高度,輕輕一松手,擺就擺動起來)。像這樣一個來回叫作擺一次,剛才老師提起來的這個高度和鐵架臺之間有一個角度,這個角度就是擺角。認識了這個擺,你們能讓它工作了嗎?各小組制作一個擺,并試著讓它工作起來。
(學生制作并玩一玩擺。)
師:出示問題,制作一個10秒擺動15次的擺,哪個組先做好就舉手,然后思考你們是怎么調整的,把你們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生:(沒成功的組員)我們小組一開始是想通過改變擺角的大小來制作這個擺的,但通過幾次實驗,我們發現改變擺角的大小并不能改變擺的快慢;然后我們嘗試通過改變擺錘的輕重來制作,經過幾次實驗后發現也不行,我們覺得可能要通過改變擺線的長短來實現。
生:(實驗成功的組員)我們小組一開始也是通過改變擺角來進行實驗的,發現不能制作出這個擺。后來我們改變了擺線的長短后發現可以改變擺的快慢,而且擺線越長,擺動越慢;擺線越短,擺動越快。我們小組就通過慢慢改變擺線的長短最終制作完成了10秒擺15次的擺。但是我們對于擺錘的輕重能否改變擺的快慢還不知道。
師:大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出了改變擺的快慢因素,但有些小組還沒探究完成,再給大家5分鐘時間,把你們認為還未完成的實驗完成。
(學生繼續探究。)
最后進行匯報與總結: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擺角的大小無關,與擺線的長短有關,擺線越長,擺越慢;擺線越短,則擺越快。
剖析:這位教師把擺的研究整合在一個探究實踐中,讓學生在探索中碰撞,在碰撞中思考,在思考中改進,思維不斷螺旋上升,影響擺的快慢因素就在這個過程中慢慢顯現出來,這種把多種因素整合在一個問題中,不打斷學生思維節奏的教學方式,是值得借鑒與提倡的。
課后拓展學生的思維創造,讓動手實踐相伴終身
課堂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思維的大門就此關閉,而應該是帶著濃厚的興趣繼續探究。這樣才更有利于學生思維的創新和發展,更好地補充和發展課堂教學成果,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以及學科整合能力。當然,這種課后拓展也需要教師進行正確的引導。
教學片段: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2課《小小工程師》
師:小朋友,你們想不想也來做一個工程師呢?(出示一個短的鉛筆。)這支鉛筆有什么特點?還能寫字嗎?你來寫寫看。
生:不好寫,太短了。
師:那怎么辦呢?扔掉它是不是太可惜啦!有什么辦法能讓這支鉛筆可以繼續寫字呢?

生:鉛筆是因為太短了才不好寫字的,可以想辦法將它加長。
師:真聰明,你們能利用身邊的材料想辦法讓這支短鉛筆加長嗎?每個小組可以選取不同的材料,設計并制作個性化的鉛筆加長器。
(學生開始設計并制作,有的用紙卷起來,有的用塑料管套起來,還有的用小木棍綁起來。)
師:制作完成的小組用你們的鉛筆加長器再寫寫字,看效果怎么樣?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有什么難點和新的發現?
生:用廢舊紙卷的太軟會塌,我們多卷了幾層就結實了。
生:我們小組的吸管太細套不進去,我們就把吸管剖開套在鉛筆上并用膠帶紙扎緊。
師:小朋友們真聰明,你們都是棒棒的小小工程師。
診斷:本節課教師的設計與教學比較流暢,而且效果明顯,唯一略顯不足的是沒有拓展活動。科學課上“帶著問題進教室,帶著問題出教室”應該是一種常態,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的科學思維保持延續狀態,從而為他們終身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教學改進:
教師可以在課堂小結環節后布置課后的任務:對于你們的鉛筆加長器還有哪些改進呢?下課后,繼續設計、改進你們的鉛筆加長器,并展示給爸爸媽媽看,再想一想,這種加長器能不能用在別的物品上。
剖析:有的學生想到教師寫的粉筆短了總是扔掉,能不能像鉛筆加長器一樣給粉筆也裝個加長器?在父母的幫助下,他制作了一個粉筆加長器,令人驚喜的是他還通過觀察教師用磁條把寫好的板書貼到黑板上,在粉筆加長器上貼上小磁條,這樣教師寫完就可以直接把粉筆加長器貼在黑板上了,使用起來特別方便。還有的學生給蠟筆做了加長器,也有給放大鏡做加長器的。這樣的拓展活動,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習是一個心智不斷發展、思維不斷進階的過程。科學教師應該在掌握學生思維現狀的前提下,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層面,運用思維發展規律和教學規律來改進教學,使科學課堂更加扎實有效,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