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世燕 李紹文
【摘 要】本文以《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為例,論述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提出開展調研以確保混合式教學的針對性、開展線上資源建設、構建多樣化的考核評價體系等教學改革建議。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 超星學習通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0-0109-02
當前,將教育信息化作為教育系統性變革的內生變量,積極探索新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日常應用,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已成為教育改革的“新常態”。開展混合式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有效提升學生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如何開展線上線下教學?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占多大比例才合適?該怎么去評價教學效果,提高課程教學的實效性?這些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是筆者所在學校電類專業含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電子電器應用與維修專業的核心課程,筆者以該門課程作為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研究對象,開展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線上+線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以期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一、開展調研以確保混合式教學的針對性
《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是電子、機電專業的核心課程,對學生后續專業學習有重要作用,因此,以該門課程為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的研究對象,一方面要實現課程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更要增加學生學習的深度,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為了確保該門課程混合式教學開展的針對性,我們著眼于學生的學習特點、學習需求與學習困惑,分別從資源的形式、活動方式與考評方式等方面開展了調研,為后期該門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改革提供基礎的數據支撐。
本次調研的對象主要是電子專業、機電專業2019級學生,回收問卷共計115份。該群體已經有了對該門課程的學習體驗,大部分學生曾參與過一些課程的混合式教學,因此對該門課程的混合式教學有更為明確的訴求。在教學模式的選擇上,有接近70%的學生選擇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他們認為該模式帶來的學習收獲更大,認為與傳統教學相比,線上學習時間、空間更自由靈活,可以自主安排,教學資源可以反復觀看,更加便利,但是由于學習問題的解決不如面對面的線下教學直接、對課余學習要求的增加以及學習狀況被隨時關注,有接近50%學生認為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有壓力。該門課程的主要學習困難集中在電路原理的學習上,學生對課程實訓項目方面的教學資源的需求量很大,課程的考核方式則呈現了多元化的選擇,同時也體現了學生期待將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改革。在課程資源上,一方面希望能通過多種形式呈現,內容更豐富,既包含了教學PPT、微課,也包括了解決學習疑難的針對性視頻,對線上作業也有一定的需求。另一方面學生線上學習時間在30分鐘以下的約占47%,在補充的交流訪談中發現,學生能接受半小時以上線上學習的,大多是在有師生互動的情況下進行學習。線上活動的形式中,在線測試和討論交流占比最高,說明學生對學習效果的期待以及自主表達的訴求。通過調研,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開始接受混合式教學模式,同時也對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該調研為《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指明了方向。
二、開展線上資源建設
超星學習通平臺強大的信息交互模式,為教師創設了教學和課程建設、管理的空間,師生通過App就可以達成資源的分享和教學的互動,因此,我們基于該平臺建設《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的線上資源,系統地分析了調研的數據,在充分考慮學生需求的情況下,結合課程特點,梳理課程的知識點,進行了合理的規劃,以確保該門課程混合式教學開展的有效性。
資源建設以夠用、適用為度。我們確定了線上課程的“度”,即線上課程的比例,通過對課程進行再設計,為學生創設積極的、協作的學習體驗,搭建了線上課程資源的框架。究竟哪些內容適合開展線上的教學,占多大的比例,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才能把課堂教學的優勢和線上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我們對此進行了充分論證。例如,在《二極管及其應用》章節中,考慮到學生剛開始接觸相關電子知識,我們將需要實驗及原理分析、既基礎又關鍵的二極管單向導電性放在了線下,讓學生有更強的實驗體驗感;而相對簡單的二極管極性分辨、檢測,以及趣味性較強的發光二極管、光電二極管實驗安排在了線上,線下再進行具體的實驗論證;學生認為較難理解的整流橋原理,則是將線上生動的動畫視頻完成原理的預學和線下的原理解析、電路安裝進行強化鞏固相結合,幫助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學習,積極建構自己對知識的理解,以確保教學效果。
資源與活動形式多樣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資源的形式考慮了學科特點與信息化技術的有機融合,以更多的形式呈現學科知識。如線下上課時使用PPT,以便學生進行相關知識點的回顧;制作生動有趣的微課,激發學生學習課程的興趣,解決難點、易錯點;利用章節后的習題,幫助學生及時查漏補缺、梳理知識點;等等。不是為了簡單的豐富多樣,而是為了發揮不同類型資源的優勢,實實在在地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真實有效的提升。此外,在活動的形式上,充分利用超星學習通平臺的優勢,通過簽到、投票、主題討論等形式組織教學活動,調動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讓學生成為課程學習的主體,提高線上教學效果。
資源建設融入企業元素,助力學生職業能力提升。結合課程特點,對接崗位標準,我們在線上課程中融入了企業元素,以此促進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又是電子專業學生的專業入門課程,對學生認識職業規范和崗位標準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本次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中,我們嘗試在線上課程中穿插含有企業元素的特色課堂,具體包括:技術規范的融入,如電路焊接技術要求;生產流程的融入,將其整合到實訓項目當中;企業文化元素的融入,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在實踐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學生對該類課程的呼聲較高,其對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三、構建多樣化的考核評價體系
超星學習通平臺具有通知、簽到、直播、投票、問卷、評分、主題討論等多種功能,讓多樣性的教學活動開展成為可能。而教學活動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不能采取“一考定乾坤”的考評模式,必須構建過程性與結果性評價結合的多樣性的評價模式,這也正順應了前期調研中學生對課程評價模式的期待。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在經過第一階段的實踐研究后,我們發現活動考核方式和評價的標準對學生完成課程學習的動機及參與度有很大的影響,如果學生學習前就明確該學習活動的評價標準以及評價方式,那么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就會增加。因此,我們進一步規范《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混合式教學的課程評價。一是線上評價的多樣化。結合不同章節的線上活動,如線上學習簽到、學習時間、討論參與度、章節測試等活動,根據平臺統計,設置了得分、加分,讓每一項學習活動都有對應的考核標準以牽制學生的學習,最終形成線上學習成績,也方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進度和學習結果。二是課中評價的多樣化。電路原理性的課程,把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過程參與度、學習效果等作為評價要素,實訓性的項目則把操作的規范性、職業素養(如小組合作、專業情感、精益求精以及7S管理)作為過程評價的要素,終結性評價則注重電子電路的安裝工藝和功能的實現,利用平臺的投票、問卷功能,學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的環節實現課程評價的公平化,最終生成線下學習的平時成績。三是課程學習的終結性評價,包括對平臺學習情況的綜合評價和課程的技能、理論的期末性綜合考核,最終的課程成績按線上、線下、期末3∶3∶4比例進行評定。多樣化的線上線下評價方式,更多是過程性與終結性的評價的結合,是學生學習的方向標,能更好地引導學生完成課程學習,達成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確保混合式教學改革的質量。該模式相比傳統單一的線下教學,個人、小組在活動中的排行有了更高的關注度,學生活動的參與度和獲得感也有了明顯的提升,學習的效果也有了提高。
四、實施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
超星學習通平臺是面向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專業移動學習平臺,它能實時記錄數據,方便教師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動態,給教與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改革實踐中,我們依托平臺,在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在平臺上開展教學活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得到了保證。下面以《三極管識別與檢測》一課為例,分享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實踐經驗。課前,教師在平臺上發布三極管基礎知識預學任務,學生按課前任務書完成視頻觀看、課前預學檢測,完成三極管基礎知識預學,教師通過平臺數據檢查、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及時了解預學情況,調整課中教學策略。課中教學中,教師通過平臺的搶答功能檢測學生預學情況,并進行小組評分,隨后導入課中學習任務。小組任務實施過程中,通過計時器預設任務時間,以投屏形式播放學生任務實施情況,最后在作品展示、點評階段,小組點評、投票,評出優勝小組。教師布置課后拓展任務后,通過平臺隨時查看、指導學生課后任務的完成情況。在整個教學環節中,線上線下有機結合、互相穿插,優勢互補,既充分發揮了平臺實時記錄、數據統計的功能,讓不同的活動形式落到實處,又讓線下的活動實施有了更好的保障,此外,由于評價積分的透明、公開,很好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熱情,并確保了學生學習的效果。
基于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其在《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中的應用克服了遠程教育中存在的溝通和交流的障礙,能夠實現各種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及利用,使得學生可以借助各種移動終端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學習,打破了傳統單一的課堂模式,多樣化的考核充分調動了學生參與課程學習的主動性,企業特色課程的融入激發了學生的專業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管恩京.混合式教學有效性評價研究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9.
[2]陳朝暉,王達詮,陳名弟,文國治.基于知識建構與交互學習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8(8).
[3]李湛,趙瑛.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20.
注:本文系2019年度廣西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超星學習通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以《電子技術基礎與技能》課程為例”(編號:GXZZJG2019B14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覃世燕(1983— ),女,廣西平南人,大學本科學歷,工學學士,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電子技術應用;李紹文(1978— ),男,廣西桂平人,大學本科學歷,工學學士,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電子技術應用。
(責編 田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