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桔紅 馬蓓
摘要: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作為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場域,民族地區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離不開民族地區干部在具體政策、具體工作上的貫徹落實。沒有一支強有力的高素質、專業化的村干部隊伍作為保障,就很難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因此加強民族地區村干部隊伍建設就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這也對村干部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
關鍵詞:鄉村振興;民族地區;村干部;能力要素、提升策略
一、民族地區村干部隊伍基本特點:民族和地域差異性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族人民長期以來形成的民風傳統、生活習俗等對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方式有著重要影響,使其在適應現代化進程中仍存在較大差距。研究發現:第一,民族地區村干部熟悉與當地民族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能更好發揮這一自身優勢來處理日常工作事務,如政策落實、反饋民情等,從而更好服務當地少數民族群眾;第二,少數民族在區域分布上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大都處于偏遠和自然條件較差的區域,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其與其他區域的連通和交流受到影響和局限。雖然國家不斷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投入力度,但一些地區的貧窮與落后并未隨著各項政策的落地而即刻消失,地域條件所生成的“守舊意識”和“山溝意識”很難在短期完全消除。[1]地域條件的艱苦、遙遠、封閉以及當地長期固有思維方式和習慣影響了村干部對新思想、新文化、新信息的接受程度,特別是對一些國家政策的最新解讀和落實。
二、鄉村振興戰略下民族地區村干部能力要素
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村干部隊伍建設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村干部是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基層最直接的落實者和推動者,沒有高素質、專業化的村干部隊伍的振興就很難實現鄉村的全面振興。民族地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一支強有力的村干部隊伍作為保障,這對民族地區村干部的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鄉村振興背景下民族地區村干部能力要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統籌鄉村經濟發展能力
統籌鄉村經濟發展的能力是指基層領導干部及其成員帶領廣大群眾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盡快擺脫貧困,讓群眾富裕起來的能力。[2]民族地區基層大多處于邊遠山區,自然環境惡劣,加之歷史、社會以及紛繁復雜的國際關系等原因,其發展基礎薄弱,基層治理環境錯綜復雜。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客觀上要求基層村干部要提高統籌鄉村經濟發展的能力,與其它發達地區相比,由于受基礎條件和客觀條件的制約,民族地區鄉村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嚴峻形勢,干部統籌鄉村發展能力亟需提高,特別是在新時代要求下,民族地區基層治理目標已經從以經濟發展為主轉向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生態保護等多目標之間的協調發展,需要民族地區基層干部具備更強的統籌發展能力,這一能力是民族地區鄉村發展建設實現新突破的重要保證。
(二)公共服務能力
公共服務能力是指領導干部能夠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日益增長的社會公共需要而體現出來的能力。社會治理的本質是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但是民族地區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明顯,民族地區基層公共服務建設發展不均衡,民族地區干部的公共服務能力與當地群眾的需求不相匹配。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不短提高以及越來越開放的信息交流環境,民族地區基層群眾需求已由之前的單一需求轉向對公共服務的多元化需求,這對民族地區基層干部的公共服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民族地區作為我國地方特殊的行政建制,其基層社會治理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維護社會管理及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干部公共服務能力水平對提高各民族生活質量、維護民族地區穩定以及促進各民族團結友好具有決定性作用。
(三)及時回應群眾需求能力
回應能力是指干部能夠及時、負責地響應公民訴求的能力。現代社會的高度開放、信息傳播流動的加速以及社會需求和矛盾的快速變化,對基層干部的快速回應、及時處理、跨界治理等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在民族地區,因干部回應意識缺乏、回應機制不完善、回應方式簡單粗暴,回應能力弱化而造成的問題和矛盾層出不窮。因此,民族地區基層干部要努力做到及時回應社會公眾利益訴求,對公民的合理要求要及時作答,確保事事有著落、件件有回音,避免民族矛盾和群體性事件的發生。
(四)預測與處理公共危機能力
危機處理與應對能力是指領導干部應對突發性危機事件時具有正確處理各方面關系,能夠因地制宜,靈活變通地處置化解危機的能力。預測與處理公共危機能力是一個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各個分力構成的合力,是基層社會穩定發展的重要保證。[3]我國民族問題的復雜性和國際環境不確定因素使我國的民族工作出現了許多的新情況、新挑戰。由于民族地區危機形態較為復雜,一些村干部對危機管理無論是在意識上還是措施上,整體尚處在摸索階段,還存在很多不完善之處,例如社會警覺性較差、預測預報的科學體系尚未建立、公眾自我救護意識缺乏、有效的危機管理協調機制的缺乏等。因此,當前民族地區村干部需要具備預測與處理公共危機的能力,通過加強應急知識培訓,養成危機意識和預警意識,提升突發危機事件的預判能力。
(五)協調協商能力
協調協商能力是干部夠整合各種社會利益、調節各種社會關系的能力,是做好群眾交流工作的前提。良好的協商協調能力是干部成熟度的主要標志,也是體現干部治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標。民族地區各個民族之間、各個群體之間、各宗族之間有著文化、語言、心理等多方面的差異,這就需要民族地區政府和干部具備良好的協商協調能力,通過平等的溝通、協商和自身領導魅力的影響來處理和解決群眾訴求,使矛盾及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三、提升民族地區村干部能力素質的對策建議
鄉村振興把鄉村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重要位置,村干部作為鄉村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民族地區農村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結合民族地區村干部隊伍基本特點和民族地區村干部能力要素,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提升民族地區村干部能力素質,不斷提高其農村工作水平。
(一)強化思想認識,不斷提高政治能力
一是強化對民族地區農村黨員干部的教育培訓。嚴格落實三會一課制度、黨員活動日等制度,利用學習強國、黨建網、微信微博等平臺,著力加強對民族地區農村黨員干部的常態化教育培訓,不斷強化其思想認知,使村干部能夠從政治上把握大局、看待問題,能夠從政治上謀劃部署、推動農村工作;二是通過認真學習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學習黨的民族工作會議精神等,堅持新時代“四個特別”好干部標準,樹立牢固的政治理想、嚴守政治紀律、把準政治方向、站穩政治立場。要通過嚴肅農村黨員干部黨內政治生活,加強對村干部政治的歷練。要狠抓農村黨建工作,注重把優秀的農村青年發展和吸收到黨內,培育一支農村后備干部隊伍;
(二)增強三種意識,不斷提高具體工作能力
一是要不斷增強全局意識,努力提高決策執行能力、統籌鄉村經濟發展的能力。民族地區村干部要在深入了解村情民情的前提下理清農村工作思路、制定工作計劃、確定工作重點,真正把本村發展放在全縣發展的大局中統籌考慮;二是要不斷增強為民服務意識,密切干群關系,努力提高為民服務的能力。民族地區村干部要樹立牢固的為民服務的思想,要經常深入民族群眾,從他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入手,想村民之所想、急村民之所急、虛心聽取村民意見,切實為民族群眾解難題、辦實事,切實把黨和國家惠民政策落到實處;三是要不斷增強維穩意識,提高矛盾化解和應急處突能力。民族地區村干部在調解民族群眾矛盾糾紛時要充分尊重起風俗習慣、要保持公正合理,要認真做好民族群眾的思想教育工作,營造和諧穩定的農村工作局面。
(三)加大教育培訓力度,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技能
加強干部教育培訓是提高干部治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必須緊緊圍繞民族地區農村工作任務,針對一些村干部不敢干、不會干、不想干、干不成等現象,加大對民族地區村干部的培訓力度,對其開展精準培訓、按需培訓,努力做到村干部缺什么就補什么、干什么就學什么,學什么就會什么,使村干部能夠及時補充和更新農村工作理論知識、熟練掌握農村工作實踐技能,并學會和善于將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運用到農村工作中,以提高工作效率,進而提高民族地區村干部基層治理能力,推進民族地區農村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參考文獻
[1]馬正立,朱仁印.少數民族村干部成長進路選擇——基于場域、機制與角色分析框架[J].貴州社會科學,2018(1).
[2]肖揚偉.基層領導干部能力提升的著力點[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
[3]史策.信息化環境下領導干部危機應對方式探析[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12(12).
作者簡介
馬桔紅,女,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民族宗教教研部講師;馬蓓,女,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民族宗教教研部講師;
基金項目
中共甘肅省委黨校(甘肅行政學院)創新工程科研支撐項目“鄉村振興視域下加強甘肅民族地區村干部隊伍建設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