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繼碧
摘要:基于就業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是現代職業教育發展對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要求,高職院校在具體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時,需要對學生就業方向及崗位進行深入分析,使培養的人才能與崗位需求匹配,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為了進一步明確高職院校如何基于就業進行有效的專業建設,特此進行本次探究。
關鍵詞:就業;高職院校;專業建設
高職院校在發展過程中,合理優化專業是其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相關人員需要對其進行深入分析,全面了解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政策、行業企業發展、勞動力市場需求等情況,然后不斷調整優化專業設置,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學生未來就業提供有效的保障。
一、合理設置專業,培養社會所需人才
專業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結構、 規模和質量,關系到高校能否為社會培養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專業設置在遵循教育內在規律的基礎上,既要把握經濟發展的趨勢,又要依據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立足于社會現實的需求,不斷調整優化專業設置,培養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首先,高職院校要進行市場調研。專業設置要結合地方產業結構調整來思考,充分了解當地技術,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規劃,從地區發展的角度出發,靈活根據社會需求調整專業設置,確保學生在就業創業等方面具有多種渠道。其次,專業設置必須從發展的眼光去考慮。在全面設置各種必需專業的基礎上,既要考慮眼前的利益和需要,又要兼顧長遠的發展,不能為了短期利益,片面發展“短線”專業,而忽視“長線”專業的建設和發展。再次,學校還需要堅持市場導向。專業設置還要和地方經濟有效結合,使自身辦學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對人才信息網進行合理應用,使其培養的學生能夠高度適應現代就業制度改革,實現學生專業覆蓋面的有效拓展,確保畢業生具有更為合理的知識能力結構。
二、深化專業內涵建設,促進學生就業創業
人才需求和專業教學改革是開展專業教學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我們要把握行業、企業的人才需求與職業學校的培養現狀,了解職業院校本專業人才培養的動態,在此基礎上確定專業內涵建設教學改革思路、培養目標等。首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科學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全面開展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進行現代學徒制和訂單式培養,通過校企雙方相互協作、優勢互補,實現學生,企業和學校三贏,為學生就業創業創造條件,從而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要面向各層面做好調研,同時邀請專業建設委員會委員、行業企業專家、專業課教師、學生代表等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集中審定,制定切實可行的人才培養方案。其次,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高技能人才必須有"雙師型"教師隊伍作支撐,高職院校要鼓勵和支持教師定期到企業學習和實踐鍛煉,通過到企業鍛煉,了解目前行業、企業對各類人才的需求、就業狀況,通過自己親身經歷,掌握企業對本專業人才知識結構、職業能力、職業素養的要求,增強專業教師實踐能力,同時,要積極聘請行業、企業和社會中(含離退休人員)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家或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兼職教師,壯大雙師型教師隊伍,為教育教學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再次,加強課堂教學設計和管理。針對專業課程,需要進行實踐學時和理論學時比重的合理分配,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方式,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學生通過認識實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等各個實習階段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提高就業競爭力。在具體的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好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專業教師利用模擬實訓室進行相關理論知識的講述和操作,然后指導學生在實訓室內進行有效的練習,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帶到相關企業開展現場教學,進行認識實習和跟崗實習,同時還可以聘請行業企業專家到現場指導,開展師徒制教學等多種形式,提高學生的技術技能水平,為今后就業打下基礎。最后,注重傳道授業解惑、育人育才的有機統一。要根據不同專業的特色和優勢,深入研究不同專業的育人目標,深度挖掘提煉專業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科學合理拓展專業課程的廣度、深度和溫度,從課程所涉專業、行業、國家、國際、文化、歷史等角度,增加課程的知識性、人文性,提升引領性、時代性和開放性,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三、強化教育服務,做好學生就業指導
高職院校在實施教育教學工作時,專業是其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載體,相關人員需要根據社會需求制訂人才培養目標,科學設置教學計劃,為教學工作以及畢業生就業提供充分的管理依據,確保能夠為現代社會發展培養更多專業人才,進而保障學生能夠熟練掌握某一領域的技術技能,為學生職業生涯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條件。所以,高職院校需要強化專業建設,為社會發展和區域經濟提供更好的服務。首先,強化自身服務意識,學校就業部門在開展具體工作時,需要對學生擇業和就業提供更好的服務,引導學生充分了解我國現階段的就業形勢和就業政策。其次,需要對學生進行求職技巧和面試技能的科學培訓。并在畢業之后進行跟蹤服務,確保各個環節可以實現緊密銜接,進而順利開展就業工作。再次,學校就業部門還需要對其服務內容進行合理豐富,部分學生在畢業之后可能無法迅速適應社會環境,甚至還會有部分學生存在就業焦慮證,針對該情況,學校就業部門需要和學校心理中心有效合作,對學生進行科學有效的心理疏導,確保學生能夠迅速適應轉變期。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修養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等,為企業社會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
高職院校通過合理設置專業,深化專業內涵建設,強化教育服務,能夠使學生在未來就業過程中高度適應崗位需求,實現學生市場競爭力的全面提升,推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
參考文獻:
[1] 嚴靜鳴. 高職院校特色專業建設的內容、困境與出路[J]. 教育與職業, 2019, 000(013):48-51.
[2] 張 政.社會需求導向下的高校專業合理化設置動力機制研究 教育教學(網絡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