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燕
【摘要】數學在高中學習生涯中是一門很重要的學科,它考驗著學生的綜合能力,需要學生自身去領悟其中的規律,才能把數學學得更加透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要緊跟時代發展,因材施教,制定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案,創新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果,幫助學生取得進步。
【關鍵詞】高中數學 教學方法 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055
數學是一門理論知識較強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可能會有些枯燥乏味,教師需要注重課堂的互動性,理解學生的課堂需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它能改變一個人的學習心態,有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數學不需要死記硬背,需要學生去理解和總結,它具有一定的靈活性,這就需要學生去積極思考,提升自己的推導能力,注重思維靈活度。高中的學習壓力較大,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有強弱之分,教師要多觀察學生的情緒,幫助學生調整學習心態,幫助學生走出困境,解決問題,提升能力。在多媒體教學盛行的時代,教師要與時俱進,利用新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要利用新時代提供的便捷,來提高教學效果。
一、增強課堂的互動性
數學教學的課堂很容易出現教師一直在講,學生一直在聽的情況,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發言的機會。這樣的教學方式會導致課堂過于沉悶,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生就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識教育,也降低了學習效率。教師要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參與課堂,提高課堂的互動性,幫助學生活躍思想,讓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樣才能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
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講課,讓學生輪流講課,每個學生講解一個知識點,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備課指導,讓學生在備課的過程中充分理解知識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比如可以讓一個學生講解等差數列的一個公式,再讓另一個學生講解等比數列的一個公式,教師不能給學生太重的任務,容易讓學生產生壓力。學生在講課的時候可以充分鍛煉邏輯能力和表達能力,不斷地提升思維,也能提高數學的學習效果。教師除了組織學生講課之外,還可以將學生分為多個學習小組,小組之間需要進行課前預習討論和課堂討論,學生通過交流能夠交換不同的思考方式,拓展思維。通過交流能夠讓學生把數學知識分析得更加透徹,有利于學生的進步與成長。
二、注重多媒體教學的結合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教學方式也變得多樣化,但是一些教師依舊按照以前的教學方式,沒有做出相應的改變,這樣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降低課堂學習效率,不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學生的思想和思維是緊跟著時代發展的,對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心,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把多媒體教學引進課堂,這樣不僅能為課堂提供便捷,也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師在給學生上課的時候可以運用多媒體教學,比如在教授學生圖形體積計算的時候,教師可以用不同的色彩展示不同的圖形,讓學生感受到色彩的沖擊,增強學生的印象,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觀察球體與圓柱的內部結構,然后讓學生計算出它們的體積,通過直觀的了解能加強學生的空間感。多媒體教學能快速地切換不同的知識點,提高教師的教學進度,也能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知識,有利于提高數學的教學質量。
三、注意學生薄弱知識點的分類
高中數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中包括很多不同的知識點,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比較擅長數字的計算,有些學生更擅長空間幾何圖形的計算,也有些學生的思維能力較強,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都有所不同,在面對同一個知識點的時候,學生會出現不一樣的接受能力,對知識的掌握會產生差異。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薄弱點,針對學生出現的不同問題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通過習題分類訓練,幫助學生查漏補缺,解決問題,這樣不僅僅能提高學生個人的數學成績,還能提高數學教學效果。
教師通過對學生平時作業或者考試試卷的觀察,可以了解到學生在學習中的薄弱點,然后將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分類,對于沒有掌握函數章節的學生歸為一類,把沒有掌握不等式的學生歸為一類,以此類推,針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平時在做習題練習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知識的薄弱點給學生安排不同的練習題,這樣可以進行分類指導,給學生重點講解,讓學生更能理解知識點,通過針對訓練,能提高學生學習效果,也能增強整體的教學水平。
四、加強學生對問題的總結
高中數學的內容相對來說會更加復雜多變,一個知識點會有不同的考法,學生要學會總結問題,發現問題的規律,學習才能更上一層樓。部分學生并沒有注意到總結分析問題的重要性,在學習的過程中,每每遇到相似的題目,有些學生就像做一道新題一樣,費盡腦筋也不能想出解決方法。而會總結問題的學生,能看懂問題的規律,很快就能算出答案。數學題型復雜多變,但題目要考的知識點都是一樣的,只要對不同的題型進行總結,獲取一定的經驗,就能提高學習效果,教師要注意督促學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才能讓學生更快成長,從而提升教學效果。
教師在給學生講完一道數列習題之后,可以馬上出一道同類型的題目讓學生解答,讓學生了解數列類題目之間存在的關系,然后教師可以查看學生的解題情況,看學生能否找到其中的規律,領悟解題的方法。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讓學生準備一個錯題集,讓學生把容易出錯的題目寫上去,并在上面標注題目的考點以及容易出錯的步驟,寫出自己的解題思路,分析同類型題目之間的聯系。通過學生自己去探索并發現其中的規律,能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總結能力,進一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教師也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中數學并不是簡單的基礎學習,它需要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總結能力等,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不斷磨練自己的能力,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除了幫助學生提升知識水平之外,更要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學生有了能力才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教師才能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告訴學生的是方法而不是答案。同時,我們要知道“答案是死的,方法是活的”,掌握了方法,學生才有能力去探索知識,解決更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