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逃貴
【摘要】在新課改大力推行的背景下,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內容成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小學科學這門學科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其中有很多的知識點內容需要學生進行深入學習。加強小學科學這門學科的課堂教學,有助于豐富學生的個人認知,提升學生的科學能力,加強學生的科學意識。
【關鍵詞】小學科學教育 生活化教學 運用策略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6.094
隨著時代的進步,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好,教育事業也在不斷地進步。但是當下依然有部分小學科學教師的教學觀念比較落后,在開展科學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仍舊照本宣科地對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反復地講解,這樣嚴重影響小學生對科學知識求知欲望的激發。大多數小學生都是機械地記憶教師所教的科學知識,并不懂得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而將小學科學課教學生活化,則可以使教學課堂的氛圍更加活躍,并且可以加深小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同時還可以提高小學生的科學知識運用能力。
一、小學科學課教學生活化的重要意義
小學科學課教學開展的主要目的不單單在于將科學知識傳授給小學生,還需要加強對小學生觀察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養。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如果小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科學課教學中,那么對教學目標的實現就更加有利。小學階段的學生不管是智力還是心理發展水平都還處于早期階段,其對世界的認知通常都來源于五官的感受。小學科學課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開展,與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相符,將科學知識貫穿到小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中,這樣更加有助于小學生的理解和掌握,并且可以很好地激發小學生的求知欲望。通過生活化科學課教學活動的開展,小學生可以靈活地運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同時也能夠用科學的眼光去看待實際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對于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十分有利。
二、小學科學教學方式的選擇策略
1.堅持實踐理論相結合的教學原則,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在開展科學課堂教學時,為了充分保證這門學科的教學效率,可以將傳統的教學方式和現有的教學技術相融合。在教學的時候,通過將理論教學和實踐學習相結合的方式,讓學生在科學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得到尊重和發揮。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教師應先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學生進行預習,做一些相關的作業。然后再組織學生對科學課堂知識進行深入分析和學習,解決科學課堂上的關鍵問題,提升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填鴨式”的教育方式在當前的教學中應盡量予以避免,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的過程中,應保證學生在學習時能夠找到重點。教師應將課堂上的重點知識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展示出來,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充分利用自己的學習時間實現科學課堂的高效學習。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時,應將自己看作教學中的重要組織者,在教學中融入更多的內容,增加科學課堂上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與自主學習意識。
2.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將教學資源生活化。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不可以僅局限于現有的課堂內的教學資源,同時還應該充分利用好生活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更要積極主動地深入挖掘生活中的教學資源,以此將教學資源生活化。對此,小學科學教師可以將實際生活中一些比較常見的物體、游戲、情境等引入到教學中,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小學生的學習體會,同時還可以拉近小學生與科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促使小學生感受到科學知識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從而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小學科學教師在講“導體與絕緣體”一課前,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為小學生布置學習任務。讓小學生通過認真觀察,發現生活中哪些是導體,哪些是絕緣體。在正式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任課教師可以先為小學生展示一把鉗子,隨后提出問題:“大家知道為什么鉗子的手把上都包有橡膠嗎?”這時一些小學生會回答是為了防滑,雖然這一答案與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無關,但是任課教師也應該積極地表示肯定和認可,并鼓勵小學生再次展開思考。在小學生表述完自己的想法后,任課教師便可以引入這一課時的教學內容。
3.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豐富動態教學的內容。隨著當前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信息化的技術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教師在開展科學課堂教學時,也應重視利用信息技術,發揮信息技術的作用。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利用信息技術的諸多便利,能將靜態化的科學知識以一個動態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增強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切實利用信息技術,彌補教材中沒有的科學知識,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科學知識,加強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認識,也能以信息技術為基礎,讓教師和學生構建方便的橋梁,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4.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科學這門學科和實際生活有著相應的聯系,教師在實際的生活中,應注意開展多樣化的實踐活動,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于科學這門學科的認識。通過在課堂外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科學知識,為學生創造一個應用科學知識的良好情境,切實增強學生對于科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讓學生有可以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在課堂下要注意布置相應的科學任務,讓學生自己進行動手,深化科學課堂的教學效果。在課堂外的延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開展一些科學競賽活動,從教材中選擇一個主題作為競賽主題,讓學生自己動手開展實驗,提升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認識,增強學生的科學能力。
三、結束語
作為小學科學教師必須全面地認識到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課教學中運用的重要意義,并充分利用好生活中豐富的教學資源。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引下,積極地轉變以往落后的教學觀念,打破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為小學生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以此有效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小學生在貼合實際生活的情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科學知識。另外,小學科學教師還應該充分發揮自身的才智,不斷地創新生活化科學教學的方式與方法,不斷地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慧.生活化教學策略在小學科學教育中的實施[J].基礎教育論壇,2020(11):36-37.
[2]關天賜.關于小學低年級科學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思考[J]西部素質教育,2020,4(12):217-218.
[3]王東青.淺談小學科學中生活化教學如何開展[J].中國校外教育,2020(30):34.
[4]姜偉杰.取之于生用之于生:談小學科學教學生活化[J].小學教學參考,2019(2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