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戰江
摘 ?要:因材施教是新課改一種至關重要的教育原則,在這一原則的指導下,分層教學模式的重要性逐漸突顯出來。因此,本文將著眼于教學實踐,具體闡述如何將分層教學模式應用于小學數學教學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分層教學;教學策略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一個突出的缺陷就是忽視了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采用無差別的教學方法,這導致部分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面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該合理運用分層教學模式展開針對性的教學。顧名思義,分層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各方面的綜合表現將其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并在教學中區分對待的教學模式。通過分層教學,能夠使不同情況的學生均得到有效的鍛煉,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因此,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分層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并不斷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步驟,從而逐步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
一、關注學生差異,科學劃分層次
毋庸置疑,在分層教學模式中,劃分學生層次是首要環節。學生分層的合理性,會對最終的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也就是說,在分層教學的起始階段,教師應避免分層過程的隨意性,而是需要根據一定的原則進行學生層次的劃分。唯有如此,才能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
通常來講,在學生層次的劃分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全面了解學生。一方面要重點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比如理解能力、學習潛力、知識結構、學業成績等。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學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表現,比如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意愿、學習習慣、學習意志等。第二,注重隱性分層。隱性分層強調以班級教學為基礎,以差異化指導為輔。同時,分層的結果并不會公布。這樣一來,不但可以增強分層教學模式的實用性,使該教學模式與其他教學策略相融合,而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使學生分層淪為劃分“三六九等”,從而避免對學生的心理產生消極影響。第三,合理控制層級數量。若學生分層數量過多,會給教學活動的組織增加困難,并且難以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若分層數量過少,則難以發揮分層教學的作用。一般來說,分層數量以3層為宜。第四,動態調整。教師應該明白,學生的學習情況是不斷變化的。而根據學生的變化,需要及時對學生的分層情況進行階段性的調整。根據以上幾點,可以按照能力從強到弱的順序將學生劃分為A、B、C三個層次。總之,只有進行統籌的考量,才能有效保障學生分層的合理性,從而促進分層教學的順利開展。
二、尊重學生主體,引導分層參與
新課標十分關注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基于這一要求,需要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中。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為了使學生的參與過程更加順利,教師需要加強分層指導。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供比較開放的學習空間。而對于學習能力暫時比較薄弱的學生,則需要加強指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的共同進步。
以“梯形的面積”為例,在這節課的教學中,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A層學生,除了要求他們學習本節課的內容之外,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鼓勵他們對之前所學的平面圖形進行對比,歸納不同平面圖形的異同點,以此來逐步構建更加完整的知識體系。同時,我還引導他們初步學習了下一節的內容。而對于中等水平的B層學生,除了讓他們熟練掌握梯形的面積公式之外,我還設計了一些生活化的問題,以此來鍛煉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對于C層的學生,我則引導他們通過觀察、猜想、操作等方式進行了公式推導活動。由于這部分學生的抽象思維比較薄弱,而動手操作則可以將相關知識以一種更加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最終,通過這種方式,使大部分學生均在自身水平的基礎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注重分層評價,促進共同進步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相對于常規的教學評價,分層教學中的評價并沒有“一定之規”,而是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進行差異化的評價。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應該準確定位,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準確的判斷,從而使學生的學習活動能夠實現良性循環。
一般來說,對學習能力比較薄弱的學生進行評價時,主要目的是幫助他們恢復學習自信,使其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所以針對他們的學習要求要適當放低,降低考核的難度與標準。這樣不但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而且有利于使其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感。而對優等生進行評價時,除了常規的考評以外,還要著力促進其綜合能力的進一步發展。所以在制定考評的標準時,可以采用加分的形式引導其進行課外拓展。
綜上,在新時期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層教學日益成為一種極為符合新課標要求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應該合理地將其融入于日常教學活動當中。同時,分層教學模式的應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隨著教學活動的推進及時加以調整,并且要將其與其他教學模式加以融合。唯有如此,才能使分層教學模式的作用實現最大化,從而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施一梅.分層異步教學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的實踐[J].科學咨詢,2020(27):261.
[2]拉毛草.基于分層教學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構建[J].科學咨詢,2020(2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