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發瓊

摘 ?要:雙減政策主要針對的是小學生和初中生,其中包含了減輕作用負擔以及校外培訓。具體來講,該政策主要是我國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所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簡稱《意見》)。《意見》的頒布是為了能夠緩解小學生和初中生學習的壓力。在這一背景下,教室應該積極主動完善自己的教學方式,尤其是對于作業這一板塊。對此,文本就對雙減下初中數學分層作業進行了探究,并分析了分層方式,以供參考。
關鍵詞:雙減政策;初中數學;分層作業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在設計作業時,通常會為學生布置相同的作業,作業的評價方式也會采用統一標準。并且教師嘗試使用作業“量”的方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但實際上這樣的方式根本無法達到預計效果,不僅不會讓學生學習成績得到提升,反而會使其對作業產生抵觸心理,同時教師也違背了雙減政策的要求。“一刀切”的作業布置方式,會讓學生因為無法“消化”,而產生畏懼和害怕的心理。久而久之會導致學生與教師之間存在一條較大的鴻溝,在開展教學時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課上高質量學習,課下簡單復習,打造無壓力的學習方式,并在布置作業時更要傾向于人性化與個性化,為學生布置可以“搞定”的數學作業。
一、劃分學生群體
在實施分層數學作業時,教師應該優先將學生進行劃分,使學生成為不同層級。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數學作業的分層能夠順利進行,且得到質量保障。
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平時成績和日常相處方式作為參考。身為一名教師通常都會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習能力有所了解,因此結合學生的學習態度以及作業的完成情況和速度將學生劃分為三個層次[1]。比如,A類學生一般都是平時數學基礎比較好,且接受能力強,對于作業的態度比較端正。B層次的學生屬于數學基礎一般,接受能力一般,有一定學習自覺性的學生。C層次的學生就是班級的后進生,作業完成速度較慢甚至是無法獨立完成作業,數學接受和學習能力較弱。當教師完成學生分組后,就要結合新課改教學提出的要求以及雙減政策的意見,為學生合理布置作業量,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變動,從而為學生起到激勵的作用。
二、劃分問題設置層次
在進行分層作業時,教師可以為學生統一設定相關題目,但要保證其層次不同,且難度也不一樣,這樣才能保證學生更好地求解。利用這種形式可以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得到鍛煉和進步,從而彰顯分層作業的價值。
比如,當教師講解完“一次函數”這一節內容后,教室可以為學生設置相同的數學題:小凡的鋼筆可以在兩個商店購買,并且兩個商店的標價都是五元。甲商店:“一共購買10支鋼筆,從第11支鋼筆之后就開始按照原價的70%出售。”乙商店:“從第1支鋼筆開始,就按照原價的85%出售。”當為學生出示完題目之后,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的層次提出不同的問題。其一:若小凡準備買20支鋼筆,去哪個商店更優惠?其二:分別寫出兩個商店中收款(y)和購買(x)的關系式。其三:若小凡現在手上有一百元,最多可以買幾支鋼筆?這樣的作業不僅不會為學生帶來壓力,還能針對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讓其學習要求得到滿足。而教師只需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能力完成其中的一道題,比如A層級的學生必須要將三道題全部做完,B層次的學生則要做第一道和第二道問題,如果做完了第二道題,可以嘗試做第三道題。C層次的學生只用做第一道題,同樣的如果完成的比價好,可以嘗試第二道題。這樣的作業分層法也很好的符合雙減政策的要求。
三、劃分作業內容
當教師在完成學生層次的劃分后,就要對學生的作業內容進行分層。在這一環節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保證作業內容與學生的學習能力相符,從而保證學生可以在寫作業時有效展示自己,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保證學生可以體會到作業的樂趣[2]。
如圖,點C位于線段AB上,△ACD與△BCE為等邊三角形,AE,BD相交于F點,AE與CD相交于點F,BD與CE相交于點H。
C層次的學生需要對BD于AE之間的大小進行判斷,且闡述理由。
B層次的學生要找出圖片中的所有全等三角形,且闡述理由。
A層次的學生嘗試寫出結論,并證明這一結論。
利用三層不同的目標,讓學生都能學到相關知識,掌握內容,從而提升自己。分層數學作業,不僅能夠拉近學生之間的距離,還能順應雙減政策的實施,對學生實現整體優化。
結束語:
總而言之,為了能夠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避免讓學生的作業與自己實際情況不符,從而出現較大的心理壓力。教師則要積極履行雙減政策的要求,并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分層,促使學生的能力與自己的作業內容相符,以此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參考文獻:
[1] 吳小妹. 讓教學的開展面向學生全體——試分析初中數學教師如何設計分層作業[J]. 讀與寫,2021,18(17):160.
[2] 賈小利. 核心素養理念下初中數學作業的分層設計[J]. 甘肅教育,2021(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