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天斌
【摘要】新時代教育最理想的狀態莫過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的完美結合、相互促進,以至互相融合。家庭教育的內涵是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家庭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奠定基礎,對孩子的一生影響深遠,是實現新時代教育真正價值的保證和前提。文章通過對當前我國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家庭教育的對策,為完善家庭教育、提高家庭教育的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家庭教育;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1)23—0110—03
家庭教育是堅持以健康全面發展為中心的教育。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不同在于家庭教育的主陣地是家庭,父母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因而,家庭教育中的核心素養是父母在家庭這個主陣地上,根據孩子的年齡階段、身體特征、心智動向和綜合素質的發展狀況,遵循近期教育與遠期教育相結合、階段目標與終極目標相結合、及時性教育與持續性教育相結合的原則而進行具體系統的培養教育所形成的。那么,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呢?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家長自身素質不高,家庭教育理念滯后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長教育孩子的水平也逐漸提高,但仍有部分家長教育理念落后,忽視自身學習,狹隘地認為教育是學校的事情,或教育僅僅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比如急功近利的思想、天才教育的思想等。把這些觀念強加給孩子,不僅不利于孩子的成長與發展,還會造成孩子的反感和叛逆心理。而且,部分家長由于工作較忙,沒有過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也就無法有足夠的時間去教育和引導孩子,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家庭教育的過程中來。
(二)家校聯盟缺失,不能及時準確地了解孩子
家庭教育離不開學校教育,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據調查發現,部分學校和家長溝通的較少,使得家長無法及時準確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每個孩子既有優點,也有缺點,他們也會有困惑、畏懼和迷茫,如果無法及時和教師保持聯系,作為家長就不能正確客觀地評價孩子,知道自己的孩子錯在哪里,如何才能讓其改正;面對孩子的畏懼、困惑和迷茫,家長也心中無數,無法及時進行鼓勵和引導。
二、解決策略
(一)家長要強化家庭教育的意識,轉變家庭教育理念
作為家長,應積極學習科學的家庭教育理念,多方位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和思想意識,多方面了解教育的內涵、規律以及孩子成長的心理特點,進而改變教育方式,架起一座逾越代溝的心橋,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引導和鼓勵他們健康成長。同時,應盡可能多地抽時間關注孩子,不要讓“忙碌”和“手機”拉開自己和孩子間的距離。外出務工的家長可以通過電話常與孩子進行情感交流,多詢問孩子的生活近況和學習情況,傾聽他們的需要與困惑,給予孩子及時的引導和鼓勵,最大程度減少由于家庭教育缺失而產生的不良影響。
(二)家長要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任何好的習慣都是從小養成的,是從家庭教育中培養出來的。良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受益終身,不良的惡習則會貽害孩子一生。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榜樣,并請孩子監督檢查自己的壞習慣,有意識地引導和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模式。首先,要讓孩子自己的事情學會自己做,教會孩子自我管理,讓孩子的生活規律化。其次,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生命只有一次,珍愛生命是一種責任”,使孩子從小就認識到生命誠可貴。再次,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紅燈停,綠燈行”等交通規則,父母以身作則往往比語言的教育更奏效。父母帶孩子出行,人行道紅燈亮起,無論有沒有車通過,家長都一定要等綠燈亮起車輛停下再通過,家長要用自己的行動真正做好對孩子的教育。最后,家長要給孩子定“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規則意識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家長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適時為孩子定規矩。例如,在孩子三、四歲時教育他們什么東西能碰,什么東西不能碰;五、六歲時引導孩子東西用完應該整理歸放原處;七歲之后教育孩子要有“今日事今日畢”的時間觀念和“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獨立完成”的規矩意識。
(三)家長要做好對孩子的情緒教育
情緒又稱情感,是孩子個體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否符合自己需求所產生的態度體驗。它不僅是孩子其他心理和行為活動中的催化劑,也是孩子對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能力提升的調理師。因而,作為家長,要做好對孩子的情緒教育。
1.情緒認識和情緒溝通教育。教育孩子了解情緒的內涵、分類和功能,或者情緒對生活、學習和心理健康的直接影響[1]。教育孩子懂得人的情緒中樂觀與悲觀的區別和現象,同樣的事情,因為不同的情緒會產生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情緒溝通教育著重對孩子運用語言和非語言手段進行溝通、交流和疏導,教育孩子合理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還要培養孩子的移情能力,即教育孩子關心別人、為別人著想、富有友善和同情心,另站立場看問題,另換角度想事情。
2.情緒控制和情緒熏陶教育。第一,情緒控制教育涉及的主要方面是教育孩子學會控制和排解消極情緒。第二,引導孩子學會情緒控制教育的方法,教育孩子了解不良情緒對自己身心健康的危害,了解不良情緒在現實中是存在的。第三,父母對自己不良情緒的控制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父母平順柔和的情緒是對家庭教育最好的詮釋,孩子的好脾氣好情緒有95%的來自父母平時良好情緒的潛移默化。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父母有放縱善變的情緒,孩子就沒有收拾殘局的能力。第四,情緒熏陶教育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培養,從而強化孩子積極進取、健康向上的情緒。父母要培養孩子愛與被愛的鑒別能力,培養孩子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提升孩子自我情感修煉的能力,以求最終實現理想感、道德感和審美感為一體的情操目標[2]。
(四)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文化素養
文化素養,包括知識素養和傳統文化素質兩個方面。素養是后天形成的,所以具有可塑性。文化素養教育是指教育者對受教育者在學習文化知識方面具有較為穩定的習慣、內在基本品質的形成以及與社會適應的能力和情感行為等綜合方面進行的科學合理的教育指導。同時,也涵蓋了父母對孩子進行傳統文化素養方面的培養[3]。
1.培養孩子自覺學習文化知識的習慣,力爭營造學習型的家庭氛圍,教育孩子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
2.在具備一定生活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基礎上,教育孩子學會獨立生活、主動學習和善于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孩子基本品質形成的持久性培養,特別從“仁、義、禮、智、信”五個方面進行教育。仁,就是要樸實善良。義,就是要助人為樂。禮,就是要尊敬他人。智,就是要心態平和。信,就是要誠實守信。尤其是誠信教育,是對孩子一生的品德教育。誠實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處事之根和為人之道。為此,父母必須從家庭教育做起,從小對孩子進行誠信教育。教育孩子從小樹立守誠為榮、失信可恥的道德觀念。教育孩子明白誠而無信、行無遠之的道理。對于個人而言,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就必須具備誠實無欺、守信承諾的寶貴品格。
4.傳統文化素養教育必須包含善惡觀教育、是非觀教育和榮辱觀教育。教育孩子明白“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教育孩子明辨是非,切莫是非不分。教育孩子要明白節約光榮,浪費可恥;勤奮光榮,懶惰可恥;進取光榮,墮落可恥等等。
5.教育孩子學會吃苦耐勞。吃苦耐勞是中國傳統道德的重要規范之一,吃苦是學習中的一種精神品質。教育孩子在學習中吃苦耐勞,勤能補拙,孩子才會明白“成功=1%天才+99%勤奮”的道理。教育孩子懂得如何勞動、怎么吃苦,吃什么樣的苦就能收獲什么樣的成果或者財富。對孩子進行勞動教育,就是讓孩子經常參與勞動。在勞動中孩子能掌握生活的本領和勞動的技巧,學會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學會珍愛自己的勞動成果,尊重和珍愛別人的勞動成果,消除怕苦怕累的消極心理。同時,懂得不勞而無獲,天道酬勤、勤勞才能致富的道理。
總之,家庭教育是父母對孩子良好習慣、優秀品質、文化素質和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礎性教育。家庭教育以“健康第一,人格至上,知識重要,品質優秀”為指導思想,以健康發展為中心,通過言傳身教、情緒情感教育和文化素養教育的潛移默化方式,完成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根本任務,從而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劉曉.淺談以就業為向導的高職思政教學創新[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05):103.
[2]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唐梅.不同文化傳統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評價比較[J].世界教育信息,2007(04).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