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佳
摘 要:傳統文化作為我國民族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寶藏,是民族精神、民族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利于豐富語文學科內涵,對中職學生的文化素養發展也大有助益。為了發展中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本研究嘗試簡述中職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策略,旨在改進傳統的課程教學模式。
關鍵詞:傳統文化;中職;語文教學
引 言: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傳承和文化沉淀,在審美教育、道德教育、禮儀教育等多方面都體現出較高的應用價值。中等職業教育旨在為社會培養有用的職業型人才,新時期,中等職業人才不僅要掌握專業技能,同時需要具備較高的文化素質、道德素養,成為全面發展的人。語文教育在育人方面體現出獨特的人文特征,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更能夠突出學科特色。因此,要求中職娛樂教師能夠反思傳統語文課程設置與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尋找滲透傳統文化的新契機,全面發揮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1.探索教材中蘊含的傳統文化精髓
中職語文教材中的文本不乏在傳統書籍中截取的精華,學生在閱讀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了解不同時期的社會生活面貌,感受作者的道德情感、抱負意志、人生理想。以古詩詞為例,我們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能夠了解當時的社會風氣、民俗習慣,同時感受詩人的人生追求、政治抱負,比如《過零丁洋》一課,在了解寫作背景的過程中,我們能夠通過豐富的文化史料了解詩人的生平經歷、作品的創作背景,以此為基礎帶領學生站在宏觀角度認識時代發展趨勢[1]。我們在文本中提煉出“舍生取義”的生死觀,賦予它時代意義,結合當今社會的熱點話題,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強化道德教育和價值觀引導;再如,《談骨氣》中提到“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這種精神品質、意志力是具有時代內涵的,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在未來的崗位工作中要樹立崇高的職業道德,堅定理想信念。這些傳統文化要素就蘊含在教材中,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學習和吸收語文知識、感悟傳統文化內涵,是他們完善自我的過程。
2.依托信息技術創建文化教育情境
教學情境的打造利于優化教育環境,而教育信息化改革深入到中職教育實踐中去,讓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實現深入融合,依托信息技術建設教學情境可以更好地渲染教學氛圍[2]。中職語文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彌補傳統課堂教學手段的缺陷,打造利于傳播傳統文化的教學情境,深化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感悟和理解。在應用信息技術創設文化教育情境的過程中,首先需要教師了解中職學生的學科基礎水平和學習能力,然后選擇符合學生認知水平和興趣特點的傳統文化素材,融入圖片、視頻、音樂等元素,全面展示傳統文化魅力。比如教學李煜的《虞美人》一課,我們可以從互聯網渠道獲取豐富的解說視頻,展示古詩文創作的歷史背景,引導學生在了解史料的基礎上感悟作者的心境,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然后結合古詩文內容,引導學生體會古詩詞的語言特色、意境美感,體會傳統文化的魅力。
3.拓展教學豐富傳統文化內涵
傳統文化內涵豐富且存在廣泛,語文課堂作為語文教學的主要陣地,發揮著主要的育人功能,但同時我們也要樹立大語文觀[3],嘗試拓展教學范圍,讓語文教育根植于生活和社會實踐,這對于中職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來說非常重要。當然,拓展教學是要基于課內教學內容的,我們可以嘗試對課內教學素材進行延伸應用,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節選自《論語》,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學子們的品質,除了提煉節選課文中的傳統文化精神,我們可以指導學生課外廣泛閱讀《論語》,積累詞句、感悟文化精神。當傳統與現代思想之間建立聯系,傳統文化思想就可以體現出深刻的教育意義,中職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吸收傳統文化的凈化,不斷完善自我、積累知識、學習品質,以拓展學習的方式提升綜合素養,使他們逐漸獲得適應社會環境的關鍵能力。
結束語:
體認傳統文化、厚植民族精神,讓中職學生在認同、欣賞和傳承傳統文化的過程中積累知識、提升素養、完善人格,是我們構建新型語文課堂的重要思路。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課堂中的滲透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是教育改革的必然,中職語文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做到深挖教材、銜接課內外、打造文化環境,切實滲透傳統文化要素,體現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傳統中職語文課堂中文化教育目標沒有全部實現,這是我們構建有效語文課堂中遇到的一個突出的難題,為了培養中職學生的文化自信,幫助他們提升職業道德,我們需要繼續探索傳統文化的滲透策略。
參考文獻
[1]史鴻銘.淺析高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的滲透策略[J].課外語文,2021(04):23-24.
[2]王麗.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研究[J].語文世界(教師之窗),2020(12):77-78.
[3]盧義林.傳統文化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芻議[J].成才之路,2020(3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