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清蕊
摘要:音樂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學生音樂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是目前的初中音樂,受限于教師自身教育思想的制約,導致教師和學生存在一定的代溝,學生對教師開展的音樂教學活動認同度低,無法產生學習積極性。基于此,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關注學生內心世界,積極引入流行音樂,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凸顯音樂魅力,催發學生學習熱情,實現音樂教學目標。本篇文章主要圍繞“流行音樂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這一主題展開探索,旨在尋找到增強初中音樂學科教學質量進一步增強的可靠途徑,以此促進學生音樂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流行音樂;初中;音樂教學;融合
初中生對流行音樂的喜愛,符合學生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1]。作為一名音樂教育者,教師要尊重學生喜好,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出發,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加以正確引導,使學生能夠從專業的角度對流行音樂進行鑒賞,透過表面深入把握音樂本質,以流行音樂為切入點,豐富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和鑒賞技巧,促使學生不斷探索更加復雜和高雅的音樂,實現學生自身藝術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共同提升,為學生建立更高端的音樂舞臺,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綜合素質。
一、轉變觀念積極引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要將流行音樂與初中音樂教學有效結合起來,教師首先要擺正心態,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從學生的喜好和需求出發,把握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利用學生感興趣的流行音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學生喜歡的方式傳授音樂知識,增加學生音樂知識的積累,讓學生能夠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產生更多的靈感和創意,不斷擴展學生的音樂意識,實現學生創造力的提升[2]。例如,在學習一些民族歌曲時,教師可以將《最炫名族風》引入課堂教學之中,這首流行歌曲蘊含了豐富的民族韻味,以及朗朗上口的旋律,在社會上的傳唱度也非常廣,學生們對這首歌也十分熟悉。教師借由《最炫民族風》引起學生的注意,并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民族歌曲元素和傳統音樂元素,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夠以更加專業化的視角欣賞和解讀流行音樂,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音樂體驗。
二、合理挑選流行曲目,傳遞積極教育意義
許多流行歌曲中蘊含了十分積極的人生意義和教育意義,教師在將流行音樂引入課堂教學時,也要注意對流行曲目的挑選,確保所選取的內容積極向上,能夠傳遞更多正面價值觀念,使學生在學習和欣賞歌曲的過程中,領悟更多的教育意義。例如,流行歌曲《我的中國心》是一首表達愛國之情的歌曲,教師在進行《黃河大合唱》音樂教學時,就可以將《我的中國心》這首歌曲引入教學課堂,歌詞中的“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與《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形成對應關系,使學生深刻感受到作曲者和演唱者對祖國深深地熱愛之情,并由此引發出學生內在的強烈愛國熱情,使學生在學習音樂知識的過程中,樹立了良好的家國情懷意識。又比如臺灣歌手鄭智化演唱的《水手》,將自己的人生經歷和追求融入歌曲之中,體現了演唱者身殘志堅的意志品質,教師可以將這首歌曲引入音樂教學中,對學生的性格品質進行更好的塑造。這些流行歌曲都蘊含了積極健康的價值觀,引入音樂課堂中,可以使教師更好的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思想。
三、多元呈現流行音樂,豐富學生音樂技巧
在將流行音樂引入音樂課堂時,教師還要善于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育手段,對流行音樂進行多元化呈現,使學生在視聽結合的欣賞過程中,接收更多音樂信息,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從而不斷豐富學生的音樂技巧,體現出流行音樂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發揮出的價值[3]。例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讓世界充滿愛》這首歌曲的時候,教師就可以將歌曲《同一首歌》引入課堂之中,這首流行歌曲旋律柔和,歌詞溫馨,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手語舞蹈版的歌曲視頻,在帶領學生聆聽歌曲的同時,欣賞舞者優美的肢體動作,以視聽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呈現更多的音樂元素。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準確把握歌曲旋律和節奏,還能模仿視頻中的動作進行自主嘗試,以實踐探索的方式,理解歌曲內涵,實現自身音樂素養的不斷提升。
結束語:
總而言之,流行音樂是一種社會文化思潮的集中體現,教師首先要以積極的心態看待流行音樂,尊重初中生對流行音樂的喜好,積極將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引入課堂教學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發學生對音樂知識的學習興趣,以流行音樂為橋梁,架起學生通往音樂舞臺之路,讓學生對流行音樂擁有更多專業化和個性化的解讀,能夠透過表面的歌詞和旋律,挖掘歌曲內在的樂理知識和情感內涵,不斷豐富學生的音樂技巧,提升學生審美情趣和鑒賞能力,引發學生對音樂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全面培養學生綜合素養,體現音樂教學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苗笛.探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的融入[J].天天愛科學(教育前沿),2019(12):177.
[2]桑荔.淺談初中音樂教學中融入現代流行音樂的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01):220.
[3]李志峰.引入流行音樂 營造課堂氛圍——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分析[J].求知導刊,2020(37):89-90.DOI:10.14161/j.cnki.qzdk.2020.37.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