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立足高校外語思政教學現(xiàn)狀,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論述了外語教師提高思政育人能力的可行途徑。理論上,外語教師要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理念,深入理解“課程思政”內涵,增強課程思政意識;深入學習,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和中國文化素養(yǎng)等,以逐步提升思政育人理論素養(yǎng)。實踐上,外語教師可以通過重構教學內容、革新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方式、靈活設計教學活動、在教學評價中增加思政維度等措施提高思政育人教學實踐能力。同時,與思政教師組建教研共同體,開展合作教學,與專業(yè)思政教師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提高思政育人能力,開創(chuàng)“協(xié)同育人”新局面,形成“三全育人”大格局。
關鍵詞:高校外語教師;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思政育人能力
一、引言
“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要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各類優(yōu)秀的專業(yè)人才。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為高校人才培養(yǎng)指明了方向。隨之,教育部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進行了規(guī)范和引導,發(fā)布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綱要》要求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綱要》提出的要求與總書記的講話精神一脈相承,培育能為國家建設、社會發(fā)展全心全意服務的德才兼?zhèn)淙瞬攀歉咝H瞬排囵B(yǎng)的目標。
中國政治、經濟、文藝、科技等領域的快速發(fā)展需要大批外語人才將中國特色道路、理論、文化等成果轉換為國際社會能夠聽得懂、易于接受的中國故事、中國聲音,向世界“翻譯中國”,讓世界見證中國發(fā)展,接受中國和平崛起的現(xiàn)實,為民族復興營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1]。只有德才兼?zhèn)涞耐庹Z人才才能擔此重任,所以,在外語教學領域開展思政教育勢在必行。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是“主力軍”,承載著傳播知識和真理、塑造靈魂的時代重任,是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淙瞬诺年P鍵所在。
外語“課程思政”生成與生效的關鍵在于教師的育人意識與育人能力[2]。潘海英等對某大學外語教師課程思政教學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發(fā)現(xiàn)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認知與《綱要》所指還有一定偏差,對思政內容的認知不夠完整,甚至有教師表示不確定課程思政的內涵,對思政元素的把握不夠準確,實際教學中,教師對課程思政教學目標尚不清晰,融入思政內容時具有主觀隨意性,講解思政內容的教學設計還較為單一[3]。上述問題是比較普遍和典型的。怎樣走出困境,將“立德樹人”課程思政目標落到實處,開展有效思政教學,為祖國建設培養(yǎng)具有堅定理想信念、正確價值觀和良好道德品質的外語人才還得從外語教師身上尋找突破口。我們認為,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代,提高外語教師思政育人能力可以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著手。理論上,外語教師要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理念,從多方面提升思政育人理論素養(yǎng)。實踐上,外語教師可以從多方面提高思政育人教學實踐能力。
二、牢固樹立“立德樹人”理念,提高外語教師思政育人理論素養(yǎng)
(一)深入理解“課程思政”內涵,增強教師課程思政意識
課程思政,即將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知識、價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融入到各門課程中去,潛移默化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舉止產生影響[4]。《綱要》指出,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素養(yǎng)、憲法法治意識、道德修養(yǎng)等重點優(yōu)化課程思政內容供給,系統(tǒng)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法治教育、勞動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由此可見,“課程思政”本質上是一種教育,為了實現(xiàn)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實現(xiàn)協(xié)同育人,目的是為了實現(xiàn)“立德樹人”。教師要站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高度,自覺擔負起教師的職責和使命,將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課程思政”的重要途徑和基本價值取向;進一步轉變觀念,強化“課程思政”意識,不斷加強自身建設[5]。國家的宏觀政策為外語教育改革與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外語教師的政策意識是外語教師能力的應有之義[6]。因此,外語教師要積極學習國家的外語教育政策,深入把握“課程思政”內涵,增強外語課程思政意識。
(二)深入學習,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強調指出,教師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思政課要解決學生理想信念問題,思政課教師只有自己信仰堅定,對所講內容高度認同,才能講得有底氣,講深講透,才能有效引導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7]。同樣道理,欲將思政內容有效融入外語課堂,外語教師自身要對豐富的思政教育元素,如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價值理念等內容有深入理解,才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只有具備“四個自信”,才能引領學生自覺站在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立場上,自信地與外國友人開展平等的交流和對話,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和中國文化,自覺構建良好的中國形象。
外語教師由于學科特點,長期接觸外國語言文化,部分教師受外國文化觀念和思維方式影響較大。對此,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立足中國國情和民情,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自覺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青年學生在資訊發(fā)達的今天也接觸了較多的外國文化,外語教師要善于利用自身的學科背景優(yōu)勢,利用國內外的事實和案例,在比較中為學生答疑解惑,既不封閉保守,也不崇洋媚外,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8]。打鐵還需自身硬,只有外語教師自身思想政治立場堅定,思想政治素質過硬,才能牢牢守住中國外語教育的陣地,引導學生辨明是非黑白,利用外語知識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
(三)不斷提升外語教師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上)》明確界定了外語專業(yè)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屬性,這一學科屬性決定了外語教育本質上是人文教育[9]。語言、文學、文化知識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人文內涵。人文素養(yǎng)是高校教師進行素質教育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在教學中可外化為教師的教學風格和特色,吸引學生學習新知識,接受先進理念,促進學生健康完善人格的形成[10]。可見,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提升與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是高度一致的。
外語教師因工作需求,需要經常接觸外國語言文化,對國外文化知識的儲備甚至超過了中國歷史文化知識。特別是部分留學歸國青年外語教師長期浸淫在西方文化和價值觀當中,分析中國國情時不免受到西方思維的干擾[11]。另外,外語課程自身特點也對開展思政教育構成了一定挑戰(zhàn)。陳法春指出,外語教學以外國人用母語撰寫的文章為教學材料,不可避免將學生置于外國文化語境,使其直接面對外國的思想文化、話語體系,乃至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因而對學生看問題的中國立場,樹立中國文化自信形成潛在挑戰(zhàn)[12]。外語教師作為課程思政教育的實施者和主導者,只有自身具備深厚的中國文化素養(yǎng)、具有堅定的文化立場、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才能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辨別真?zhèn)巍⒈婷魇欠牵M行正確的思想價值引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因此,外語教師要客觀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正視自身中國文化積淀較少的現(xiàn)實,必要時重構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提高中國文化素養(yǎng)。陳法春認為,外語教師整體上需要優(yōu)化知識結構,認真研讀國學經典著作,彌補欠缺的中國歷史文化知識,提高歷史文化素養(yǎng),進而在課堂上結合教學內容,開展文化比較,在比照中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客觀看待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奠定他們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貢獻中國智慧的基礎[13]。因此,只有外語教師具備堅實的中國歷史文化積淀,引導學生與國外文化進行對比時才能做出精準的深刻剖析,既吸取國外文化的優(yōu)點,又能堅定中國文化立場,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愛國情懷。
三、協(xié)同育人,提升外語教師思政育人教學實踐能力
依據(jù)教育部《綱要》指導精神,要做好課程思政,就要發(fā)揮教師“主力軍”作用,通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落實教師的育人責任。在“三全育人”大格局下,外語課程要與思政課程同向而行,深挖思政元素,通過有效途徑將思政元素融入課堂教學,發(fā)揮好思政教育的作用,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將正確的價值觀念傳導給學生,形成協(xié)同育人效應,潛移默化助力學生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達成育人目標。外語教學實踐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教師的思政育人能力。
(一)思政教學與外語教學的有機融合
1、重構教學內容。課程思政開展的基礎是課程,課程思政的關鍵要素,一個是教師,一個是教材[14]。教材是開展思政教學的抓手,課程思政育人背景下,有必要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fā)。講解教材內容時,可以通過對主題內容的深入把握和剖析設置思政育人目標,再通過教學活動,潛移默化轉變學生的思想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下面,筆者以《新視界大學英語綜合教程4》(以下簡稱《新視界》)中A Working Life(《職場人生》)這一單元的課文Finding Our Calling講解為例,討論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堂教學的策略。文章作者根據(jù)人們對待工作的態(tài)度,將工作分為三種:工作(job)、職業(yè)(career)和使命(calling)。通過課文講解,學生明白了三者的區(qū)別。但是怎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對日后職業(yè)生涯的憧憬,引導學生主動尋找未來的使命呢?學習本篇課文時,正值國內新冠疫情肆虐之際。于是,在課堂上詳細講解了鐘南山院士的抗疫故事。學生通過了解鐘南山院士在兩次疫情(2003年“非典”疫情和2020年“新冠”疫情)中作出的突出貢獻,自覺變成了鐘南山爺爺?shù)蔫F粉,深入體會了“calling”究竟意味著什么。鐘南山院士為國為民不計個人得失、無私奉獻的“醫(yī)者仁心”引發(fā)了學生對未來職業(yè)選擇的思考,也加深了他們對職業(yè)責任和職業(yè)道德的認識。通過深入挖掘和巧妙融入現(xiàn)實生活中鮮活的思政元素,我們抓住了教學契機,不僅圓滿完成了課內教學任務,而且還達成了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教材中的教學材料不可避免帶有“過去式”特征,教學中有必要適時增添與教學主題契合的新鮮語料。這樣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將外語課程中的思政教學做好、做實。China Daily、學習強國上時政要聞的英語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節(jié)目、央視國際頻道的中國文化類節(jié)目等都可為外語課程供給思政教學養(yǎng)料。例如,2021年河南衛(wèi)視推出的《唐宮夜宴》《清明奇妙游》《洛神賦》《中秋奇妙游》等熱門文化類節(jié)目,植根于厚重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達了中國獨特的習俗、審美情趣和文化傳統(tǒng)。將之引入外語課堂教學,不僅能幫助學生掌握中國古代文化的相關英語表述,加深他們對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體驗,而且還為學生講好“中國故事”提供了文化素材。外語課程思政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就這樣巧妙嵌入課堂教學。
2、革新教學方式。現(xiàn)代教育技術背景下,外語課堂早已不是粉筆加黑板了。《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推動“課堂教學革命”。因此,外語教師應與時俱進,跟上新技術發(fā)展,積極推動將多媒體技術、大數(shù)據(jù)、虛擬現(xiàn)實、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全面融入教學與學習過程,構建線上線下互融貫通、虛實結合的全景式教學生態(tài)環(huán)境[14]。為有效開展外語思政教學,外語教師也很有必要順應時代潮流,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教育技術,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推進外語思政教學工作。
混合式教學是應21世紀人才能力培養(yǎng)而產生的新的教學理念與路徑,其核心思想是團隊精神、和諧意識、包容理解、友善尊重、共享共進等。這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高度契合,與課程思政的內涵具有內在吻合性[16]。因此,混合式教學模式是推進外語思政教學的有效模式之一。教學中,可以在課前通過網(wǎng)絡學習平臺讓學生提前學習、觀看、收聽與所學內容相關的文字、音頻和視頻資料,在課堂上設置問題,引發(fā)學生對相關議題的思考和討論,課后讓學生用多種方式(錄音頻、拍視頻等)提交對相關問題的看法,班里同學還可以相互評論彼此的觀點。整個學習流程讓學生的線上和線下學習聯(lián)動起來,既加強了知識學習,又增加了文化體驗,還鍛煉了學生外語表達能力和文化表現(xiàn)能力。此外,還能形成良好的師生和生生互動,增進彼此的感情,有利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教師“一言堂”的傳統(tǒng)講授法已與新時代的外語教學情境格格不入。由此,開展外語思政教學時,有必要轉變教學方式,讓學生通過探究的方式直接感知中國文化的寬厚與深邃,無形中幫助學生增強中國文化意識、樹立文化自信。講解《新視界3》中課文The Meaning of Architecture時,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自主選材,介紹有特色的中外建筑典范。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某班6個小組中,4個小組主動以中國建筑為題進行了展示。一組選了故宮建筑群,一組選了徽派民居,一組選了“港珠澳大橋”,還有一組以“大興國際機場”為主題。一個小組就是一個學習共同體,提交的小組活動記錄顯示,準備過程中,在確定主題、查找資料、制作PPT、撰寫演講稿等環(huán)節(jié),小組同學召開了多次線上和線下會議。經過討論,他們確立了選題;經過協(xié)商,他們發(fā)揮各自專長,領取了不同任務。還有同學專門負責全程協(xié)調、把控各項工作的進展。小組學習開展過程中,教師改變了學習主導者的角色,只提供策略指導。通過此次教學活動,學生加深了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理解,了解了中國的最新發(fā)展成就(港珠澳大橋、大興國際機場等),還鍛煉了用英語展示中國發(fā)展成就和中國風采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既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發(fā)展了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實現(xiàn)了共同進步,得到了鍛煉和成長。可見,教學活動本身也可以成為思政教學實施的通道和載體,實現(xiàn)了全程、全方位育人。徐錦芬等提出,教師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線上線下融合外語教學的新內容、新形式和新方法,構建育人無不盡責、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三全育人”新格局[17]。綜上所述,要達成外語思政教學目標,外語教師要主動革新教學方式,靈活設計教學活動,這樣,外語思政教學效果才能事半功倍。
3、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增加思政維度。課程思政教學既然要融入教學的全過程,那就繞不開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外語測試中使用的語言材料反映了作者的立場、觀點和態(tài)度,蘊含著一定的價值導向。命題人要對這些材料進行深入分析,精準捕捉其中的育人元素,巧妙設計考題,讓學生對材料中的價值導向進行解讀,以培養(yǎng)學生的價值觀念,提高其政治意識和道德意識[18]。測試命題時還可以適度增加用英語表述中國國情和中國文化的考試內容,比如,可以設置與中國文化、文學、藝術、社會發(fā)展等相關的翻譯題目,也可以設置一些討論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測試題目等,引起學生對中國文化和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關注,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文化輸出能力。其次,應改進評價方式,實施多元化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實行同伴互評,培養(yǎng)學生客觀、公正的評價意識。通過同伴互評,引導學生客觀看待他人取得的優(yōu)秀成績,幫助學生形成見賢思齊的境界,而不是妒賢嫉能、搞不正當競爭。同時,實行學生自評,讓學生既看到自己的進步,也學會正視自己的不足,提高學生自我反思能力。外語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中增加思政維度,使思政教學覆蓋外語教學的全過程,有利于全方位培育外語人才。
(二)組建思政教師和外語教師教研共同體,開展合作教學
每個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外語教師對國外的社會概況、文化、文學、歷史等有較深入的了解,這既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優(yōu)勢,也對開展課程思政帶來了挑戰(zhàn)。一方面,較深厚的西方人文素養(yǎng)有利于外語教師進行文化對比;另一方面,相對薄弱的中國政治、文化、文學、歷史素養(yǎng)則對外語思政教學構成了挑戰(zhàn)。相對薄弱的中國歷史文化素養(yǎng)易使外語教師在進行中外社會文化現(xiàn)象比較和分析時停留在問題表面,無法深入探討問題實質,更不能直擊問題要害。看不到問題的本質,對問題就講不深、講不透,對學生進行價值引導的效果勢必也會打折扣。基于此,在制度層面上,學校教務部門可以組織協(xié)調專職思政教師和外語教師形成教研共同體,為推進全程、全方位、全員思政育人共同發(fā)力。陸道坤認為,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應該扮演支持者的角色,參與專業(yè)課程思政的規(guī)劃、設計以及教材的二次開發(fā),密切關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狀態(tài),對其中的偏離及時作出調整,幫助專業(yè)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并為其提供理論支持以及實踐層面的答疑解惑[19]。思政教師和專業(yè)教師的密切合作,勢必會開創(chuàng)顯性思政教育和隱性思政教育相配合、相統(tǒng)一的新局面,從而構建“三全”育人大格局。外語教師與思政教師的密切合作,將直接服務于外語思政教學實踐,幫助外語教師解決思政育人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讓外語教師更好地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作用。從長遠來看,還將有效推動外語課程思政教育體系建設,服務國家思政育人這項大工程。
參考文獻:
[1][8][9]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2][12][13][14]陳法春.外語類本科專業(yè)課程思政內容體系構建[J].外語電化教學,2020(06):12-16.
[3]張敬源,王娜.外語“課程思政”建設——內涵、原則與路徑探析[J].中國外語,2020,17(05):15-20+29.
[4]潘海英,袁月.大學外語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中的問題分析與改進對策[J].山東外語教學,2021,42(03):53-62.
[5]王學儉,石巖.新時代課程思政的內涵、特點、難點及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50-58.
[6]劉清生.新時代高校教師“課程思政”能力的理性審視[J].江蘇高教,2018(12):91-93.
[7]徐錦芬,李高新,劉文波.線上線下融合情境下大學外語教師能力框架構建[J].外語界,2021(04):11-18.
[10]張鴿.高校教師人文素養(yǎng)的培育[J].文學教育(上),2015(03):120-121.
[11]張鴿.新時期教育思想指導下的高校青年外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J].戲劇之家,2018(06):141-143.
[15]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43(05):21-29.
[16]胡杰輝,胡加圣.大學外語教育信息化70年的理論與范式演進[J].外語電化教學,2020(01):17-23+3.
[17]岳曼曼,劉正光.混合式教學契合外語課程思政:理念與路徑[J].外語教學,2020,41(06):15-19.
[18]文秋芳.大學外語課程思政的內涵和實施框架[J].中國外語,2021,18(02):47-52.
[19]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yè)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64-69.
作者簡介:張鴿(1982-),女,河南魯山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外語教學、翻譯理論與實踐。
(責任編輯劉常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