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超
[摘 ? 要]當前,學生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顯得比較功利,只是機械地背誦或刷題,以提高分數,他們不知學習古詩詞還有別的用處。教師在古詩詞教學課堂中應當引導學生學習古人創作的技巧、以天下為己任的胸懷及其傲岸獨立的人格等。文章以《望海潮》一課的講授為例,指出有效培養學生古典情懷的幾種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教學;古典情懷;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1)01-0018-03
筆者有著這樣的教育理想:德育方面,希望培養一種樸素信仰,熏染一種君子氣質,鑄就一種中國靈魂;智育方面,希望探索一種樂學模式,形成一種儒雅教風,鍛造一種生命情懷;環境方面,希望營造一種悅讀氛圍,追求一種詩意境界,懷揣一種古典情懷。這情懷有古人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有“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擔當,有“頭懸梁,錐刺股”的努力,也有“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怡然,更有“執筆書風月,潑墨填舊詞”的傲氣。
當今社會是一個浮躁的社會,一切都顯得那么功利。很多人的胸懷變小了,缺乏些擔當;才氣變淡了,幾乎不能用詩詞來抒發自身的感悟。大多數人似乎丟掉了一些傳統的文化情懷。這些現象常常令筆者深思,為什么我們就沒有那種古典情懷了呢?我們能不能在課堂教學中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這種情懷呢?
對目前的古詩詞教學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存在以下問題:1.留給學生閱讀的時間少。少了閱讀,學生自然不能與古人進行心靈的碰撞。2.缺乏積累。很多教師只在教授文言文時強調積累,沒有認識到在古詩詞教學中也應強調積累。3.從根本上講,教師忽略了古詩詞本身的人文精神與情感價值,從而使古詩詞喪失原有的味道,以致學生難以對古詩詞鑒賞保持長久的興趣。筆者認為這三個問題阻礙了古詩詞教學的順利開展,進而影響到了學生古典情懷的培養。
下面以筆者講授高中語文課本必修4中的柳永的《望海潮》為例,探討如何才能培養學生的古典情懷。
一、讀書時間的延長與讀書內容的豐富
我們都知道,學習古詩詞的一個重要方法是反復誦讀,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也是培養古典情懷的途徑之一。但是,在課堂教學中,用于讀的時間相對較少,因此僅在課堂上讀是遠遠不夠的。教師可對讀書時間做一定的延長,可于課前、課中、課后三個階段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與誦讀。如在教學《望海潮》前,筆者先讓學生自行反復誦讀,做到熟讀成誦。然后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了解音律知識。
柳永是精通音律的。陳振孫對他的詞有這樣的評價:“音律婉諧,語意妥帖,承平氣象,形容曲盡。”為了讓學生能感受這首詞的韻律美,筆者這樣劃分這首詞的誦讀節奏: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 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 市列/珠璣 ,戶盈/羅綺 ,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 。異日/圖將/好景 ,歸去/鳳池/夸。
再引導學生探究這首詞的韻律特點:本詞有一半左右的字是以 ɑ、o 為韻腹的開口音, 這奠定了整首詞明朗、上揚的基調。學生可慢慢朗誦,感悟音律的和諧。
詞最初是可以配樂歌唱的 ,聲韻是其表達含義的重要手段。 罔顧聲韻,不但不能完整理解詞的含義,而且很有可能造成認知偏差。 蘇珊·朗格曾指出,文字可以在其意義未被理解的情況下直接進入音樂結構。為了便于學生對柳永詞的音律有更深入的認識,筆者做了一定的拓展,找了柳永的《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黃鶯兒·園林晴晝春誰主》讓學生在課后閱讀。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同一詞人的同一類作品,必然能打通他們與這一詞人之間的心靈壁壘。
誦讀是課堂教學的重點,筆者是這么做的。
師:江南是美的,景美,酒家賣酒的女子也長得很美。大家看,衛莊描述了賣酒的女子撩袖時露出的雙臂潔白如雪——“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同學們,寫一位女子漂亮,不一定要寫她的面貌,看,這里衛莊就只寫了女子潔白的雙臂。這就是藝術上的想象與聯想。
師:在柳永眼里,杭州也是一位美女,他是如何展現杭州的美的呢?
生1:他寫了“煙柳”“畫橋”“云樹”“怒濤”。
師:你能把這些句子讀一讀嗎?讓同學們看看你讀得美不美。
(生1有感情朗讀)
師:你能分析一下哪個字特美嗎?
生2:“煙”這個字很美,給人以似有似無的感覺。“畫”字襯出橋的美。
師:嗯,古人寫楊柳喜歡用“煙柳”。比如:“江上柳如煙,燕飛殘月天。”“雨絲煙柳欲清明,金屋人閑暖鳳笙。”“青門弄煙柳,紫閣舞云松。”(PPT展示詩句)
師:請同學們反復讀一讀這些句子,感受一下古人的用詞習慣。
(生反復誦讀)
師:接著我們再分析分析“怒濤”。
生3:我想到了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這里應該也是寫“怒濤”的吧。
師:沒錯,你很好地讀出了赤壁“怒濤”之怒。杜甫在《憶昔行》中也寫了“怒濤”:“憶昔北尋有小洞,洪河怒濤過輕舸。”陸游在《度浮橋至南臺》一詩中寫道:“九軌徐行怒濤上,千艘橫系大江心。”同學們知道怎么形容洶涌澎湃的江水了嗎?
生(同聲):怒濤。
師:請同學們反復地誦讀這幾句話,仔細品味。再用這個“怒濤”來描述一下某個地方的景物。
(生寫作)
師:在這里,柳永寫“怒濤”是為了表現什么呢?與哪句話相照應?
生4:“東南形勝”。為了突出這里地理環境的優越。
師:嗯,不知道同學們注意到了沒有,其實開頭的這三句話,下面都有內容與其照應,這是寫詞時慣用的一種手法,叫“點染”。同學們,我說“點”,你們來“染”一下好不好?
師: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生(齊聲):煙柳畫橋,風簾翠幕……
師:請同學們帶著欣賞的態度大聲朗誦這幾個句子。
(生讀)
師:請同學們帶著熱愛江南美景的情感再讀一次。
(生再讀)
師:大家看,在賞析古詩詞時,不僅要反復讀,還要注意分析其中的字詞,了解古人的用詞習慣。這樣,鑒賞能力就能得到更好的提高。
一句詩詞,喚醒的是喜愛美的靈魂。一個問題,引發的是對古典美的追尋。
學生覺得古詩詞艱澀難懂,主要原因是對古人的用語習慣較為陌生,很難體會到美感,所以筆者以讀帶動鑒賞。短短的十幾分鐘里,學生便已誦讀多次,不僅讀了課文,還讀了課外的相關詩句。筆者列舉了許多相關的例子讓學生誦讀、感受。這樣,通過讀,學生能夠了解古詩詞用語,熟悉古人的表達方式,從而有效培養自身的情懷,掌握詩詞賞析技巧。讀要落實到實處,才能有效培養情懷。
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積累很重要
面對一首詩詞,學生在讀熟讀透的基礎上,要逐步積累其中的詞語、寫作技巧等。學生通過不斷積累,才能激活對詩詞的熱愛,才能具備深厚的語言功底和古典情懷。《望海潮》中有哪些東西是學生需要積累下來的呢?
首先,應關注詞語的積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云樹”“怒濤”“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等等。這些詞語都是摹景摹物的好詞,必須要積累下來。積累不能僅靠簡單機械的背誦,積累的知識需要學生內化為養料,融入血液里。如果只是靠簡單機械的背誦,勢必會使古詩詞積累喪失應有的味道,勢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積累的方式很重要。在上述教學片段中,筆者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鞏固記憶,通過意義聯系深化理解,還列舉歸類了古人的用語習慣。學生在此過程中,能感受到古人用詞之美、用詞之妙,用詞之習慣。
其次,寫作手法如抒情方式等也是要積累的。古詩詞多為間接抒情,常用的抒情方式有“以景傳情”“情景交融”等。在課堂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這方面的知識,這對于培養他們的古典情懷有非常大的幫助。在《望海潮》中,“形勝、繁華”可統領全篇,“煙柳畫橋”可傳情達意。對于這些,要引導學生進行感悟。傳統文化的精華和古典情懷的內涵都蘊藏在這些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文字當中,學生若能積累下來,則不僅能豐富知識,而且能提高表達能力。久而久之,也許,學生就可以擁有“執筆書風月,潑墨填舊詞”的傲氣。
三、人文精神與情感價值的培養
人文精神是一個極富浪漫主義色彩的詞匯。以弘揚人的價值、確認人生的意義、探尋生命意味為主的文學作品都是具有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古詩詞中的情感因素,激起學生心中的情感波瀾,以更好地感受古人的胸懷、古人的擔當、古人的努力、古人的家國情懷。
那么在《望海潮》的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感受到什么樣的人文精神呢?筆者認為應對以下幾點進行探究。首先,柳永對人民群眾的深切關懷。柳永描繪了一幅國泰民安的圖畫。他對于人民群眾能夠過上這樣的好日子而感到開心。在《望海潮》中,他寫道“羌管弄晴,菱歌泛夜”,這是對美好生活的贊美。其次,柳永有著積極用世的情懷。他多次參加科舉,雖屢試不中,但仍堅持,直至暮年及第。最后,當年完顏亮讀完此詞,遂有南下之意。可見,祖國的美好河山,需要我們去贊美、歌頌,需要我們去愛惜與保護。要珍惜現在這樣的美好生活。
在教學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感,樹立他們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學必須堅持“文道統一”。其中,古詩詞教學更要堅持。
四、課后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中,筆者主要在三個方面下功夫,誦讀、積累及人文精神的培養,以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古典情懷。筆者發現學生是有收獲的。課后學生的反饋也證明了這一點。他們喜歡上了柳永,喜歡上了他的詞。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這是課標的要求。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鑒賞古詩詞中的深邃思想、豁達情懷、凝練語句以及不朽的精神等。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必定能夠探尋到那些經久不衰的傳統文化的精華,從而塑造健全的人格。
以上所述是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產生的點滴體會與看法,其中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敬請大家斧正。
[ ? 參 ? 考 ? 文 ? 獻 ? ]
[1] ?李志陽.高中古詩詞鑒賞教學指津[J].考試周刊,2007(42):24.
[2] ?李素華.“意象”與“意境”辨析[J].中學語文園地(高中版),2007(Z2):74-75.
[3] ?王皓.古典詩詞意境的分類鑒賞[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19):27.
[4] ?韓建飛.讀繁華好景 ?感承平氣象:柳永《望海潮》教學設計[J].中學語文教學,2012(5):52-53.
[5] ?文娟.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對學生古典情懷的培養[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8):108-110.
(責任編輯 ? ?農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