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琴
【摘要】課堂是初中生完成知識理解的主要場所,而課堂教學也是教師開展工作的主要方式。在課堂管理中需要初中數學教師樹立生本教育理念,鼓勵課堂問題行為,創設愉悅學習過程,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高效理解,建立互動性質的教學環境。本文分析了初中數學課堂管理存在的問題,以新課改為背景,提出了有效課堂管理的方法與策略,希望讓初中生能夠積極自主地課堂中做主動學習,可以做深度的學習理解和分析。
【關鍵詞】初中數學;課堂管理;方法與策略
前言:當前的教育中,學生是教學主體,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引導探究分析,讓教學與學習融合,以此通過教學過程培養數學核心素養。雖然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但是其教學主導性得到了增強,需要在課堂中管理學生的學習行為,構建能夠激發興趣,引導探究學習的教學環境。同時,在課堂管理的策略上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把握學習的過程,設計教學的結構,促進學生高效地完成數學知識理解,可以在學習中建立學習能力,養成數學核心素養。
一、初中數學課堂管理存在的問題
在目前的初中數學課堂管理中,一些教師在新課改下轉變了思想觀念,可以從自主學習、素質教育、個性發展出發管理課堂中的教學與學習活動。但是,還有部分教師在管理中弱化學生主體,還是以自身為核心,以高高在上的姿態進行教學。這樣,學生畏懼教師,無法開展互動,也沒有探究性的設計,課堂較為沉悶[1]。一些教師在課堂管理中限制學生的思維,只以概念內容和正確答案作為教學內容,學生也就沒有自主探究,都是跟隨性的理解,數學解決問題能力較差。課堂管理中存在過程枯燥的情況,教學就只有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解題練習,學生沒有興趣,缺少主動思考和探究的意識,無法達成培養數學素養的效果。針對這些課堂管理中的問題,教師需要做出全面改革與創新,完善教學的過程,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環境,從而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也讓學生做主動學習。
二、初中數學有效課堂管理的方法與策略
1.樹立生本教育理念
課堂管理是教學中的主要工作,特別在以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背景下,教師需要樹立生本教育理念,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中開展交流,保證知識理解的探究性,構建有效課堂管理體系。教師需要了解學情,不能歧視學生,針對學生的差異開展分層異步教學,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成長,能夠在課堂中做探索和思考[2]。
比如在《一元二次方程》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就依據學習能力將學生分層三個層次,然后從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學習需要出發開展異步教學,讓具備學習能力的學生嘗試總結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讓基礎薄弱的學生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算式性質,讓中等生尋找方程中的形式轉換,因材施教地將學生帶入到課堂探究理解過程中。之后組織三個層次學生之間的交流,解釋一元二次方程中配方法、公式法、分解因式法的算法,分析不同算法的計算過程,探究一元二次方程計算原理,可以保證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理解,也能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促進課堂中的交流與探索。
2.鼓勵課堂問題行為
教師在課堂管理中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在教學方式上鼓勵課堂問題行為,開發學習資源,讓教學能夠符合學生的學習情況,營造自由、開放的課堂學習模式。鼓勵問題行為的管理需要預留學生發言和提問的空間,并在評價上對創新、質疑等學習行為做表揚,減少學生數學知識學習中的畏懼,增加邏輯推理與數據分析。
比如在《直角三角形的邊角關系》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預設學生論證邊角關系的過程,針對學生的主動探究和論證分析給予鼓勵,針對三角函數的概念引導數形結合分析,組織探討三角函數有哪些應用?怎樣進行計算分析。這樣的課堂教學中,學生能夠做自主性的探究和思考,也會有多元性的分析,利于數學知識的深度理解認識。
3.創設愉悅學習過程
在課堂管理的方法上需要創設愉悅學習過程,讓學生喜歡數學,可以建立主觀的探究理解認識,促使課堂探究和討論的開展。在愉悅學習過程的創設中,要分析初中生的數學學習和理解狀態,設計趣味的內容[3]。比如數學游戲、數學實驗等,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主動思考、完成知識理解,也能培養學習的興趣。
以《二次函數》為例,教師就在函數圖像的教學中組織數學繪畫,以平面直角坐標系為模板,引出一次函數的計算,讓學生繪制函數圖像,完成函數的解題分析,性質認識。這樣的課堂教學方法會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形成知識理解的需求,建立自主學習和應用的氛圍。
結論:
總而言之,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管理需要落實新課改,將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核心,重構教學模式,讓課堂成為學生探究知識、建立能力,養成素養的場所。在方法與策略上,教師不能限制自主性的學習行為,需要構建和諧關系,創設開放課堂,建立趣味學習過程,以此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性,保障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毛長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管理淺探[J].考試與評價,2020(09):54.
[2]馬金桃.豐富初中數學課堂 ?創新教學方法[J].天津教育,2020(09):26-27.
[3]邱學軍.生態視野下初中數學課堂管理的思考[J].啟迪與智慧(教育),2019(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