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秋


【摘要】本文闡明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以二年級“表內除法二”為例,闡述這種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構建具體情景巧設數學新作業,合理引導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精心設計課堂新檢測幫助學生鞏固新知,以有效培養學生學習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 小學數學 計算教學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047-03
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小學數學課程要注重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意識、空間觀念、幾何直觀、數據分析觀念、運算能力、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還要特別注重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創新意識。小學第一學段學生正處于自信心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很在乎別人對他的評價,很想在別人對他的評價中發現自己的價值,但由于生活經驗不足,自我調節能力較差,常常因為干不好事情而困惑、懊惱。如何在課堂中構建平等的、有創新意識的、能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過程的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效課是值得教師研究的課題。研究發現,建立自主探究、團隊合作的課堂能有效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小學數學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正是建立在平等、互助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課堂中體現自我價值,體驗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的有效模式。它以“新作業”為主線,將“新導學”和“新檢測”貫穿整個課堂,形成學習閉環。
“新作業”是教師在新課導學前通過讓學生寫新課的作業,使學生在寫“新作業”中遇到問題、發現問題,并在學生想要解決問題而又一知半解或者找不到解決問題的頭緒的時候,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動力。“新導學”是新課內容的導學,它是在學生寫“新作業”中遇到新問題,產生想解決問題的欲望時,教師適時進行導學,用學生遇到的發現的問題為引導,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饋等方式,使學生找到解題思路并解決問題。“新檢測”是檢測學生學習新課內容后的掌握情況,目的在于鞏固和提升。它的實現方式是于新課伊始布置“新作業”,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小組學習活動中進行“學、問、思”;在學生展示“新作業”過程中,教師通過“導”幫助學生找到方法和規律;最后再巧設訓練題,以加深學生理解新知識和鞏固新知識,使知識結構體系系統化。
現筆者圍繞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二”,談一談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表內除法二”著重讓學生在熟練掌握用口訣求商一般方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表內乘除法計算技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中應喚起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利用知識的遷移、比較、推理,讓學生自主探索運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為此筆者從情境引入,巧設新作業、新導學和新檢測。
一、構建具體情景,巧設數學新作業
(一)情境引入
小朋友為布置教室,在老師帶領下做了很多面小旗子,可是他們遇到了一些數學問題,你們能幫他們解決嗎?
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發現有關7和8乘法口訣的數學信息,在學生能準確表述“有8行小旗子,每行7面”后,出示新作業一,同時提出要求:
1.仔細讀題,獨立完成作業,不懂的可以看老師括號里的“小訣竅”,你還可以用圈一圈、畫一畫、寫一寫的方式把不明白的記錄下來,等會小組交流。(2分鐘)
2.小組交流,把組內交流后仍未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
【教學目的】將計算教學放到日常具體情境中,讓學生感受計算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使學生產生對數的計算的興趣。
(二)新作業驅動
1.有8行小彩旗,每行7面,一共有多少面彩旗?
列式:
(小訣竅:要求一共多少面彩旗與行數和每行的面數有關。)
2.有56面彩旗,擺成8行,平均每行擺幾面?
3.有56面彩旗,每行擺7面,可以擺幾行?
4.你發現以上這三道題有什么共同點和不同點嗎?和你的小組同學說一說。(只說不寫)
(小訣竅:注意觀察被除數、除數和商。)
通過這樣的設計,通過“新作業”的驅動形式將問題的重難點呈現出來,并當作任務分配給學生完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學生在課堂上目標明確,能更好地獨立思考和發現問題,從而產生想要解決問題的沖動。老師將這樣的“沖動”吸引到“小訣竅”上,將問題層層分解,一步步引導學生解決問題,使學生體驗到了數學問題之間的聯系。這樣既培養了每個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有序思考,轉化問題的能力。
在作業設計上,筆者還特別加入了學生畫一畫、圈一圈的環節。目的是讓學生能通過自己的符號語言表述自己的困惑,這同樣也是學生在獨立思考和創新思維上的體現。
在小組合作上,筆者安排了交流討論環節,讓學生在交流中收獲自己成功的喜悅,也可以在交流中得到同伴的提示,從而改變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在交流中讓思想進一步得到碰撞,使學生產生對新知的欲望。
二、合理引導,為學生指明學習方向
葉瀾教授在“新基礎教育中”提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充滿成長氣息;把創造還給教師,讓教育充滿智慧挑戰;把精神生命發展主動權還給師生,讓學校充滿生機勃勃。
在課堂中,我們需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主觀察、自主描述、自己動手、自己體驗、自己思考、自己分析、自己得出結論、自己推斷,拒絕填鴨灌輸式教育。在課堂中,多給學生一些表達自我的權利。對一些知識點,要讓他們先悟、先思考,哪怕多花一點時間,也是值得的,這正是學生從學會到會學的關鍵。只有學生自己思考了,有自己的想法,才有利于知識的吸收,才能做到課堂的高效。
教學時要遵循“三教”和“三不教”。
三不教:學生已經會的不教、可以自己獨立學會的不教、教了也不會的不教。
三教:教學生獨立學時最容易混淆的地方、教學生獨立學時最難的地方、教學生獨立完成時想不到的地方。
在教學“表內除法二”時,學生已經有了2~6的乘法口訣求商的經歷,老師只需要運用遷移的學習方法加以引導便可算出商。導學中更應側重在學生說算理部分,讓學生能根據列出的兩個除法算式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
小組合作匯報:
1.你是怎么算的?你發現這兩個除法算式有什么聯系?
2.你們小組有什么困惑?
在導學環節中,筆者先用課件出示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引導學生說出除數是幾,并想幾的乘法口訣,再觀察算式中缺的是幾,得出商就是幾。在課堂上,學生說出口訣,老師適時用括號圈出口訣中商的位置;讓學生上臺填一填和說一說,讓學生理解并說出括號里的就是商。緊接著,比較兩個算式,觀察并找到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再追問:什么相同?(被除數相同,口訣相同)什么不同?(除數不同,而且除數和商交換了位置。)然后板書讓學生邊填邊小結:
被除數相同,除數和商交換了位置,乘法口訣相同。
學生經歷了口訣求商的探索過程也就明白了口訣求商的方法,進而突破了教學重難點。到這里看似完成教學過程,但不同的學生個體其掌握和理解方式不一樣,因此,筆者在導學環節中設計了第二個問題,讓學生說一說自己剛才在作業中的錯誤或困惑。
第二個問題,課堂中有學生說出自己在口訣中用錯了“八七五十六”,還有的學生兩道除法算式是一樣的,等等。筆者又把這樣的錯例拋回給學生,讓學生交流和討論。這樣做既能對學生起到相互提醒的作用,也能樹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得到同伴的評價和鼓勵,能更加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和動力。
在這個導學環節,教師對重難點進行導學,幫助學生理解、領悟和突破新課重難點內容,讓學生親身經歷學習探究的過程,體驗到學習的成功和樂趣,從而更堅定了學習數學的信心。在導學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自我總結,以便更好地發揮評價對學生的積極作用。
三、精心設計課堂新檢測,幫助學生鞏固新知
新檢測是一種新的學習活動,是一種重要的反饋形式,更是一種能讓學生體檢成功的愉悅的方式。新檢測不僅能夠及時反饋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而且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現。同時,新檢測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總結的作用,集中的訓練能夠再次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并鞏固,使零散的知識系列化、系統化。讓課堂“動起來”才是學習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才是提高課堂質量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節計算教學課較為淺顯易懂,但為使學生深入理解新知,熟練掌握乘法口訣,筆者設計了新檢測的三類題目。
(一)第一類基礎題
直接讓學生完成書本第38頁《做一做》第1題。做題時強調運用了哪句乘法口訣。
做一做3:
7×4=? ? ?8×2=? ? ?8×6=
28+4=? ? ?16+2=? ? ?48+6=
28+7=? ? ?16+8=? ? ?48+8=
(二)第二類易錯題
根據課本第40頁第5題設計變式訓練題,設計意圖是針對學生容易將被除數、除數和商相混淆的情況,使學生從中熟練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
填表:
(三)第三類提高題
完成課本第46頁第4題。
一個除法算式,除數是6。小明把被除數十位和個位上的數字看顛倒了,結果除得的商是4。這道題正確的商應該是幾?
對這類提高性的題目,筆者都會在題目下方設計“小訣竅”以提示。引導學生先用逆推法,找出“計算出的得數是24”這個突破口,借助數形結合,找出正確的商。(參看P74圖示)
教師通過新檢測環節有針對性地設計與新課內容相符的檢測題目,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課堂評價。教師通過集體評價、自我評價和同伴評價等方式,獲取課堂教學效果的數據,從而知道本節課的優缺點,便于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小學數學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將學生的學習目標化、作業化,將知識作業化、將問題作業化、將導學個性化,讓學生可以學、學得進、學得好。本節課使用的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在計算教學中取得了比較好的成效,學生告別了以往傳統的局限思維,能從作業中的問題出發,獨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有效地培養主動學習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新作業驅動教學模式的應用,讓課堂教學更加精彩,讓學生思維更加敏捷,實現更高效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凡興.如何利用“新作業驅動”挖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J].新課程,2019(5).
[2]劉凡興.小學數學新作業驅動式教學模式實踐研究的思考[J].中小學教育,2021(7).
(責編 李 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