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煬






【摘要】本文以《妙趣橫生的角》教學為例,論述小學數學文化課堂教學探究的策略,在教學過程中設計多一些有關數學背景的知識介紹,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中的角、聯想生活中的角、畫一畫生活中的角,從而在數學課堂中了解數學文化,激發學習的興趣,體會數學文化的內涵。
【關鍵詞】數學文化 學科融合 《妙趣橫生的角》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37-0126-03
新一輪的數學課程改革背景下,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數學實踐,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而且促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本文以數學文化讀本《妙趣橫生的角》為例,論述依托數學文化,結合數學實踐教學中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學科融合為前提進行教學設計,幫助學生進入更深層次的數學學習。
一、教學背景
筆者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二年級上冊《角的初步認識》第一課時,引導學生初步認識了角。主要的教學情境如下: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認識角。關于角,你有哪些疑問?
生1:我想了解什么是角。
生2:我想知道角有大小嗎。
生3:我們會學習哪些角呢?
生4:角有什么作用啊?
……
對學生精彩的提問,筆者將它們一一羅列。其中學生1和學生2的兩個問題也是本課時要解決的問題。而學生3知識基礎較扎實,可以看出他曾經了解過角的分類。最讓筆者意外的是學生4提出的問題,他將數學問題帶入生活中,這是對數學教學的有效延伸。
但遺憾的是,當天的課堂教學沒有機會讓學生一起探究學生4提出的問題,而人教版教材后續關于角的內容中,主要涉及了角的分類以及角的度量,但角在生活中的運用均未提及。一次偶然的機會,筆者翻看數學文化讀本時,被《妙趣橫生的角》這一課時的內容深深地吸引(如圖1和圖2)。以此為契機,筆者借助《妙趣橫生的角》輔助教學,引導學生探究學科融合在數學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二、教學過程
結合讀本內容以及學生學情,筆者發現本課時素材選取豐富、學習方式多樣化,內容涵蓋多門學科。因此,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嘗試在學科融合的前提下進行教學設計,目的是讓學生感受角在生活中的運用。
(一)尋找生活中的角
生活中角的運用非常廣泛。大到高樓大廈,小至書本、地磚,角無處不在(如圖3、圖4)。通過以下課堂實錄,可以看出學生是如何在生生互動中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師:剛才我們在書本、大樓的圖片上找到了直角,再看看我們的會場,這里有直角嗎?
生1:屏幕的4個角是直角。
生2:桌角也是直角。
生3:天花板頂部的邊框有直角。
師:我們來看,書本、大樓、桌角、屏幕等都有直角。誰有疑問嗎?
生1:為什么它們都是直角?
師:讓我們把掌聲送給他!剛才大家提到角的作用,想一想,為什么要把這些角設計成直角?
生1:我覺得設計成直角會好放一點,如果設計成其他的角,可能不穩當,會掉下來。
師:你能演示一下,如果這堵墻不是直直的,是斜著的會怎么樣?(斜了會倒掉,不太安全。)
師(追問):誰能說說什么是“好放一點”?
生2:比如說這里有一張桌子,如果它是直角就比較好拿,但如果角是圓的,不容易拿。
師:同樣的道理,如果墻是斜的,東西放過去會怎么樣?(不太好放)所以,我們把房子造成直直的,在空間上感覺——(板書:空間更大)
通過上面的對話可以看出,學生經歷了“找→問→思→辯→證”這樣一個完整的思考過程,得出的結論也具有說服力。不僅如此,教學對直角作用的探索,也激發了學生對其他兩類角——銳角、鈍角的探究興趣。
(課件出示銳角圖片,如圖5。尖尖的銳角在航天領域運用非常廣泛,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其構造特點,分析其重要作用,從而樹立了很強的自信心。)
生3:我知道火箭發射升空之后,在進入太空之前,它前面尖尖的部分是要拋掉的,因為大氣層中的空氣有阻力,將尖尖的部分造成銳角可以減少阻力。
(二)聯想生活中的角
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學生通過探討可以得出部分角的作用。但也有一些內容是學生只能猜測,沒法驗證的。對此需要借助外力,在教學中結合視頻講解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本節課的小組互動探究,重點討論了金字塔及蜂窩中的角的秘密,介紹了自然界中的兩個極限角——52°和109°。(如圖6、圖7)
師:金字塔屹立千年不倒,將其設計成銳角一定有牢固的作用,同樣火箭頭部尖尖的,可以減小空氣阻力,誰還有補充?或者說,我們在哪些生活情境當中還用到了銳角?
生1:還有冷兵器的刀鋒尖尖的,是為了讓兵器變得更鋒利。
師:銳角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很大,它可以使建筑物更加牢固,還能減少阻力。
師:其實,關于金字塔的建造,一直有許多未解之謎,我們可以通過一個視頻來了解一下。(視頻略)關于金字塔的秘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了解一下。剛才的視頻中,提到跟“角”有關的是什么?
生2:52°角是極限角,很穩固。
師:大家知道這個52°角在哪里嗎?我們要用到一點道具,可以用實驗來找到它。為了實驗效果更好,我們盡量不要動。想象一下,如果沙不停地落下去,你覺得這個土堆的形狀跟什么很相似?
生3:金字塔。
師:這個沙子是不是會形成一個比較穩定的狀態?所以,這個52°角就是人類通過自然界中有趣的現象發現的。52°這個極限角非常穩定。大家看一下。如果實驗在比較成功的狀態下,它的側邊和底面形成的角就是——
生4:52°。
師:蜜蜂的蜂窩好像也藏著很多角的秘密哦。
生5:蜜蜂的蜂窩之所以有鈍角的六邊形,是因為六邊形是幾何圖形中最節省空間的一種圖形。
師:我覺得應該把掌聲送給他。他了解很多課外知識,誰還有補充,為什么把蜂窩造成這樣的形狀?
生6:蜂窩如果造成銳角的話,蜜蜂鉆都鉆不進去,但用鈍角造空間會很大。
師:你也很厲害。大家能聽懂他的意思嗎?蜜蜂的身體是圓而大的,如果把蜂窩造成三角形會怎么樣?
生7:裝不進去。
師:剛才大家提到,鈍角能增大空間,也節省什么?
生8:材料。
師:金字塔屹立不倒和它的構造息息相關;蜜蜂是昆蟲界的幾何高手。人類受蜂窩構造的啟發,將大量高科技發明運用在航天航空領域。這也印證了偉大的發現離不開細心的觀察,給同學們樹立了良好的學習榜樣。(如圖8)
(教師出示“學習金字塔”圖,如圖9)
師:在“學習金字塔”理論中,我們可以看到:
1.被動學習和主動學習在后續的知識留存率差距很大;
2.實踐、討論、傳授,這樣的學習方式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在上述教學環節中,教師通過實驗驗證、視頻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做“真實的研究”,使學生置身于生活問題中思考、探究,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而且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提高學習效率。
(三)畫一畫生活中的角
本節課重點探究了“直角、銳角、鈍角”在生活中的運用,學生充分體會到了角的趣味性。最后一個設計環節相當于本課的小結,教師引導學生嘗試用“角”來描述自己的心情。(如圖10)
通過學生的作品可知,角在人臉上也是千變萬化,能刻畫表情的喜怒哀樂,學生從中體會到了角的運用妙趣橫生。
三、教學反思
小學階段的不少數學內容相對抽象,學生掌握了理論知識,但面對生活情境中的數學問題,還是缺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利用數學文化讀本對數學知識補充,可以幫助學生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豐富學習的素材。教師還可以嘗試進行學科融合,站在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科學思考和驗證,如利用沙漏實驗驗證52°極限的存在;介紹蜂窩結構,知道蜂窩構造在人類生活生產中的應用;還可以在課外針對如何驗證銳角有阻力小的作用,大雁南飛為什么排列成人字形、一字形等問題進行討論,以獲得更多的思考。
總之,數學教學包含了數學文化,數學學習也需要有數學文化的學習。在教學中設計多一些有關數學背景的知識介紹,讓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能夠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名人嚴謹治學的精神,同時欣賞到數學之美,感受到數學文化的深刻內涵。
【參考文獻】
[1]顧沛.數學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金海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實踐研究[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2010.
[3]宋乃慶,李光樹,孫衛紅.數學文化讀本2年級下冊[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4]鄭毓信,王憲昌,蔡仲.數學文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張 煬(1991— ),男,漢族,浙江杭州人,理學學士學位,二級教師,現就職于浙江省杭州市濱江實驗小學,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育。? ? ? ?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