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峰
【摘要】思維導圖作為一種新型的發散性思維教學工具,它既能讓學習的主體內容更加生動形象,又能幫助學生在學習時思路更加清晰,學習起來更加輕松。然而,目前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較多的情況下,想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構建知識框架,自主梳理知識點比較困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就要革新觀念,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巧用思維導圖,快速地將知識點整合鏈接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融會貫通知識點,進而開發學生的智力和創新能力。基于此,本文章對小學語文閱讀中思維導圖的運用研究進行探討,以供相關從業人員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思維導圖;運用
引言
時代的發展、教學要求的提高、新課改的推行和思維導圖的廣泛運用,對教師專業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小學生步入高年級,對閱讀能力和方法有了更高的要求。思維導圖就是一個非常有用的輔助小學高年級學生閱讀學習的工具,幫助學生理清文章框架,掌握閱讀技巧,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引領學生高效閱讀。
一、思維導圖的概述
思維導圖也被稱為心智圖,是一種以簡單直觀的形式將發散性思維可視化的方法,將大腦思考的內容和過程具體化。思維導圖作為一種直觀的視覺圖表,可以有效地幫助大腦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理清解題思路,最后有效地解決問題,使人們的思維更加敏銳。思維導圖作為一種圖解工具,可以有效地刺激大腦皮層,包括數字、顏色、圖像和空間定位,按照大腦的既定規律,充分調動邏輯思維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語言、記憶、想象等方面的潛能,使人們的學習效率更高。思維導圖的應用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率。閱讀是語文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何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近年來許多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難題。思維導圖的應用有助于提高語文寫作能力。寫作是一項重要的語文技能。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思維導圖可以包含大量的語料,使學生能夠有序地輸出,幫助學生進行相互評價。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用于話題寫作,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總結和運用知識的能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中思維導圖的運用策略
(一)構建閱讀體系,梳理文章邏輯
在思維導圖的輔助下,學生可以將比較零散的內容建立聯系,構建了整課的框架。這樣當學生在記憶文章內容時,就可以按照整個框架回憶文章的順序。在讀書的時候,首先要具備不滿足的精神,其次要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最后要有志向、有記錄、有恒心。如何才能做到不滿足呢?要學會不恥下問、承認不足、敢于堅持……通過邏輯關系的梳理,學生在背誦文章時才不會出現疏漏。另外在出現遺忘時,也可以通過部分內容的聯想回憶起其他部分的內容。除此之外,學生在背誦這篇文章時也會提高效率。當然,除了背誦文章之外,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思維導圖整理閱讀中其他方面的知識。教師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關系,構建系統的、條理的閱讀體系,有效促進了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最終促進了學生語文水平的提升。
(二)應用思維導圖,理解文章難點
在閱讀《魯濱遜漂流記》一文時要求學生能夠了解故事講解了什么,涉及哪些人物,并且能夠復述出相應的精彩片段,并通過對故事涉及的人物、事件來體會文中情感及表達的哲理,讓學生轉化成自己的語言寫下來,達到深度閱讀理解的效果。對此,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思維導圖在閱讀中將重點人物、事件寫下來,并讓學生寫下從中思考到什么問題,故事人物是怎么解決的,假如是學生自己面對又該如何解決,進而讓學生從思考中突破閱讀難點。
(三)指導學習評價,發散學生思維
教師在平時可以多關注學生的個人閱讀習慣和方法,分析學生的興趣,從多方面知曉學生的優點和弱點。思維導圖的評價權,可以從教師轉讓給學生,提升學生的參與感。根據成績高低和男女性別劃分學習小組,選取擅長制圖的學生作為組長。關于導圖評價細則,要符合教學實際,可以從中心主題是否突出、內容與主題是否密切相關、分析視角是否有亮點、對中心主題的闡述是否有深度、整體布局、色彩和圖像是否美觀等內容進行考查,讓學生參與制定和評選,保證公平公正。各學習小組在評價細則的基礎上,由教師主持,小組代表邊展示邊陳述,其他人評選打分,最后根據得分選出最佳的小組導圖,優秀作品在班級供大家傳閱和學習。教師也可以在教室文化墻上設置一個“思維導圖學習欄”,傳閱完后的作品粘貼在導圖欄上,并且永遠保存上榜紀錄。同時,教師還可以利用班級微信群,將優秀作品展示給家長看。
(四)應用思維導圖,色彩鮮明巧激趣
小學生更傾向于具象的、直觀的思維方式。對7~12歲的兒童而言,色彩和圖像比文字生動得多。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思維導圖將文字變為有具象的、有色彩的、便于記憶的畫面,將復雜的、抽象的文本通過生動形象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其探索新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童年的水墨畫》是三年級下冊中的一首詩歌,其語言含蓄、浪漫,學生理解起來略有難度。比如,“像剛下水的鴨群,扇動翅膀拍水嬉戲”這一句中把一群小孩比作鴨群;還有“只見松林里一個個斗笠像蘑菇”一句中,“斗笠”“孩子”“蘑菇”多個意象重合,是學生理解的難點。預習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繪制思維導圖。果然,通過思維導圖,學生理解的差異展現了出來,有的學生把入水的孩子理解為水中嬉戲的鴨子,分不清是斗笠、孩子還是蘑菇。這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繪制的思維導圖來開展教學,在學生理解困難的地方進行著重講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結束語
總之,思維導圖的應用創造出新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形式,有助于促進學生深度閱讀,提高閱讀效率。對此,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要巧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的重難點,并形成相應的知識框架。同時,清晰的思維導圖能夠激發學生進一步創新思考,形成良好的閱讀素養。
參考文獻
[1]劉楊.談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的應用[J].小學生作文輔導(上旬),2020(08):23.
[2]趙娜敏.運用思維導圖優化小學語文閱讀和習作的思考[J].當代家庭教育,2020(20):123-124.
[3]鄭菊英.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試題與研究,2020(2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