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萍
【摘要】教師擔負著教書育人的重任,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教孩子如何做人。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大多優秀的傳統美德需要炎黃子孫繼承和發揚。如何從小教育孩子弘揚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需要教師多做功課,讓傳統文化、傳統美德教育滲透到各科教學中,落實到每節課中。為此,我們應該研究學生的生活環境,包括社會環境、家庭環境。研究不同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充分發掘適合學生的傳統美德教育資源,創造性地利用資源,選擇學生能接受、樂于接受的方式,將傳統美德根植在每個學生的心中。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美德;教育教學
1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性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燦爛的文化,其中有很多需要我們繼承和弘揚的傳統美德,比如,熱愛祖國,孝順父母,刻苦努力,誠實守信,勤勞淳樸等。而現如今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被家長寵愛、保護,常常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致使一些獨生子女自私自利、唯我獨尊,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在他們身上傳統美德正在逐漸淡化,具體表現為:(1)不文明行為增多,社會公德心下降。在公共場所,不遵守交通規則、不尊老愛幼,亂扔果皮雜物、損壞公物等行為時有發生。(2)懶惰思想嚴重。(3)過于依賴父母,沒有遠大志向,貪圖享樂,不想付出,只想坐享其成。這些問題的存在,充分反映出孩子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存在諸多問題,傳統美德教育勢在必行。
2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美德教育的滲透措施
2.1挖掘典型人物形象
許多歷史名人故事每時每刻在感動著我們,有的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不惜以身殉國。四年級下冊《黃繼光》一課,講述了黃繼光在執行任務時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槍口,為奪取戰斗的勝利付出了年輕的生命,這震撼人心的事例讓學生受到深刻的教育。
鐵杵磨針、鑿壁偷光等刻苦學習的傳統故事都能激勵學生勤奮讀書;而黃香溫席和子路借米的故事更能體現孝敬父母是中華傳統美德。這些故事讓孩子們熟知,進而達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小學生模仿能力強,尋找榜樣讓他們去學習,他們學起來會更容易,效果也會更好,可以從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受到感染和教育。在統編版語文教材中這樣的典型人物有許多。教師要把握住每一個讓學生受教育的機會。在教學《雷鋒叔叔,你在哪里》一課時,將雷鋒身上先人后己、無私奉獻的優良傳統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雷鋒身上的美德正是現在大部分獨生子女所缺乏的素養。因此教師應該用雷鋒的感人事跡,樹立雷鋒的形象,去引導學生為集體,為他人獻愛心。《王二小》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個小英雄的愛國主義情懷,他為了集體、為了國家只身和敵人周旋,最后英勇犧牲。在學習這篇課文時讓孩子感受到當時的危急情境,感受到了王二小的機智勇敢,同時受到了良好的道德熏陶。
2.2捕捉感動人心的場景
在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感動人心的場景,這些正是傳統美德教育的落腳點。我們可以將學生代入這樣的場景中,引發學生深深地思考,課后再讓學生在生活中實踐。如,五年級下冊語文教材中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一課講述了父親母親不同的表達愛的方式。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感受到了父母的愛,懂得了要學會關心父母、理解父母,凸顯了語文課程的綜合實踐性,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回家幫助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個孝順懂事的孩子。《搭石》一課截取了生活中幾個非常常見又平凡的鏡頭,但平凡中透出了深意,樸素中閃爍著美好的思想,鄉親們無私奉獻的精神和一心為他人著想的傳統美德,強烈地感染著我們。在教學《搭石》一課時,可以采用認識平凡的事物、體會動人的場景、學習傳統的美德等方式,讓學生在閱讀中認識美、發現美、升華美,體會到生活中的各種美。
2.3滲透古代文化
語文教材中安排了許多古代文化教學內容。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各類古詩。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就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在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并且讓學生查找一些贊美祖國大好河山的詩句,在查找過程中學生又從不同方面了解祖國的美好,從而樹立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新三字經》中有孔融讓梨等關于美好品質的故事。這些故事深受學生喜歡,并且從中學會了刻苦、勤奮、謙讓,這些可貴的品質將使學生一生受益。
2.4搭建學生活動平臺,注重體驗
傳承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弘揚民族倫理道德觀念,培養高素質的人才是對學生實施傳統美德教育的最終目的。充分挖掘傳統美德教育資源,創造與時俱進,學生喜聞樂見的接受方式,勢在必行。充分利用晨讀時間進行誦讀,讓學生背誦《中華傳統美德格言》、《三字經》(節選)、《論語》、《弟子規》、《笠翁對韻》、《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內容》等,使其明白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教師是有聲教材,教師可以先范讀,再利用課堂,師生一起引吭誦讀,充分展示經典詩文的鏗鏘高昂、跌宕起伏、抑揚頓挫和波瀾壯闊,師生共同沉浸在經典文學展示的濃烈、深刻、灑脫的文化氛圍中。讓歷史先賢弘揚的真善美,浸潤我們日益貧乏空虛的心靈。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毛澤東的《七律·長征》、李少白的《中華少年》等經典詩文,文句本身就節奏感強,讀來鏗鏘悅耳,在有感情的朗讀、熟讀的基礎上再進行背誦比賽,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致。
3結束語
小學語文與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相依相伴,是重要的德育陣地。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學生能夠感受到父母之愛的無私無畏;感受到勤勞淳樸的美好;感受到勤奮學習、持之以恒的精神;更感受到祖國前沿科技的發展,祖國的強大,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讓傳統美德扎根于學生心中,并落實到行動中。教學實踐證明,傳統美德教育與小學語文教學密不可分,將傳統美德教育滲透于小學語文教學之中,可以取得明顯的教育效果,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促進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深入學習新的課程標準,準確把握語文教改的方向,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充分挖掘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好素材,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祝國娟. 傳統美德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融合及滲透[J]. 散文百家·國學教育, 2019, 000(009):86.
朱懷艷. 傳統美德教育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 文淵(小學版), 2019, 000(007):592.
黃玉鳳. 試論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良傳統教育[J]. 中外交流, 2019, 026(025):3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