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楠
摘 要:基于分析思政教育視野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途徑。首先分析出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且利于學生個人發展。其次分析出思政教育視野下,主要從提升學生自身修養、職業道德素質及社會責任意識三個方面,來實現培養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最后分析出通過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創新教育方式;指導職業規劃;注重軟硬實力四種途徑,將思政教育貫穿到教育全過程,幫助學生積極的順應社會的發展,從而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為學生步入社會奠定好基礎。
關鍵詞:思政教育;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對于大學生而言,當離開校園,融入社會工作環境之中,其社會適應能力是一項必備的素質,利于大學生快速實現學生到社會人員的角色轉換。尤其是在競爭激烈、嚴峻的就業形勢之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尤為重要。而思政教育系統闡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充分體現社會發展的規律,能夠有效的引導大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并且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乃至價值觀,以此來指導大學生的學習、工作及生活。因此,教師要將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養體系之中,真正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來服務學生的成長,為大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創造條件,從而促進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得以明顯提升。
一、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重要意義
(一)符合社會發展要求
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發展的轉折時期,在市場經濟的條件背景之下,物質已經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隨之社會核心價值觀發生改變,加之我國社會結構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社會思想出現多元化的趨勢[1]。可以說,社會環境的負面影響,會直接影響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作用,尤其是信息化的時代下,大學生能夠通過社交平臺等途徑,第一時間獲得社會負面新聞及消極的社會言論,由此對教師的正面引導提出質疑,所以在思政教育視野之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社會發展的要求,以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及價值取向,更好的適應社會的變化與發展。
(二)利于學生個人發展
在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之下,各個領域所需的人才較多,且從行業的發展上看,無論是新興行業,還是傳統行業的創新,都迫切的需要高素質的人才。同時,在勞動力市場中,企業往往會招聘綜合素質高、社會適應能力強及貼合企業需求的大學生[2]。因此,在思政教育視野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利于學生個人的發展,由此提升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質量。
二、思政教育視野下培養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內容
(一)提升學生的自身修養
自身修養作為內在素質的一種體現,是從品德、心態、行為及精神等方面,所彰顯的個人能力、為人處世的態度。因此,在思政教育視野下,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其前提就是提升學生的自身修養,促使大學生在激烈的人才市場中脫穎而出。首先,當前的很多大學生過于注重索取,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比較急功近利,以及部分學生安逸享樂、淡化社會責任感等,所以高校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學生的思想、政治及行動與黨保持高度的一致,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同時高校要對學生開設一些思想教育課程,比如道德學、社會學、倫理學等等,讓學生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去把握國家的宏觀政策,促進自身思想道德修養的提升[3]。其次,高校要引導學生學會自我評價與總結,對自身的條件、素質、專業學識及才能等方面加以判斷,促使學生以高尚的思想情操進行自我反省,以便學生進入到社會工作后能夠克服缺點、發揚優勢,由此學會自我評價,為進入社會自覺的遵守社會要求、道德準則做好準備。
(二)提升學生職業道德素質
職業道德是大學生步入社會工作中必備的一項素養,主要是指在職業活動中,履行社會工作崗位職責、遵循道德規范。尤其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的形成,利于其樹立理想與抱負,恪盡職守的工作[4]。因此,在思政教育視野下,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到學生的專業學習全過程之中,通過教師對學生進行在職業道德教育,幫助學生去提前面對現實的職業道德問題,促使學生熟悉將來從事行業的職業道德素質目標、道德規范,以便學生真正用學識、才智服務社會,從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由此一來學生的職業道德境界上升一個全新的高度,能夠在工作中將道德意識,轉化為職業道德行為,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得以提升。
(三)提升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高校既是人才培養的主要陣地,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場所,一直以來高校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充分發揮出育人的功能與作用,來建立學生正確的責任意識。因此,思政教育視野下,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就要以對個人、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及對國家的責任感為切入點,對學生進行正面的宣傳教育,不斷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比如當前很多大學生做錯事之后,缺乏敢于承擔的勇氣,而且遇到榮譽便爭搶,遇到批評便躲避,而這就是學生的責任意識不足的體現[5]。因此,只有高校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教學之中,為學生傳遞相關的法律知識,引導學生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突發問題,學會從法律的角度理性思考,勇于承擔責任、善于承擔責任,才能成為用人單位信賴之人。
三、思政教育視野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轉變教育理念
可以說,正確的思想價值能夠引領學生無論身處何地,在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時,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學會用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觀念去解決問題。由于思政教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而在信息化社會時代背景下,對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造成很大的沖擊,一方面,智能手機的普及,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之中,可第一時間去獲取信息,另一方面,在復雜的國家化政治經濟環境下,西方意識形態的逐漸滲透,以及網絡文化的影響,導致大學生的思想多元化、個性化[6]。所以,在思政教育視野下,對大學生進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就需要教師轉變教育的理念,能夠積極開拓網絡教育平臺,巧妙、靈活的借助新媒體工具,來打造出云端思政教育,引導學生在多元化網絡時代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由此不斷強化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感,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利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最終努力奮斗去實現人生價值。
(二)創新教育方式
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強弱,與社會認知能力存在密切的聯系。所以在思政教育視野之下,教師對學生就進行系統性的理論引導,利于增強學生的社會認知能力、政治理論水平。[7]。因此,教師要加強教育方式的創新,根據學生的時代特點、思想意識,深度的挖掘思政教育內容,探尋與社會適應相聯系的知識點,引導學生深入的理解理論知識,能夠理性的分析國內外形勢、社會問題,從而不斷提升思政教育的思想性、理論性及親和力,確保學生在多元化的潮流激蕩之中,更好的順應社會的發展。
(三)指導職業規劃
專業知識是學生進入社會的“敲門磚”,更是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由于在長期的應試教育背景之下,很多學生在填報專業志愿時,往往是聽取家長的意見,缺乏對職業生涯規劃的概念。可以說,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能力,利于學生更加游刃有余的學習、生活及人際交往等問題,并且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提升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8]。因此,在思政教育視野之下,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加強對學生未來職業相關素質能力的培養,不僅需要思政教育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專業教師同等重要,其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實操技能及職業道德水平,可進一步將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由此實現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得以提升。
(四)注重軟硬實力
在思政教育視野下,對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就需要高校從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出發。首先,高校要積極的調動廣大教師,根據專業課程及特點,來發展學生的硬實力。比如通過翻轉課堂、合作學習等方式,去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要將思政教育知識與專業知識的教育相融合,來強化學生的職業認同感及歸屬感,促使學生的學習更加具有動力與目標。
其次,大學生職業發展的軟實力,主要包括人際交往、團隊合作、職業素養及創新意識等等方面,而這便是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外在體現。也就是說,經常參與各項社會實踐活動、集體活動的學生,其社會適應能力明顯強于不參加活動的學生。尤其是當今的“低頭族”較多,學生的自主意識提升,很多學生不愿意主動參與校園的各項活動,導致學生與人溝通技能、團隊協作能力及創新精神明顯不足[9]。而校園文化,作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所以在思政教育視野之下,想要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就需要充分發揮出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來推動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比如,高校定期舉辦一些主題演講活動,來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借此豐富學生的學識;或者開展知識競賽、籃球比賽等活動,去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能力;而且關于創新創業比賽活動的創設,利于激發起學生的創新能力與精神。這樣一來,通過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各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能夠不斷塑造學生良好的人格品質及個人修養,同時增強學生的集體觀念,以便學生掌握處理個人與個人、與集體、與社會之間利益關系的方法,從而為學生更好的服務社會奠定基礎,最終實現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的明顯提升。
四、結論
綜上所述,思政教育視野下培養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可促進大學生的德智體美綜合發展,由此增強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通過教師將思政教育知識與專業教育課程緊密的融合,將其貫穿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全過程之中,去服務學生成長、成才,對學生進行個人行為修養、思想道德素質的指導及價值的引領,逐漸健全學生的品德與人格,促使學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上升一個全新的高度,具備較強的社會意識,以此來積極的順應社會的發展與變化,從而為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晶. 思政教育視野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模式研究[J]. 2021(2016-2):27-29.
[2] 薛培育. "課程思政"視域下籃球教學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性方法探究[J]. 科技資訊, 2021, 19(17):3.
[3] 陳發達. 核心價值觀視域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J]. 韶關學院學報, 2019, 40(11):4.
[4] 隋金波. 高校思政教育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管窺[J]. 2020.
[5] 王新莊. 思政課教學與大學生就業的一致性分析[J]. 速讀(中旬), 2019.
[6] 陳曉明. 社會適應能力視角下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探析[J].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9.
[7] 李桃. 思想政治理論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育途徑研究[J]. 2021(2014-23):208-209.
[8] 馬曉英, 楊澤喬. 論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途徑[J]. 當代教研論叢, 2020(8):2.
[9] 丁暉, 眭國榮. 新形勢下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J]. 2021(2011-6):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