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譽涵 朱囡
摘要:作業是學科教學的主要環節之一,是教師教育智慧的體現,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小學英語作業設計中存在著作業目標不清晰、作業形式單一、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等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利用可視化工具、創新作業形式、建立差異性作業支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讓作業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
關鍵詞:核心素養;小學英語;作業設計
一、小學英語作業設計現狀
(一)作業目標不清晰
近些年,小學英語學科倡導依據單元主題意義,進行單元整體設計,老師
們將教學內容重組之后,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目標也要隨之調整,同時也會影響到作業設計目標。但是,研究調查表明,教師很少關注作業設計目標,缺乏目標導向,作業就會呈現出教學內容與作業不匹配,嚴重影響了作業實施效果。
(二)作業形式單一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口頭作業和書面作業仍然是作業設計的主旋律,而受
學生歡迎的實踐性作業所占比例極少。形式單一、千篇一律的口頭和書面作業讓學生缺乏興趣、不能激發學習主動性,長此以往對于發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探究能力等都極為不利。
(三)作業設計缺乏層次性
新時代的學生有想法、有個性,每個學生的家庭背景、學業水平基礎、性
格愛好、發展方向都存在著差異。但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往往忽視了個體差異,統一性作業占比較高。
二、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問題成因分析
(一)社會環境因素
在競爭日趨增強的時代,很多家長的觀念還存在著誤區,一味地認為教育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名校。為了提升成績,就必須使用“題海戰術”,在這種環境影響下,迫使教師的作業設計也不自覺地以機械、重復的鞏固性作業為核心。
(二)教師設計作業能力有待提升
作業設計其實是一個復雜的工程,需要教師系統地思考作業設計的各個要素,思考作業與課程和教學的關系。教師在設計作業的時候,往往會根據當堂課的內容,隨意布置作業。殊不知,教師需要跳出單個課時的束縛,從學科課程的視角下,系統地分析學科素養指向、學段要求、單元整合目標、課時目標等要求。
(三)學生主體意識不強
在日常教學中,有些老師還沒有形成從教到學的觀念轉變,在作業設計的
時候,也沒有考慮學生的感受,在作業設計方面,作業內容、作業類型、完成方式、評價反饋等基本都是教師說了算。學生沒有話語權,主體意識體現薄弱,導致教師作業設計脫離學生實際,忽略了作業的主要功能是全面育人。
三、小學英語作業設計優化策略
(一)利用可視化工具,理清作業設計的思維過程
可視化的概念主要來自計算機科學中的“可視化技術”。簡單說,就是利用
計算機圖形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據轉化成圖形或者圖像,在屏幕上呈現出來。遷移到作業設計策略中,就是將教師進行作業設計的思維過程利用更易于理解的、可供操作的思想、觀點、流程、問題鏈、方法、工具等。
1.確定單元作業目標
教師如果想做好作業設計,必須站在課程、課標、單元的層面上對學科目
標進行整體理解和把握。只有這樣,才能使得作業設計具有科學性和系統性。只有單元目標指向明確、結構清晰、數量合理,才能將它們分解到課時作業設計中,便于教師日常操作。
2.填寫課時作業屬性分析表
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的時候也應該像出試卷一樣,先認真填寫量規似的表
格,關注作業設計中的一些關鍵因素,有意識的做出一些判斷和選擇,這樣有目的的作業設計具有科學態度。在當前的“雙減”形勢下,還可以幫助老師合理安排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避免隨意性,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二)創新作業形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最擅長的是鞏固復習類作業的設計與實施,過分強調
了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單一功能。隨著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與課堂實踐表明,作業設計的功能應該是多元、綜合的,最終指向育人目標。
1.加強綜合實踐類作業,體現學以致用的思想
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學生學會的教材如果不和實踐結合起來,就會
被忘到九霄云外。學生所學的知識必須和技能,即運用知識的技巧結合起來,學而不用等于白學,學用要一致。
2.嘗試跨學科作業形式,體會獨特的學習價值
以英語學科的特點來講,與《道德與法治》、《語文》學科有相似的學習主題,部分內容與數學、美術、音樂等學科有相交織的可能性。例如:在《新起點英語》四年級上冊的第五單元的話題是Safety,本單元涉及到居家安全、道路安全、學校安全和戶外安全的內容,教師了解到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已經學習過相關內容,恰逢當月的主題教育班會是“安全在我心中”,嘗試設計了一份跨學科作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建立差異性作業支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小學階段,英語學習是學生差異度最大的一個學科,這與多種因素相
關。對有差異的學生做無差異的統一作業,勢必會造成兩極分化現象日趨嚴重,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會受到遏制。這就要求教師在作業設計中要改變方式,尊重學生的差異。
正如杜威所說,作業不僅僅是獲取知識本身,否則就會淪落為技術性作業。應該讓學生在作業的過程中鍛煉“思維”,發展“智慧”,讓學生能夠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同時在作業的過程中培養情感和道德。
參考文獻:
[1]〔德〕第斯多惠 . 德國教師培養指南[M].袁一安 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2,146.
[2]王月芬.重構作業 課程視域下的單元作業[M].教育科學出版社,2021:202-213.
[3]教育部辦公廳.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Z].教基廳函〔2021〕13號.2021-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