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衛(wèi)平 黃甜 余芳 張夢博 楊亞美 趙淑敏
摘要:自2003年以來,國內高校在線課程建設與應用的規(guī)模效應逐漸顯現,基本形成了“高校主體、政府支持、社會參與”的在線課程建設體系,在促進優(yōu)質資源匯集與共享,推進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和實踐,積累了豐富經驗。從建設之初關注課程資源聚集,以超鏈接技術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為支撐而實現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學渠道網絡化,逐漸演化為以社會化交互軟件為載體和“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理論指向的在線課程普及共享,初步實現“資源思維”向“學習者思維”的轉變。
關鍵詞:在線課程;課堂教學;開發(fā)應用
當前,我國高校在線課程建設面臨著“推動教育變革和創(chuàng)新,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的重大課題。在線課程改變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重新定義了教師和學生角色,對傳統課堂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地方高校教師是在線課程的使用主體,他們對在線課程的使用狀況直接影響在線課程在高校中的存在價值。因此,結合當前形勢,課題小組以發(fā)放問卷形式,針對我校教師在線課程的使用狀況進行調查、分析,找出影響教師使用在線課程的因素,并基于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及建議。
一、我校教師在線課程使用狀況
隨著計算機網絡的飛速發(fā)展,利用網絡授課開始盛行,名師講座、空中課堂、慕課堂、雨課堂等在線開放平臺和直播大放異彩。與中國傳統教學模式相比,它具有資源共享、學習自主、課程結構開放等優(yōu)越特點。信息化時代,新的模式帶來新的體驗,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我校教師也充分利用釘釘直播、希沃白板等平臺進行混合教學模式授課,線上線下交替進行,希望新的教學方法能輔助學生形成最有效最便捷的學習方式,以便有效提高教學質量。義務教育階段,要求教師以著力培養(yǎng)學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要內容,為高校學習方式的建立打下了一個普遍基礎。綜合所有的問卷內容反饋,混合式教學已成為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新方向,老師也開始意識到課堂教學不能再用一份PPT講到退休。特別是在語言教學方面越來越多的老師通過慕課、微課、混合式教學對課堂教學進行了改革,不再單向地以知識傳授為主,旨在讓學生通過課前預習、課中展示、課后反思等環(huán)節(jié),以培養(yǎng)學生能力為主,通過分組教學、主題分享等活動促進學生參與式學習。教師不斷推廣應用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使學生體驗到快樂充實有意義的課堂,在課程建設中提升自我,及獲得職業(yè)快樂。
二、影響教師使用在線課程的因素
此次結合我校教師對在線課程使用狀況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調查調查資料的整理與分析,得出以下結論:我校80%以上專職教師都有使用在線課程,但自主開發(fā)課程的教師僅占1%。
1.有使用、組織少。教師使用在線課程一般選擇理論型課程,并且與傳統課堂教學相結合使用。除此之外,仍然有20%左右的教師從未使用過在線課程。教師、課程、技術環(huán)境、學生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影響著教師在線課程的使用。可見,在線課程在地方高校的發(fā)展,總體情況并不樂觀。
2.機制尚未形成。在線課程潛能的實現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要基于技術對于教育本質的創(chuàng)新,而創(chuàng)新的實現最終歸結于本土化、區(qū)域化、情景化的應用實踐。如何把技術應用到教育領域中來,演化為更多地關心怎樣通過技術更好地實現教育目標,則需要長效機制加以支撐。
3.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亟待提升。在線課程建設理念逐漸從資源建設聚焦課程應用,其實質是教育主體對技術的本質及其與教育的關系認知發(fā)生遷移,那么這就需要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只有當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并內化為“教育內的技術”,技術的屬性、結構、功能和規(guī)律等技術因素才能影響教育本質力量的發(fā)展,技術的教育價值才能得以創(chuàng)造實現,“信息技術與人、教育”才能形成自我進化的生態(tài)系統。
三、在線課程投入使用的對策及建議
1.教學模式的改進。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緊緊圍繞“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形成學生、教師等各類主體高度互動、密切協同,教與學的基本形態(tài)徹底變革,逐步探索形成適應信息化條件下,學習者認知規(guī)律和能力發(fā)展需求的新型教與學模式。比如:以我校課堂教學信息化教改試驗為例,在不同的專業(yè)院系建成信息化教改實驗班,所有日常教學活動都采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深度改造,實現課內、課外,家庭、學校之間高度互動,支撐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部分學科的教學質量已明顯提升,很好地達到課堂預期效果。
2.學習環(huán)境的創(chuàng)新。學校網絡帶寬接入水平、裝備條件等,都應逐步納入到學校校舍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范圍內。教學所需的物理空間、資源空間和社交空間整合到一個環(huán)境中,為教師教學提供無縫支持服務,實現實體課堂和在線課堂的一體化,著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3.平臺服務的整合。就目前而言,南陽職業(yè)學院已經初步完成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但整合不夠。靜態(tài)數據主要存儲在管理平臺,而動態(tài)數據主要存儲在資源平臺。在后續(xù)發(fā)展中,將逐步注重資源平臺和管理平臺的融合發(fā)展,支持利用大數據的伴隨式數據采集和過程評價。
4.師生能力的提升。這一點說到底,包括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生的學習素養(yǎng)以及校長和各級領導的信息化領導力都有待進一步提升。教師應該成為信息化條件下教學活動的構造者、促進者、輔導者以及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生若要成為合格的數字公民,應提高應對信息技術浪潮的能力,領導者則應該具備良好的規(guī)劃、組織、評估能力。結合我國教育方針大環(huán)境,在“十三五”期間,教育部啟動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計劃要對1000多萬名教師完成每人50學時的輪訓,目前進展比較顯著,但是我校剛畢業(yè)的年輕教師居多,大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停留在較為淺層次的階段,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創(chuàng)新教學的還比較少,有待進一步提高。可以預見,在“十四五”及今后更長時間內,我國教育信息化將繼續(xù)快速發(fā)展,信息化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將充分顯現,越來越多的地區(qū)、學校將體會到發(fā)展教育信息化的綜合效益,信息技術對教育發(fā)展的革命性影響將成為現實。
四、在線課程對高校課程與教學的影響與挑戰(zhàn)
隨著全球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在全球各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迅速發(fā)展,特別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職業(yè)教學改革已不再是單純學校發(fā)展的內部因素,更是大環(huán)境下的必然選擇,通過產教融合,建設實踐性、職業(yè)性、開放性、持續(xù)性的高職課程體系,學校課程克服滯后性,更好地實現課程教學與崗位培訓相互銜接,豐富高職院校師生實踐體系和產業(yè)要素,增強學生培養(yǎng)的針對性和實踐性,縮短學生適應產業(yè)發(fā)展和生產崗位的適應期,提升學生高質量就業(yè)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能力。 互聯網加移動設備的全新教育模式出現在大眾面前,正改變著世界和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作為在線課程主要形式的微課和慕課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應運而生的,它們的出現能夠改變課程的開發(fā)主體、豐富課程內容、改變課程載體和實施手段,有助于提升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但同時,作為一種新的課程教學資源,它容易對傳統課程授課模式造成沖擊、容易使師生關系疏離、容易使教師對其產生依賴,更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因此,在線課程在課程與教學影響的基礎上,對學校層面的教學思想、課程資源管理、課程學分管理、教學過程管理等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同時對教師的思想意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發(fā)揮在線課程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協作者的作用,并掌握課程開發(fā)的技術。在線課程對學生的自我認識、自學能力、學生自制力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學校應積極主動應對,加強對學生自主性的培養(yǎng)。
五、在線課程有效實現“教、學、研”三位一體教育信息體系
在“互聯網+”時代,在線課程建設理念實現了從“重建輕用”到“建用一體”直至“建以致用”,從“自上而下”轉向“自下而上”的演化路徑。從最初關注課程資源聚集,以超鏈接技術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理論為支撐而實現教學資源數字化、教學渠道網絡化,逐漸演化為以社會化交互軟件為載體和“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理論指向的在線課程普及共享,初步實現“資源思維”向“學習者思維”的轉變。直到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在線課程建設聚焦“以用戶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支持、精準化學習管理和動態(tài)化學習生成。“互聯網+”作為數字化教育生態(tài)體系重構的基礎和創(chuàng)新要素,為構建“融合創(chuàng)新”的教育新生態(tài)體系提供給了理論給養(yǎng)和外部支撐,在線課程建設借勢“互聯網+”,從“資源共享”逐步轉向“智慧共生”而實現“三重融合創(chuàng)新”:一是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以“互聯網+”為現代新興信息技術,作為教學要素重新解構的基礎,提升技術應用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自適應服務能力,更好實現“教育與技術共融、知識與創(chuàng)新共生”的教育信息生態(tài)體系;二是服務模式創(chuàng)新。以“互聯網+”為創(chuàng)新體,推動校內學習與校外學習、課堂學習與在線學習、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融合創(chuàng)新,以實現“多層次和多元化的公共服務”教育信息生態(tài)體系;三是管理模式創(chuàng)新。逐步建立“學教一體”的激勵、保障、支持體系,實現“教、學、研三位一體”的教育信息體系。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結合我校教師在線課程使用存在的問題基礎上,深入分析在線課程建設的理論內涵及體制創(chuàng)新,從“教育主體與教學手段”的關系視角入手,探尋新的教學模式建設演化基本路徑及核心驅動力,進而分析判斷“互聯網+教育”生態(tài)體系下國內高校在線課程建設理念的新發(fā)展動向,有效實現在線課程建設理念從關注資源聚集轉向聚焦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濤.“微形式”在高校課堂運用中的應用研究[J].湖北函授大家學報,2019,32(3):62-64.
[2]王倩.“微形式”在高校課堂運用中的應用探討[J]. 科技資訊,2019,17(22):236-238.
本文系2019年南陽職業(yè)學院教改教研項目《在線課程開發(fā)與應用研究 -以“微課”在課堂教學中的開發(fā)應用研究為例》(項目批準號 NYJZ19-09)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