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醫藥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后疫情時代教育信息化和中醫藥走向世界的大環境對中醫英語教學提出挑戰,通過構建移動互聯+中醫英語課程新型混合教學模式,構建更加開放多元的學習環境,實現傳統教學與項目式教學相結合,學術性與人文性相結合,實現高素質中醫藥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
關鍵詞 后疫情時代 中醫英語 移動互聯 混合式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27.014
Blended Teaching Practice of "TCM English"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ZHU Xiang
(Department ofCollege English, Collegeof ForeignStudies, Guangzhou UniversityofChinese Medicine, G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TCM contributed an important strength in combating COVID-19,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and the need to stimulate the spread of TCM bring great challenges to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of TCM English in the Postepidemic era. The research constructs a new blended teaching pattern by applying mobile-internet technique in the TCM English class, creates an open and diverse learning environment, combines traditional and project-based teaching methods, and cultivates students’ academic and humanistic competences to achieve the teaching aim of training highquality talents to promote modern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CM.
Keywordspost-epidemic era; TCM English; mobile-internet technique; blended teaching pattern
0前言
中醫藥在新冠疫情防控和治療中發揮了優勢和獨特作用,我國將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同世界各國分享中醫藥抗疫方案和經驗,為各國抗疫貢獻更多中醫藥智慧和力量。我校中醫學學科提出了著力培養基礎扎實、具有創新理念和批判思維的高素質中醫藥國際化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中醫英語作為中醫藥高校本科階段一門重要的大學英語ESP課程,在后疫情時代如何結合課程自身特點,改革傳統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能是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中醫英語運用雨課堂教學,將項目式學習、自主學習、社交分享、多元評價等多種教學環節進行有層次有組織的結合,有效強化現有的學習生態系統,建構知識的網絡,關注形成過程,賦予學生更加自由高效的學習環境。學生通過移動工具利用課余零碎時間進行大量閱讀,實現學術性與人文性相結合。
1中醫英語移動教學模式
通過對中醫學相關專業大一大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座談發現:學校課室具備網絡支持,學生基本都配備智能手機,微信使用熟練,約72%的學生課后碎片時間有利用智能手機的網絡或APP資源學習的習慣。被調查的學生普遍認為移動自主學習可以自由選擇時間、地點,比上課時心理更放松,更樂于發表自己的看法觀點、提出問題以及與同學們交流討論問題。同時也有學生提出移動學習的不足,如:學習缺乏監督,很難按計劃堅持實施,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容易開小差。學生認為現階段中醫英語課堂教學所存在的問題是形式較單一,以教師講解書本知識為主,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通過對中醫英語教師的調查發現大部分教師的信息化素養有待加強,對教學平臺缺乏了解。根據調查結果,教師們參加了學校開辦的教學信息化素養培訓班、ESP課程教學培訓班和雨課堂教學方法相關講座。研討制定了中醫英語教學目標,探討將移動教學與課堂教學相結合、項目式教學與傳統教學相結合、學術英語能力培養與人文素養提高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具體分為三個互動模塊,具體流程如圖1所示。
1.1課前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對中醫英語開展教學目標分析,根據理論、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特點,凝練每章節中醫理論及臨床英語知識點,將主題分解成具體的拓展項目,如英文病例討論、臨床診斷、對一個特定時期中醫在國外的傳播進行研究,中醫經典節選翻譯等,構建雨課堂與中醫英語課程特點深度融合的有效教與學交互策略。教師在雨課堂上組建班級、分好學生的項目小組,各小組領取感興趣的項目任務。課程開始時,教師將第七章經絡中醫英語課程的教學日歷以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活動安排和教學評價方式公布在雨課堂上,學生通過查看平臺了解課程的相關信息和進度。教師結合單元主題經絡學說相關的文化和情景語境因素,對網絡資源與拓展資源進行整合,創設具有意義的學習情景,以課程PPT、相關內容的中英文參考文獻、學習材料鏈接、微視頻等多模態形式通過雨課堂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在由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符號資源構建的語境中,浸潤式地體驗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經脈循行及其主病等與主題緊密相關的知識,隨時隨地實現課程內容的學習。學生項目小組進行匯報準備,本單元項目任務是運用學過的中醫術語表達方式方法討論《黃帝內經靈樞》經脈第十章節選部分的翻譯。小組以項目為核心,進行合作學習、協作學習、自主學習,通過項目探討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進行自我表達,上課前一天把項目討論結果發布在微信群。雨課堂幫助實現學生學習過程可視化,教師可以隨時觀測學習者的學習情況,跟蹤學生的學習路徑,梳理出清晰的重點難點,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
1.2課堂演繹情境,師生互動
學生用手機掃碼進入雨課堂進行簽到和學習活動,教師引入情境,對學生課前預習中找到的重點難點進行分析講解。項目小組就研究情況在課堂上做英語匯報展示,講解課文思維導圖,闡述對翻譯段落大意的理解、展示翻譯成果,分享翻譯過程中重點難點的思考和討論過程。其他同學在雨課堂上發彈幕及時提問交流、分享自己獲得的關鍵詞或者發表學習隨想。教師聽取學生的學習匯報,觀看作業成果,根據彈幕提問組織了對于營、氣、精、神、寸口、丙、丁、太陰、少陰、厥陰、太陽、陽明等具有鮮明的民族特征文化負載詞翻譯方法的深入討論。課堂討論是在線討論的延續和深化,兩者相互補充完善,是保證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質量的重要環節和促進學生知識建構和遷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重要手段。討論之后教師總結點評,表揚積極的學生并與學生進行情感互動,學生利用雨課堂進行小組自評和互評。
本章知識應用重點為醫患對話中經脈及其主病的表達運用,教師有針對性地在雨課堂發布移動互聯資源,推送真實場景的中醫英語問診視頻,幫助學生理解材料。學生學習視頻中的表達方式,進行小組討論,設定一個醫患對話場景,積極使用本章節所學到的術語和表達方式進行對話并選出代表展示,把抽象的學習與現實生活融和起來,使得學習者親臨英語語用情境,實現知識意義上的建構。學習者知識的主動構建與語境構建互相作用促進學科高階思維與應用能力的發展。發布限時課堂小測、獲得測試情況反饋,在課堂上適當進行講解強化,從多感官上刺激學生,幫助學生的理解和記憶,促進知識內化。雨課堂發布優秀學生和預警學生,教師還可以通過發紅包的形式活躍課堂氣氛。
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在雨課堂上進行動態數據采集和及時分析,密切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效果、對教學的評價、學習興趣和情感變化等具體情況,搭建診斷學習者認知圖式,引導學習者認知整合,評價學習者應用能力,形成一個多維的信息循環系統,學習者和教師共同成為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和控制者,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1.3課后加強中醫英語運用能力,提升人文素養,教學反思
課后學生進一步鞏固和加強所學知識,相互促進。課后學生利用手機進行視聽說練習以及大量閱讀訓練,學生視聽說學習、測試情況及學習進程進行評價反饋。大量閱讀是中醫英語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的部分,閱讀內容的題材廣泛,包括學術英語閱讀、文學作品和中國傳統文化外譯作品閱讀,充分體現語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整合特性,使學生從學習英語知識的具體層面上升到文化理解、文化洞察與分析的更抽象、更理性的層面,實現人文素養的提高。聽說訓練可以采用學習小組根據單元內容,用英語進行對話或角色扮演的方式進行,所有口語任務以錄音或視頻的形式上傳到雨課堂分享,學生自評、互評與教師評價相結合。做好學生中醫英語學習的電子檔案,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日記,運用形成性評價對教學進行反思和調控,及時調整教學模式或對教學內容進行必要的補充指導。學生在討論區的分享學習心得及撰寫學習反思日記,反思日記也可分享給指定教師和同班同學。
2成效與展望
在中醫英語教學實踐中,利用移動互聯的功能與特性,突破現有的“教”與“學”模式,創造更加開放多元的教學環境,對課程知識進行設計上情境的創造,構建整合傳統課堂和移動工具的中醫英語混合教學模式,實現課堂之上與課堂之外的連接,促進個性化、有序性、可持續的教學交互,采用與之適應的評價標準與評價維度,將中醫英語教學從單純的語言教學提升到學術英語運用和人文素養結合層面。提高中醫英語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學科高階思維與應用能力的發展,培養出既懂中醫知識、又能真正運用英語進行中醫相關交流的國際化人才,同時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
基金項目:2018年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一般類教改項目):基于移動語言學習的中醫英語ESP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負責人:朱翔)。階段性研究成果;2018年廣州中醫藥大學教改項目:信息技術與大學英語教學整合的研究與實踐(負責人:朱翔)。階段性研究成果;2019年廣州中醫藥大學質量工程項目:通用學術英語教學團隊建設(負責人:朱翔)。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新華社北京7月4日電題:進一步發揮中醫藥等傳統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重要作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于文明談金磚國家傳統醫藥合作.[EB/OL]. [2021-7-4]. http://www.gov.cn/ xinwen/2021-07/04/content_5622403.htm.
[2]新華社.習近平對中醫藥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為建設健康中國貢獻力量[EB/OL]. [2019-10-25] .http:// www.xinhuanet.com/ politics/ 2019-10/25/c_1125151959.htm.
[3]王帥國.雨課堂:移動互聯網與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教學工具[J].現代教育技術,2017,27(5):26-32.
[4]蔡基剛.以項目驅動的學術英語混合式教學模式建構[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42(3):39-47.
[5]賈凌玉,章國英,施稱.基于微信公眾平臺和微社區的醫學英語閱讀翻轉課程的設計與實踐[J].外語電化教學,2016,4(168):65-70.
[6]張航,王紅如,董欣.手持終端的移動學習模式在ESP醫學外語學習中的積極作用[J].價值工程,2018(9):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