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千楓 孟濤 王剛 楊志濤
關鍵詞:體育教育;體育活動;老莊思想;自由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840(2021)05-0010-05
The way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Chuang Tzu's thought: Centering on the theor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competitive attitude
LIN Qianfeng1,MENG Tao2,WANG Gang3,YANG Zhitao4
(1.School of Education, 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Jeonju 56754896, Jeonbuk, Republic of Korea; 2. Shanghai School Sports Evaluation Center, Shanghai 200000, China; 3. School of P.E.,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 Xinyang 464000, Henan, China; 4. School of P.E., Zhoukou Normal University, Zhoukou 466000, Henan, China)
Abstract:This study finds Taoism, the Tao of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ideas of Lao Tzu and Chuang Tzu. In particular, Taoism insists on Mu-wi, emphasizes the laws of Nature, and emphasizes freedom and pleasure. Therefore, Taoism has a significant meaning for “Tao of Physical Education”. The “Tao of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is found in Taoism, focuses on “Physical Education - Theory of Educational Approach” and “Sports - Theory of Attitude”. The idea of Taoism's “Tao of Mu-wi, Tao of Nature, freedom, pleasure” will provide meaning to the discourse of Educational Approach and Practical Ethics Theory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 activities.
Key words:physical education; sports; Lao Tzu and Chuang Tzu; freedom; amusements
提起東方哲學,首屈一指的便是孔子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從兩者的思想體系來看,儒家和道家都強調了“道”的思想。但是道家的道不是人為性的,而是“無為”的。即,根據自然之道,按照自然之理進行“自然的行動”。所以老子思想認為人們不能違背自然之道,要按照自然規律進行活動。這就是老子的“無為自然”和“道法自然”。莊子繼承了老子無為自然的思想觀念,但是他的思想和老子思想又有所不同,他認為雖然順應自然之道很重要,但是也不能被“道”的觀念所束縛。在順應自然的同時,也要從“自然”所帶來的框架與束縛中脫離出來,做一個真正意義上自由的人。
本研究試圖從老莊思想出發,來尋找體育的“道”。并試圖提出老莊思想對當今體育教育的意義。特別是老莊思想主張的無為、順應自然、自由與游戲等思想對當今體育教育的“道”也具有相當的意義。
1 老莊思想的特征和意義
1.1 老子和莊子思想上的差異
道家否定了儒家以道德本性為根據來理解人類的思想,以擴散人的道德本性為目的形成的把所有人類統一化的思維方式。所以,在這個層面來說,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思想體系在本質上來說都是不同的。
所謂的老莊思想是以老子和莊子思想為基礎,而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為基礎,所以,即使在孔孟思想和老莊思想內部,也是具有一定的差別。具體來說,孔子是春秋時代的哲學家,而孟子是戰國時代的哲學家,所以身處不同的時代,決定了他們思想體系的差異。老子生活在秩序崩潰的春秋時代,人民生活疾苦,所以老子考慮的是如何建設新的文明秩序,讓人們生活幸福。例如《道德經 80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而莊子主張如何從有限的生活中向著無限的自由中進發,從而獲得真正的自由。所以,老子主張“無為自然,道法自然”,而莊子認為自然與人間是對等的,特別強調人類的自由和游戲。
老子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在“有”和“無”這兩個對立面的范圍內得到生長,也就是“有無相生”。老子認為,這個世界的“有”與“無”兩個對立面是相互依存的關系,在相互依存互為表里的關系中,萬事萬物得到了生長和發展。就像在《道德經 2章》中寫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蹦菢?,自身的對立面才是自身存在的依據。這也是世界存在的形式和運轉的法則。這個原理包含了萬事萬物,所以人類世界也不能例外。
而莊子思想與老子的“有無”思想不同,莊子認為這個世界的產生于變化和存在是因為“氣”的聚集與分散而出現的。在《莊子·大宗師》篇中寫道:“彼方且與造物者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氣?!鼻f子認為,天地,即宇宙,是在單一的“一氣”中存在的。所以,莊子認為人類和人類以外的事物沒有明顯的分別,人類不是通過人類特有的本質而存在,萬事萬物都是通過氣的自然聚散過程而出現或者消失。
所以老子和莊子的思想都認為混亂的社會統治和自然的運行相關聯,而莊子更傾向于個人的絕對自由和游戲。這也就是老莊思想的差別所在。本文也就在和強調通過“人為學習“來恢復禮和秩序體系的儒家思想不同的道家思想之中來尋找體育的”道“。
1.2 《道德經》和《莊子》的特征與意義
在老子與莊子的著作《道德經》和《莊子》之中能夠尋找到老子與莊子各自的思想體系。
《道德經》認為,普遍的“道”的終極統一就是社會理想。《道德經》在文學上,與同時代的記錄歷史或者軼事的作品不同,這部作品以其精練的文字,鮮明地表現其神秘主題的高度濃縮的文體而著稱。例如,在《道德經 2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薄兜赖陆?37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币约啊兜赖陆?5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可見,在《道德經》中,具有強烈的神秘主義色彩。但是《道德經》的主旨“無為自然“意味著除去人類意識中的知欲,按照樸素的本質來做事。也就是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智人智語,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的意義。所以,按質樸的本性行事,指的是不是有意為之,而是自然而然地那樣,這就是無為,自然。
《莊子》的寓言性在全書中隨處可見。例如,《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 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冰, 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表n愈對此在《原道》篇中寫道:“坐井而觀天 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彼钥梢姡c儒家思想那種直接教導形式的教育理念相比,莊子更喜歡采用引導自身意識覺醒的寓言形式來完成對人的教導。
莊子概不參與社會,將終極關懷放在“逍遙游”上。莊子強調的是萬物價值的相對性。例如,莊子萬物一齊的思想,即《莊子·秋水》篇中的“以道觀之,物無貴賤”思想。所以莊子認為,人的生與死是一樣的,因而死本身也是合乎道的。
1.3 從老莊思想來看體育教育哲學的“道“
按照老子思想,宇宙的森羅萬象都可以看作是依存于“道”而產生并發展的。這個“道”的本質,就是自然。老子認為的“自然”,也就是老子認為的“德”。我們人類也只是自然的一部分。我們為了獲得內心和身體的“道”,是需要“無為”的。只有離開自我,即無為,才能掌握真正的自然之“道”,這也正是老子的心身觀。所以,老子認為的無為,與人類內心的“德”相關。一年四季,花開花落等等自然現象,都是依存自然之道的秩序。所以老子認為,越樸素才能做到越幸福。這也就是老子的“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從自然中誕生的人類,本就是遵循著自然的道而存在,原始的人類沒有思想的枷鎖,所以最初的人類是自由的。但是人類自己創造了制度和法律,把人類自身陷入了拘束的泥潭之中。而人類又崇尚自由,所以追求自然的人類總是試圖從人為的制度和法律中脫出和逃離。而且,人類本質帶有動物性沖動的本能,所以人類的打、踢、搶、扔等行為也都是出自于自身這種根源性傾向。帶有動物破壞性和暴力性本能的人類,讓這種動物本能得到合理的宣泄是十分有必要的,而且為了社會生活和社會秩序,按照合適的途徑解決沖動本能的方法也是必需的。暴力性和破壞性這種人類非理性的性質,也是人類具有的本質之一。所以這種人類本質,可以通過體育活動得到宣泄。這就是通過身體活動得到宣泄的辦法。體育活動中的跑、跳、投、打、摔等形式與人類本質沖動具有相當的一致性。通過這種一致性能夠讓人類在享受體育活動的同時,宣發內心沖動傾向。從精神層面來看,欣賞電影、聆聽音樂也可以讓這種非理性的本質得到發泄。所以體育活動和精神層面的活動,這些都可以看作是一種凈化非理性行為的藝術活動。
從這一點上來看,莊子的絕對自由的行動論,在于人類幸福與享受這一點相關性上來看,具有很大的意義。莊子認為,人類本質性的問題是個人的“自由與解放”。即,從拘束與壓迫中脫離出來,就是莊子的自由論。所以由此來看,老子和莊子都強調為了人類樸素的幸福和人類本來自由的面貌,要遵循自然之道。
老子的自然之道,就是自然而然的“道”,萬事萬物之所以存在的“道”。這種道,是“德”,也是天地調和的理由。而莊子比起老子,更主張自由的人類。莊子所說的自由,是個人不接受任何人干涉的絕對性的自由。莊子“上天入地唯我獨尊”和“森羅萬象”,都是相對存在的。所以莊子的自由觀,就是“自由的我”“獨立的我”。從莊子思想來看,宇宙萬物都是相對存在的。但是從老子思想來看,萬事萬物都是和對方協調存在的。老子認為,上善若水,懷著像水一樣謙遜的“德”的人,就可以按照自然之道和對方協調。這是一種順應自然的包容思想。
體育的本質,就是追求自由。體育活動,是一種有趣的身體活動,進行體育活動的自身是能夠感受到享受的。所以,懷著一定的目的來進行身體活動的話,體育的樂趣就會喪失。所以,為了能在體育活動中享受并長期享受樂趣,在體育活動中是不能脫離體育的本質的。一旦脫離了體育自由的本質,比起享受,帶來的更多的則是痛苦。運動員運動訓練的理由是因為體育是他們的工作。沒有眼淚與汗水,在競技體育的世界中很難堅持并且存活下來。堅持高強度痛苦的訓練,是極具危險性的。所以,運動員經常無法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因為他們總是在勝敗與傷痛中進行體育活動。在這樣的立場上來看,即使是為了健康目的的人在成為運動員后也是無法享受體育的樂趣的。所以,那些懷有特殊目的而運動的人,例如為了減肥、社會關系、公司活動都是無法享受體育樂趣的,反而結果即使是有趣的體育活動也會逐漸喪失趣味性。
所以,根據老莊思想來看體育活動的話,體育活動應該以其本質的自由與樂趣為基礎而展開。根據《莊子·至樂篇》:“吾以無為誠樂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樂無樂,至譽無譽?!煜率欠枪纯啥ㄒ?。雖然,無為可以定是非。至樂活身,唯無為幾存。請嘗試言之。天無為以之清,地無為以之寧,故兩無為相合,萬物皆化。”《莊子·天道篇》:“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莊子的游戲論就是無為的游戲。這種“至樂”看似沒有任何目的、意義,但是這種看似“無樂”的游戲,才是最大的樂趣,也就是莊子說的“無為則俞俞”。無為的樂趣才是真正的樂趣。所以,帶有娛樂性、娛樂性、自由性的體育活動,如果帶有其他人為的目的,那么真正的體育樂趣就會喪失。
老子在《道德經 16章》:“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乃久,沒身不殆。”老子認為,生成-生長-消亡是森羅萬象的秩序,這種秩序如果通過人為性而受到干預的話,人類就不會永久,會受到禍患。即,不理解自然之道的話,是不能追求自然之道的。因為依照老子的觀點來看,萬物的本質是維持不變的,是能夠長久存在的。對此,老子在《道德經25章》解釋為“道法自然“。
所以,從老莊思想來看體育教育論的話,體育教育就是要尋找體育活動中體育的本質-娛樂性,以及保障體育活動的自由性。從學生的角度來想,學生最希望的體育活動就是在運動場上自由地進行體育活動。這種體育活動能夠使自身暫時從受到拘束的環境中脫離出來,從而感受自由與解放。但是為了安全地、最大程度享受娛樂角度出發,教師或者教練員需要作為觀察者來保護學生。學生的娛樂是建立在沒有傷痛的前提之下的。所以,一定的干涉也是必要的。但是干涉增多,就是妨礙到自由性,從而導致無法享受體育活動的娛樂性。但是教育從最初開始,就是有計劃的,是人為的產物。所以,老莊式的體育教育就是要使體育蘊含的自由性和娛樂性最大化。因為老莊思想中也蘊含了中庸之道。例如《道德經 5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以及《道德經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鼻f子在《齊物論》中也寫道:“唯達者知通為一,為是不用而寓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適得而幾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謂之道。”這表明,老莊思想中也含有做事“過猶不及”的想法。這種中庸之道在體育教育活動中就是要保持“人為性地”教育和“娛樂本質的”體育教育兩者的平衡。所以如果在體育中夾雜樂過多的人為性,那么必然導致體育“娛樂性”的喪失。所以這種維持兩者平衡的狀態,就是老莊式的體育教育論。
1.4 從老莊思想來看體育運動的“道
1.4.1 謙遜的體育運動精神
《道德經》中出現了騎馬田獵和弓道相關的內容。在《道德經 12章》中寫道:“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崩献由畹拇呵飸饑鴷r期,體育活動較為單調,不像現在這樣有多樣的體育活動,在春秋戰國時代,馳騁田獵是貴族的游戲,是貴族較為有趣和具有娛樂性的體育活動。但是,只是為了馳騁畋獵和放棄政事的事情,在中國古代許多王侯都有過類似的經歷。例如,在《晏子春秋·內篇諫上第一》記載:“景公畋于署梁,十有八日而不返。”晏子進諫說到:“國人皆以君為安于野而不安于國,好獸而惡民,毋乃不可乎?”景公說:“今寡人有五子,故寡人得佚焉,其不可哉!”這就證明樂景公直言不諱要以田獵為樂。由此可見,大多數貴族在進行田獵得時候,內心確實已經到了放縱的地步。
但是,老子認為人要學會知足,自然之道就是知道到了什么地步的時候需要住手?!兜赖陆?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這與知足常樂這個成語有關。老子在《道德經 46章》中認為:“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所以可見,所有得禍事都是源于不知足。
體育不斷展示其積極一面的同時,也有不少消極層面。例如勝負造假、服用藥物、暴力、不公正審判等等情況,都是當今體育的消極實例。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許多學者都強調通過體育哲學和體育倫理來對其進行修正。體育比賽成績固然重要,但比起結果(勝負)和利益,運動員們更應該具有人性化的一面, 即做到體育倫理和哲學兼備,具備多樣的教養知識是非常重要的。具備多樣的知識,在運動場上謙遜的風格,就是體育風尚,或者叫做業余體育精神。業余體育精神認為,即使是參賽獲得第二名,獲得銅牌或非獎牌的運動員,他們也都是體育人。即使某個運動員不是體育明星,他們也都是體育人。
另一方面,老子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自然,但上善若水也是他的主要理論。老子在《道德經 8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老子認為最佳的善,就是像水一樣,滋養萬物,同時處于較低的位置,但也從不爭取。所以水是具有謙遜和道德之物。于此可見,謙虛也是對對方的一種關懷。放棄自身過度欲望,知足,以關懷和謙遜的態度來對待對方,是從過去就有的體育美德。所以急功近利的體育態度是做不到體諒和包容對方的。在享受和滿足體育的同時,關懷對方,體育生活就會變得快樂。這就是體育業余精神強調的體育人的風貌。如果執著于勝利,對手就會成為敵人,而隊友有時也會成為競爭者。如果執著于勝利和結果,在體育活動中必然會出現非倫理性、不道德的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向表現“體育人道主義(sports humanism)”的選手頒發“顧拜旦獎章(Pierre de Coubertin medal)”在體育-哲學的立場上意義重大。那些具備業余體育精神而去運動的人來說,他們運動理由之一就是大家都是朋友。因為業余體育精神的具備像老子說的水一樣,在任何地方,都能做到“善利萬物而不爭”。所以這些具備業余體育精神的人總是和其他的人具有親密的關系。他們在體育活動中不貪圖勝利,著眼于體育運動過程中的娛樂性。這些人在體育賽場上總是能夠做到關懷對手,尊重對手,謙遜地對待對手。這就是具備業余體育精神的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是體育運動員(sports-player)真正的態度。
1.4.2 平衡與和諧的體育競技的態度
傳統時代,弓箭運動作為貴族修身養性的運動,在貴族體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射藝作為周朝六藝之一,是貴族士大夫的必修課程,在先秦貴族士大夫教育中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周朝,周天子選人的標準也和弓箭運動有關。《禮記·射藝》記載:“周天子以射選諸侯,卿,士大夫,士。”孔子就曾經評價射藝為:“才力足御者曰賢?!痹凇秶L·鄭風·大叔于田》這篇文章中也記載了共叔段射獵時候的場面狀況。這些足以證明弓箭運動在貴族體育中的位置。
從老子來看,射藝與道也息息相關。《道德經 77章》中寫道:“天之道,其猶張弓與 欠?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庇纱丝梢姡献诱J為射箭時候的姿勢與態度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認為射箭的時候,上下左右的調節是非常重要的,射箭的時候,高的地方調低,低的地方調高,拉得過猛或過松會使射箭弓的形狀發生變化。老子以此為例,認為天之道就和射箭一樣,通過調和與平衡來使萬物協調。所以,世界上的一切,協調和均衡都是非常重要的。
體育比賽,也和射箭的道理相同。運動員經過不斷出錯,并多次對錯誤進行彌補之后,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運動員。特別是在團體比賽之中,所謂的團隊精神,即隊友之間的平衡和協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打造協調的比賽隊伍,教練員就必須讓運動員各司其職,占據符合各自才能和素質的位置。如果想要比賽取得好的成績,隊伍之間需要緊密地、有組織地配合,所以整個團隊的平衡和協調至關重要。全體小組成員要相互了解,協調一致。教練就像弓士一樣,在團隊的運營和管理上,適當地分配隊員的角色,以使球隊整體達到平衡和協調。在平時,隊員們把握好彼此的優缺點,對于團隊的平衡與協調也是很重要的?;ハ嘧鹬睾椭t讓,考慮對方從而形成隊伍內部的協調一致,這就是團隊競技體育的態度。
2 結論
本文認為無為的、自然的以及摒棄過度欲望的“老莊思想”講述的自由和解放,這將給現代體育的教育和體育競技態度帶來新鮮的希望。
首先,從老莊思想來看體育教育哲學的“道“,那就是在體育教育活動中,既要保證學生充分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不能過多地施加干涉,又要保護學生的安全,不可毫無顧及地讓學生進行體育活動,這有可能會帶來傷害,即體育教育理念要恪守中庸之道。
第二,從老莊思想來看競技體育態度的話,那就是在競技體育中要保持謙遜的體育精神。現代體育與經濟和利益關系密不可分,在追求勝利的過程中出現了大量非道德性的體育倫理問題。而老子主張上善若水,水是具有謙遜和道德之物。于此可見,謙虛也是對對方的一種關懷。放棄自身過度的欲望,知足,以關懷和謙遜的態度來對待對方,是從過去就有的體育美德。具備這種像水一樣美德的人,在體育賽場上總是能夠做到關懷對手,尊重對手,謙遜地對待對手。這就是具備業余體育精神的人的自豪感和榮譽,是體育運動員(sports-player)真正的態度。在競技體育中要具有平衡與和諧的體育競技的態度。老子通過射箭活動進而引出了天之道也就和射箭一樣,通過調和與平衡來使萬物協調。競技體育和射箭活動也有類似之處,首先,經過不斷出錯,并多次對錯誤進行彌補之后,才能成為一個出色的運動員。其次,隊友之間的平衡和協調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要打造協調的比賽隊伍,教練員就必須讓運動員各司其職,占據符合各自才能和素質的位置。在團隊的運營和管理上,各自適當地承擔個人的責任,以達到球隊整體的平衡和協調。
參考文獻:
[1]鄭文寶. 中國傳統政治倫理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6.
[2]田成義.本體·認知·人生——老子與莊子哲學比較[J].北方論叢,2008(4):120-123.
[3]周銘哲.“道”在儒道思想中的差異與融合[J].名作欣賞,2017(11):163-165.
[4]胡家祥.略論老子、莊子思想的異同[J].肇慶學院學報,2004(6):16-20.
[5]何石彬.老子之“道”與“有”、“無”關系新探——兼論王弼本無論對老子道本論的改造[J].哲學研究,2005(7):39-44.
[6]黃柏青.莊子的氣論及其哲學意義[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72-75.
[7]王西平.論老子所說的“道法自然”[J].人文雜志,2020(4):33-37.
[8]唐坤.論莊子萬物一齊的平等境界[J].江漢論壇,2005(7):54-57.
[9]張艷婉. 儒家身心觀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2.
[10]洪祖利.論莊子自由思想的自由性與非自由性及其當代啟示[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1-13.
[11]陳麗.上善若水的處事智慧 讀《人往低處走——〈老子〉天下第一》[J].中國宗教,2015(2):74-75.
[12]陳曄,李郁.自由、審美、育化:體育的三大價值訴求[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2):42-48.
[13]徐正旭,龔正偉.何以在體育中“學做人”——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會議綜述與傳統成人理論回應[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46(3):46-51.
[14]Chatziefstathiou D. Reading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 issues of gender and race[J]. Aethlon: The Journal of Sport Literature, 2008, 25(2): 95.
[1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16]方勇.孟子[M].北京:中華書局,2010.
[17]戴圣.禮記譯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8]老子.道德經[M].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19]曾參.大學·中庸[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20]郭慶藩.莊子集釋[M].北京:中華書局,2013.
作者簡介:林千楓(1994- ),男,在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史、體育思想。
通訊作者:孟 濤(1972- ),男,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