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新課改下,現代的思想道德課已經不再局限于課堂,而是以教育為導向的一種實踐性較強的教學模式。為了更好地將道德與法治教學滲透于初中生的實際生活,使其充分理解并接受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文章通過分析初中生的學習特點及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提出設計生活化教學目標、課堂導入生活實例等教學方法。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初中;道德與法治
一、 引言
在初中生內心深處最真切的感受就是,道德與法治課頗為枯燥,他們普遍認為只要能將教師畫過的重點給背下來就能拿到相應的學分,順利通過考試。因此課堂氛圍一般都不活躍,學生也很少會主動去學習,若想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融入學生的生活當中,必須研究生活化教學,從理論上豐富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用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促進學生正向發展自身價值。
二、 生活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現狀分析
(一)課堂內容與實際生活缺乏關聯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旨在培養學生的生活、學習態度以及樹立人生觀,通過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幫助學生正確應對成長困惑、處理人際關系,與中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但在當下教學環境中,道德與法治課并不受重視,部分家長與學生只看重成績,他們覺得道德與法治背一背就能通過考試,于是部分學生雖能考取好成績,但卻不具備生活經驗。而且極少有教師從學生實際生活出發,結合學生生活經驗設計教學內容,一味地采取“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發展需求,導致學生無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所學。
(二)教學方法單一、忽略了部分重要的教學內容
生活化教學主張把中學生的生活與教育協調一致,使其更好地成長。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繁重的課業使中學生的注意力普遍集中在書本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發展創造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生活化雖已廣泛被人們認同,但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仍存在各種弊端問題,部分道德與法治教師過分依賴教材,從未積極開發生活化的教學資源,挖掘富含生活化的教學元素,使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融合。單一的畫重點、死記硬背模式,使課堂教學頗為乏味,不利于學生發展情感態度目標及知識與能力目標。
三、 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必要性
對德育課的教師來說,在道德與法治課上運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有利于提升教學效果。畢竟道德與法治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常會遇到十分沉悶的課堂氣氛、學生配合度低等困擾,而且那些理論性較強的概念與原理,讓學生覺得既枯燥又難理解,加之傳統教學理念在人們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給學生一種錯覺:學習道德與法治不就是背嗎,哪用得著教?部分教師也很難投入全部精力跟進每個學生的學習進度,因為他們之間除了課堂提問,基本上沒有課下溝通,教師根本不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采用生活化教學模式,能夠聚焦學生的注意力,教學內容設計基本上都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關,要讓學生意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以生動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感受生活中的點滴,發現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并探尋相應的解決方法,以此培養其正確的人生態度。以學生為主體,有針對性地開發教學資源,強化師生之間的雙向溝通,鼓勵學生踴躍參與課堂教學,提升他們的學習興趣。
與其他科目不同的是,道德與法治教學將學生的情感態度放在首位,將中學生從傳統教學模式中的麻木與被動中解放了出來,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教學。比如《人教版七年級道德與法治》第一章成長的節拍,可以這樣設置生活化教學情境,結合中學校園的生活實際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比如步入中學生活有哪些新的體驗?步入初中生活你有哪些夢想等,然后通過課堂討論及情境等綜合化教學方式,結合生活中的案例,觸動學生的情感。使其生活性實踐中,試著將所學的道德與法治知識融會貫通,內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生活能力以及生活態度。
四、 生活化教學應用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所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必要的學情分析
生活化教學模式主要是針對學生的生活環境、生活方式以及性格、愛好等,為其量身定制課堂教學內容,以便于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能夠暢通交流。因為有效的學情分析能夠指導道德與法治教師的課程設計,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但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不注重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在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情況下,根本無法做到因材施教,相應的教學效果很難符合預期。傳統教學模式的備課方式千篇一律,教師依靠相關教案,給學生直接灌輸“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的理念,以至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參差不齊。道德與法治教師沒花精力去了解學生,僅憑自己的教學經驗,認為每屆學生的年齡都差不多,學習背景及接受能力頗為相似,用不著每次上課都做復雜的生活化學情分析,甚至直接在備課過程中忽略學情分析環節。以至于哪些知識點學生能夠聽得懂或是掌握了,教師們都一無所知,相應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二)教學資源開發比較局限
初次與學生打交道的道德與法治教師,與學生溝通頗具難度。整個授課過程中,教師基本上都以教材為主,或是基于原有教案設計進行補充或修改,并未積極開發生活化教學資源。對道德與法治這類與時俱進的科目來說,教學資源時刻都處于更新狀態,若教學內容得不到及時更新,生活中的資源被浪費的同時,也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態度不負責。比如《八年級上冊網絡生活新空間》,介紹了科技進步改變了人們的消費方式,網絡在高速發展,伴隨著智能設備的普及,人們的購物模式也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的消費習慣有針對性地分析網購為人們帶來的便捷,結合生活案例引導學生培養合理的消費觀念等。若教師不能在新時代背景下挖掘新的生活化教學資源,得到的教學效果勢必會大打折扣。
(三)教學方法太過形式化
目前,部分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氛圍,通常會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但這些教學活動與實際的教學內容并沒多大關系,課堂教學基本上處于形式化狀態。雖然部分教師意識到了傳統教學方法無法完全滿足現代教學的發展需求,常會采用一些時下流行的教學方案,但卻忽略了該方案是否能夠匹配教學目標,或是滿足學生接受能力。貌似熱鬧的課堂卻早已偏離了教學目標,無法助力學生完成教學目標。雖然學生有著較高的參與度,但他們熱衷的有可能是課件中的圖片,或者是較為夸張的語言等,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無關,于是學生討論的話題便與教學目標內容背道而馳,學生精力被分散的同時,也浪費了課堂時間。
(四)教師不夠專業、欠缺生活化教學條件
本來初中課程體系中,道德與法治課就不被重視,加上授課教師水平有限,甚至有些學校會讓美術、音樂等不相關專業的教師兼任道德與法治課。這就導致了非專業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程方面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偏差,缺乏理論基礎生活化教學就無法得到真正的落實。畢竟他們無法透徹理解生活化教學的內涵,只是生硬地將生活實例套用教材中的某個知識點,導致學生對該知識點也是一知半解。對非專業的道德與法治授課教師來說,他們比較抵觸持續花費精力提升道德與法治專業教學理念與方法,以至于各種生活元素無法深入融合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
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本是精彩的,若只局限于桌椅板凳、黑板、墻壁等,就只能讓學生在固定的位置上重復某些特定的動作,無法培養他們通過其他肢體部位親身體驗生活、感知生活。若學生能夠走出課堂直觀地感受大自然,用耳朵聽,動手去操作,用語言去交流,他們便會自主地發現一些書本上未能詳細解說的事情。但部分學校不具備把整個學校作為課堂教學的拓展條件,因為校園的硬件設施及校園文化環境等不夠完善。不利于學生走出課堂,發散自己的新型思維及創造力。
五、 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課堂教學方法
(一)學生多參與、師生多溝通
對學生來說,中學校園是他們的“小社會、大家庭”,很多知識點學生只有在親自體驗過,才會對某些事物產生自己的見解與感悟,進而將課堂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生活經驗。若課堂上全程都由教師從頭到尾講授知識,學生不一定能全部消化所學知識點,培養其思考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師至少應留一半的課堂時間讓他們參與課堂活動或討論,一方面能夠增進同學之間的友情,另一方面也能達到與教師智慧交流的效果。教師與學生可以相互切磋生活經驗,在課堂上展現各自的獨特精神,通過完美的心靈對接,完成意見交換,從多個角度合作探討某一個知識點延伸的生活問題,使初中生們在擁有共同知識的同時,也能發展自己的個性,打造高效課堂的學習氛圍。
(二)多樣化教學方式、緊密結合學生的現實生活
讓學生自主參與課堂教學,活躍思維,大膽地探索新的問題,并根據自己的靈感生成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問題,然后通過課堂上集眾人的智慧求解,進而收到極富創造性的思維成果。比如學習《人教版八年級思想道德與法治——社會生活講道德》時,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設置生活化教學方式。結合教材內容設置相關的教學課件,如圖1所示:
圖1 道德基礎知識歸納教學方案設計圖
然后在課堂上模擬真實的生活環境,讓學生處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以師生對話或演講辯論等方式,讓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受座位及講臺的各種局限,給學生最寬松的教學氛圍,使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我、暢所欲言的機會,讓書本世界靠近學生的生活現實,比如,怎樣才能誠信做人?讓學生舉例說明。讓學生在一起討論,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常會遇到哪些問題?在交往過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比如尊嚴、隱私等),使其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學會用所學的知識正確處理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的認知。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用生活實踐來豐富自己所學的知識,以正三觀,力求成為一個有責任感的公民,過上積極向上的生活。
(三)多整合先進的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步入信息時代,教師的教學方式也發生了質的飛躍,課堂上不再局限于一支粉筆、一本教材,可以通過相應的教學設備輔助教學,必要時教師可以借助相關的移動設備,給學生展示部分課件,或者深度挖掘教材知識,結合生活實例以網頁等方式展示給學生。比如,道德與法治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給學生布置課外作業,或者在線為其答疑解惑等。學生可以緊跟教師的步伐,利用信息技術完成相應的教學任務,整個教學過程中完美體現學生的個性化與主體性,以多樣化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針對性地服務每一位學生,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因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用生活實踐檢驗相關的教學理論,加深學生的理解記憶,做到活學活用。
六、 結語
總之,只有充分結合學生的教學與生活實際,才能讓學生切身體悟生活,通過實踐經驗理解相關的課堂知識,并恰到好處地運用相關知識點。充分意識到道德與法治課的重要性,積極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而提升各自的綜合素養及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永強.初中思想政治課堂生活化教學[J].西部素質教育,2020(5):52-53.
[2]胡煒.“道法課堂”的生活化教學[J].教育,2020(9):25.
[3]陳茂球.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教學的有效途徑探討[J].數碼設計,2020,9(1):200-201.
[4]張艷芳.生活化教學與初中數學課堂的有效結合[J].東西南北:教育,2020(9):28.
[5]田進峰.分析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教育研究,2020,3(9):57-58.
作者簡介:
蔡軍,甘肅省玉門市,玉門市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