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教育理念的轉變,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立足學科知識育人的基礎上,還需要發揮學科教育的育人功能,實現對學生思想價值理念的塑造。但是道德與法治對小學生而言是較為抽象的概念,教師在創新教學設計中,立足于課堂教學的生活化,通過生活情境的通俗化和直觀形象化,促進學生對抽象概念的認知學習,提升課堂教學成效。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教學探究
小學生的思維認知發展和心理建設尚不完善,教師通過生活化的教學,利用學生的思維認知生活經驗,讓學生將抽象的道德法治概念和形象生活情境進行對比學習,深化學生對知識概念的認知理解。同時生活化教學的形式,打通了課堂教學的局限,讓學生從課堂學習延伸到生活中的學習,以及生活實踐,提升對學生知識理論和技能實踐的綜合教學。
一、 課堂教學生活化對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意義
在傳統課堂教學中,主要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強行通過理論知識為學生塑造相應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這種講解式的教學模式,很容易激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在教學環境氛圍的塑造中,忽略學生的自主學習發展。生活化教學的運用,是在課堂上還原生活情境,或者是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之中。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生活思維、生活認知經驗理解復雜抽象的教材概念,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學習的過程中,認知抽象概念背后潛藏的道德與法治觀念,通過理論知識學習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價值理念指引。同時將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之中,引導學生加強理論價值指引在生活中的綜合實踐,提升學生對理論價值知識的深刻理解。幫助學生完善心理階段性建設,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為自身樹立積極正確的思想價值理念和道德素養規范。
二、 課堂教學生活化遵循的原則
(一)思想性原則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需要明確思想教育的指向,立足課程教學在階段性教育中讓學生從生活化的認知學習中,實現思想價值的教育。通過生活化教學提升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創新教學設計方法的形式,最終都是為教學的核心目標而服務,也就是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教學設計,明確自身在單元課程教學中,為學生傳遞出怎樣的思想價值引導,體現學科教學的思想價值教育。讓學生能夠在生活化的學習中,進行自我探究思辨,提升對課程思想文化價值內涵的認知學習。遵循教學生活化的思想性原則,才能在課堂教學中,促進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效性。
(二)貼近性原則
生活化教學的目的是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生活認知經驗,通過自身的思維認知更好地感悟抽象的道德理念價值,以及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實踐應用能力。在生活化教學中,教師需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圍繞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思維認知特點還原生活情境,盡可能貼近學生在此階段的生活經驗認知。否則以成人思維的生活化教學,很容易會對學生造成認知隔閡。其次,教師需要根據社會生活熱點素材,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熱點話題的多角度思辨,引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進行自主探究思辨,通過自我認知理解,為自身樹立正確積極的價值理念。
(三)適度性原則
教師認為,通過生活素材解構抽象概念的知識點,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學習。但是生活化教學只是創新教學設計的一部分,最終的目的還是為了實現對學生思想價值理念的塑造。在教學中明確學生才是教學的主體,通過生活化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時候,教師需要通過生活氛圍的營造、啟發引導,促進學生的自我發展、探究思辨,讓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道德素養和價值理念。生活化氛圍的塑造,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認知思辨能力。引導學生在知識學習中,依據自身經驗認知,教師的啟發引導,自主形成個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 課堂教學生活化中存在的問題
在道德與法治的生活化教學中,教師缺乏明確的教學目標。在教學內容的講解中,傾向于教條化的說教,導致對學生的教學沒有明確的階段性教學目標,限制了學生的自主化學習發展。生活化教學更像是塑造教學氛圍的創新設計,而無法讓知識教學延伸到生活的實踐之中,不能在生活實踐中,提升學生的創新應用能力。此外,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觀感受,在教學中,教師以成人的思維推行生活化教學,學生無法理解成人的價值理念,讓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深入受到了阻礙。忽略了學生的心理規律和認知特點,無法圍繞學生主體,推行創新的生活教學設計,讓生活教學無法和學生的思維認知相互契合,限制了學生的自我發展。然后,評價形式的單一化,形式化,很多時候教師以學習成績作為考核的標準,忽視了對學生行為模式、思想價值等多個方面的生活綜合考查。道德與法治的教育陷入功利化教育之中,限制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打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四、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探究策略
(一)設計生活化課堂導入
教師在課堂生活化教學中,需要抓住教材核心道德法治元素在生活中的應用,立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生活經驗,通過生活常識進行課堂導入,將課堂知識學習和生活經驗相互結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主動拒絕煙酒”的教學中,教師提煉出文本內容的思想價值導向,利用多媒體展示吸煙喝酒導致的身體健康問題和造成的社會危害。教師將抽象化的價值說教,轉變成影音視頻、文字圖片等現實生活案例的展示,讓學生在形象認知中,了解吸煙喝酒會對自身和他人造成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生活中有沒有因為吸煙喝酒為自身和他人造成影響的真實事件,鼓勵學生在課堂中進行現身說法。學生通過多媒體的形象感知,以及自身生活經驗的直觀認知,讓學生在了解不良習慣對自身帶來危害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理念。教師圍繞學生主體,追蹤當前的生活熱點引入,引導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認知經驗加深對抽象價值理念的感知學習。通過課堂生活化的教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營造生活化課堂氛圍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需要加強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通過師生互動的教學設計,營造生活化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圍繞自己對道德法治的差異認知,表達自己的獨特認知思路。在積極的環境氛圍中,激發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在“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學習中,教師不再進行單一化的講解教學,而是立足公共秩序這一命題,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生活體驗和生活經歷,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公共秩序的必要性。教師創設生活化的語境氛圍,將抽象的知識概念轉變為生活用語,組織學生對公共秩序的主題,展開辯論活動。立足公共秩序的必要性,學生分為正方和反方圍繞生活場景展開辯論學習。學生根據自身的生活經歷、道德規范、思想價值認知,圍繞論點中心,進行多角度、多方面的論證,尋找生活論據佐證自身的觀點表達。教師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再是教師理論價值的單一輸出,而是營造出生活化的課堂探究思辨氛圍。教師在巡回指導中對學生的創意思路進行點撥啟發,讓學生圍繞生活問題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學習。通過學生之間的差異認知和探究思辨,指導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逐漸建立正確的行為思想認知。教師根據辯論的探究成果和理論知識讓學生進行對比學習,深化學生對理論知識的認知理解。在營造生活化課堂氛圍中,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生活的差異認知進行創意思路表達,在多角度的生活探究交流中,拓展學生的思維創新。
(三)體驗生活化情境感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小學生的心理規律和思維認知特點,引入生活情境表演的形式,將教學內容的學習,轉變為學生通過情境表演對生活問題的還原,讓學生在生活情境表演中,促進對抽象理論知識的認知學習。例如在“傳統美德源遠流長”的學習中,教師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將學生劃分為學生小組,讓每個學生小組圍繞傳統美德進行情境表演劇目的編排。在情境劇目的編排中,教師啟發學生從生活中提煉傳統文化美德,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認知理解,開展情境表演的展示。圍繞情境表演,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節目編排的過程中還能加深學生對生活美德的感知學習。教師通過語言引導的暗示教學,讓學生對生活傳統美德情感教育的移情,從課堂教學延伸到生活教育的認知。譬如,學生小組編排了誠信的情境劇目,圍繞丟錢、撿錢、等候失主的表演中,傳遞出關于誠信的價值理念。教師通過丟東西的這一共同點,喚醒學生的換位思考,并進行移情教育,引導學生在觀看情境劇目的時候,樹立起正確的道德素養和行為規范。在情境表演中,教師鼓勵學生在觀看表演的過程中,思考自己應該怎么做,為什么要這么做。通過生活情境表演,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感知,在換位思考中,通過傳統美德對學生做出價值引導。教師通過語言暗示教學,促進在情境表演中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四)運用生活化教學方法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教師在立足于基礎的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學生技能實踐的綜合教學,不僅要為學生樹立積極的思想價值理念,還需要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的踐行應用能力。教師在課堂中引入生活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分享生活案例、還原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升學生對理論知識和技能實踐的綜合學習。例如教師進行專題講座教學,引導學生如何利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教師舉出生活中的典型范例,還原真實的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認知思維,認識法律、懂得法律,以及學會利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促進學生在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轉變為在生活中的靈活應用,提升學生的技能實踐能力。譬如,某某同學被小區的寵物狗咬傷了,但是狗主人通過詭辯,拒不承擔責任。對此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所學的法律知識保護自身的合理權益,通過侵權責任法向狗主人索賠,培養學生知法懂法用法的維權意識。同時教師圍繞社會生活典型問題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探究,通過開放性的問題設置,在知識學習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在生活的應用能力。
(五)生活化教學評價
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評價中,教師推行多元化、生活化的教學評價形式。道德與法治的教育指向是對學生思想價值理念和道德素養的培養,而不是單一的學科學習成績增長。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推行生活化的評價形式,引入對學生生活行為模式的考查評價,完成對學生客觀的指導評價。生活化評價,主要以學生的生活踐行為主,通過生活化的評價,促進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學生在學校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學習表現、學習能力等多個方面進行綜合考查,對每個學生建立學習檔案。以生活行為實踐為導向,對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正確良好的生活方式進行積極的鼓勵,通過鼓勵強化學生行為模式的養成。針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通過生活化的教學評價,引導學生進行內化自省,以及自我改正。在生活的多元評價中,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價值規范。
五、 結語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教學生活化的探究中,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認知特點,創新生活化教學設計。利用學生的差異性生活認知經驗,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學習能力。在生活化的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塑造良好的人生思想價值理念。
參考文獻:
[1]馬笑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提升學生核心素養措施[J].教育研究,2020,3(7).
[2]張惠君.生活德育 智慧成長: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的探索[J].小學教學參考,2020(15):2.
[3]韓英.新時期提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索[C]∥2020年教育信息化與教育技術創新學術論壇(西安會場)論文集(四),2020.
[4]周偉.淺談趣味性教學法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的有效策略[J].神州,2019(21):1.
作者簡介:
馬麗娟,甘肅省平涼市,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東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