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志遠
摘 要:教學標準鼓勵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應用,而分層教學作為素質教育過程中的教學方法之一,最能體現體育教學的總體目標,將不同的訓練科目分為不同的訓練層次。通過應用多種教學方法,結合我國學生的實踐,探索體育課堂有效教學的途徑和方法。通過體育課“分層”計劃近一年來的實踐工作,積極探索和研究了分層的方法,層次結構和層次評估。研究表明,分層模式有助于學生增強身體能力,積極促進學生的學習動機、課堂凝聚力,參與體育運動的態度,生活技能的轉變,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分層次教學;初中體育;應用研究
引言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推進,特別是教育質量的急劇提高,體育教學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其中學習和探索教學方法成為最緊迫的問題之一。在體育方面,班級里的學生由于主觀、客觀、先天、后天等因素,視個人、興趣、愛好而定,能力都各不相同。同時,傳統的教學方法只強調動作與規則的協調,忽略了學生差異的存在,沒有能力運用知識和經驗,從而影響學生的整體發展及其成效。學生身體素質、接納能力、運動技能差異較大,如果習慣使用傳統的組織教學方法,很難解決“吃不飽”和“吃不下”之間的矛盾。
一、“體育分層次教學”模式的理論及特征分析
1、各層次教學目標的確定
培訓目標是根據總體目標、階段目標和課次目標確定的,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標,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確定。實踐表明,第一層次達到100%,第二層次達到85%,第三層次到60%以上。課堂目標的確定,在內容方面,第一層次的學生要增加內容,第二層次的平均完成一個,第三層次的學生在任務中選擇一個去完成。在第一個層次上,必須對執行的數量、距離、時間和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在其他層次上,則必須適當減少困難。應該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主動性和積極的興趣,以及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加強他們的智力、身體和運動能力以及對技能的掌握程度[1]。
2、同步教學中滲透異步教學
克服傳統的課堂教學形式,即在集體教學中,將小組學習和個人學習結合在不同的課堂學習形式中,從而消除了學習要求統一與學生實際學習可能存在的差異之間的矛盾。為了使所有的學生從學生之間的實際差異出發,充分發展他們的個性,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個人知識基礎的差異、學生對教學內容的不同需求,應該確立層次教學目標,組織課程設置,營造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良好氛圍,這使學生可以選擇不同的學習層次,以滿足他們不同的要求和興趣。此外,考慮到學生的不同特點,每名學生都有平等的學習和發展機會,這能夠使他能夠走出困境,成為一名合格的學生。
3、初中階段體育課程現狀
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同,學習風格、學習策略、最終學習的效果也會不同,它將取決于學生自己的特點。因此,如何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取得更好的學習成績,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初中階段,學生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體育知識和技能的身體素質、愛好和感知能力有顯著差異。如果傳統的體育教學形式難以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那么在教學過程中就會出現兩極分化,而對于那些那些身體和智力都很弱的學生,會因為一時的落后而導致對運動的信心完全喪失,這與我們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并不相符。
二、“中學體育課分層次教學”模式的實施步驟
1、面向差異,分層施教
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實施分層教學是層次遞進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適應各級學生差異的教學活動,是在考慮學生差異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作為課堂上比較困難的實際工作的一部分,也為教師的創造性工作提供了機會。教師必須以全體學生為目標,定下基本目標,使他們能夠完成主要的教學任務[2]。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科創新精神,不是把教師的思維方式和鍛煉內容強加給學生,而是設計出有研究意義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思考和鍛煉,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找到運動規律,逐步引導深入學習運動技術和技能,并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實行考核,嚴格執行
由于層次結構在不同層次上差異顯著,相同的標準和內容難以調動學生的動力,應該對評價內容和標準進行調整。內容上,高層次學生適當增加難度,低層次適當降低難度;此外,身體素質特殊的學生,可以適當地降低標準,例如提高班級成績、身體評估和考試成績評估。通過層層培訓,學生的身體素質明顯提高。經過認真研究比較實驗班和對照班學生運用體育知識、自我教育、自我調節、自我保護的能力,競賽的組織中可以發現,在實驗班中的學生超過了對照班的學生。實踐表明,體育課是分階段進行的,有利于獲得和提高體育技術、技能,以及加強身體健康的發展,讓學生轉入主動學習,充分體現了知識型教學的原則,基本解決了“吃不下”的矛盾[3]。
3、針對差異,分層練習
在體育運動中,學生的學習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層次訓練中,分層演練的作用不容小覷。如何讓各級學生真正從實踐中受益,取得“規模化學習”的進步是符合不同層次教學要求的必要條件,教師必須設計不同的教學形式。針對一系列不同的學習目標,也針對同一個學習目標來設計相同的內容,以及需要將多個不同類型的培訓替換為不同級別的培訓。上課前,教員要認真研究不同層次的情況,制定相應的針對性要求。對優等生,應制定復雜的目標,提高他們的技能,改善他們的身體狀況;對于中等學生,應制定和適當引導難以適應的學習目標;對于準備不足的學生,應制訂他們可以接受的學習目標。
結束語
總的來說,在學習階段要不斷開展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調節學生的心態,提高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的能力,使他們能夠繼有穩定的心理狀態和情緒。使學生能夠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能夠獨立解決學習任務,同時提高學生理解技能的策略、控制情緒變化和調節情緒變化的能力。教學層次作為素質教育過程中的教學模式之一,立足于體育教學的總體目標,將不同訓練科目按照相關標準區分為不同訓練層次,采用不同的訓練方法、考核標準,來設計相應層次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達到體育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賴小丹.分層走班教學模式在初中體育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廣州體育學院,2019(47).
[2]周首榮.呼和浩特市初三體育課分層教學對體育中考成績影響的實驗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8(18).
[3]許林普.分層教學法在體育院校籃球選修課中的實驗研究[D].廣州體育學院,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