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雯婧 黃白飛 辛俊亮 彭麗婧 付惠玲
摘要:本文對在“新工科”背景下,建立有效可靠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推動課程思政建設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基于“課程思政”特點的教學評價原則,將整體性評價與具體教學要素相結合,探討了以教學評價基于專業學習以及若干針對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本身的評價策略,為相關課程的課程思政評價提供借鑒。
關鍵詞:新工科 課程思政 教學評價
引言
教育部于2020年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簡稱《綱要》)[ 1 ]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并指出各類課程應以隱性的教育方式與思政課的顯性教育方式同向同行,將育人和育才相統一,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以推動課程思政的規范化教學、激發課程思政的內生性改革,提升課程思政教學質量與成效為目標,建立有效可靠的教學評價體系是保障落實立德樹人任務的必經之路,課程思政評價體系應從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出發,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 2 ]。
與專業課程教學的評價類似,課程思政評價同樣包括控制教學質量、評估教學成效、監督教學過程、推動教學改革等功能[ 3 ]。基于此功能定位,本文緊密結合“新工科”注重培養工科學生設計思維、工程思維、批判性思維和數字化思維的要求,確定理工科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 體系。
一、“新工科”背景下“課程思政”的教學特點及評價原則
一套成功的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體系應當符合相關課程的教學特點。《綱要》及“新工科”建設都倡導“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教學理念,要求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主要關注對象[ 4 ]。“新工科”提出了針對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對工科類學生應掌握的能力、應具備的道德素養及對應的教學組織形式均提出了新要求。從“課程思政”的角度出發,要求在承擔專業教育的同時,鼓勵學生發掘和探索不同領域的多維度思考,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意識,注重思想道德修養和文化熏陶,國家安全意識和認知能力的提升。《綱要》中特別指出面向理工專業課程體系的思政建設,要充分考慮到理工科專業的特點,確定可執行的教學效果,包括科學的思維方法訓練,科學精神和工程倫理教育,鼓勵學生勇于探索、積極創新,培養大國工匠精神和大國擔當意識,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家國情 懷等。
綜上所述,本文認為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行課程思政,其評價體系的設計和操作應包括以下幾條基本原則:
1.靈活巧妙
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重在對學生的品格塑造,[ 5 ]其教學方法應不拘形式,基于不同教師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拓展,結合其自身的教學風格,將多種形態融合于專業課程的教學中,才能呈現出“潤物無聲”的自然教學成效。因此,對于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應當不拘一格,鼓勵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避免機械而生硬的對教學內容和形式加以限定。
2.倡導綜合
基于“新工科”鼓勵探索多學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課程思政需要教師自身提高綜合素養和人文素養,通過跨專業的知識點融合,積極有效的教學方式,多樣的教學環節,在促進學生的知識遷移的同時進行思政元素滲透,實現課程思政的隱性、立體和多樣。教學過程不應單調刻板或范式化,應倡導教師多采用跨學科綜合的教學案例,以符合學生學習規律的教學方法,在教學環節中融入課程思政內容。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應著重考查課程思政教學內容的隱性化與教學策略的綜合性。
3.情感共鳴
課程思政教學在于強調對學生的品格塑造,而不在于對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點的灌輸。所以,課程思政應該觸動學生的內在情感,引發思想共鳴。在對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時,應以學生的感悟質量和程度作為評價的重要指標,分析思政元素通過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能否達到入腦入心的教學成果。
4.注重務實
“隱性教育”是課程思政的一大特點,所以存在難以用客觀知識進行考核的特點。評價其成效性可以從立德樹人的目的性達成情況進行評價。學生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對專業的認可度,思想品格的轉變,都會通過其對待學習、專業以及相關事件的態度來體現。可以分析學生對本專業的學習投入情況,對未來成功的期待情況和對周圍環境的關注情況,來判斷思政教學融入課堂教學建設的真實水平并分析其取得相應成效。課程思政教學評價時,需要著重考查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的適應程度,對本門課程的學習態度,對本專業的認可度和對當前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度。學生對專業的興趣,對教師的認可,對國家社會的關注和認同,都體現了課程思政符合專業教學特點的務實 特性。
二、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標準
“新工科”培養計劃要求理工科學生的教育應該更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和未來。在課程設計時圍繞工工交叉、工文滲透的要求,引入更多人文、歷史領域的資料,通過豐富資源的呈現,幫助學生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在本行業的認知上不斷提升。在學生的持續評價方面,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從單學期評價轉變為跟蹤式評價,評估分析大學生大學階段的長遠發展和遷移能力,以保證教學效果的可持續發展。
規范的要素評價包括教學主體:教師和學生。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可以從認知和情感的維度,分析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6 ]。雖然在內容和形式上,課程思政教學與專業課程教學存在著較大差異,但是在教學要素方面和專業課程的教學要素保持著一致性。從教學評價方面出發具體體現在:
1.教學目標明確
在課前備課時,教師根據本專業教學內容,確定本次課程思政的總體課程目標,再對目標進行拆解細分,融入到具體的專業知識點。使得課程思政的元素,通過思考設計,能夠對總體課程目標得以實現。
2.教學內容合理
教師在安排每一節課時,首先應慎重考慮思政內容在本次課中所占的比例,以不影響專業內容的教學質量為首要標準。以具體的專業知識點為主線,關聯思政元素和教學案例,并以教案的形式明確列出。因為“新工科”跨專業融合的理念,對于涉及到本專業外的內容,需要認真理解整合,同時結合哲學、教育等專業文獻對照閱讀,確保講解的思想教育內容準確,清晰。
3.教學方法靈活
根據不同的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的特點,明確思想政治元素在教學過程中的具體展現形式,鼓勵方法多樣,巧妙靈活。教學方法注重實效,保證專業教學的基礎上,讓思政元素充分展現,實現對學生思想的培養。
4.教學情境真切
理工科的課程教學環境較為多樣,教師、實驗室、車間等都可以作為教學場所。教師教學需要預判教學環境對專業教學和課程思政教學的影響。根據客觀環境,營造有利于思政教學的真切情境和氛圍,使思政教育真實感人。
5.教學考核多維
單一的知識性思政內容的考試課是無法體現課程思政的有效性的,教學考核應當與“新工科”的目標要求匹配,以“隱性考核”的形式深入全過程、各環節。
三、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策略
《綱要》提出專業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根據課程的不同特點、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出發,對課程內容進行梳理,將思政元素,有機融入課程教學,達到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由于課程思政的“隱性”特點,課程評價不適用于知識性測試,需要建立與傳統教學評價相異的教學評價策略。在評價課程思政教學環節,以兼顧專業學習的成效和課程思政的特點兩個基本點出發,建立有針對性的課程評價 體系。
1.課程思政教學評價需要基于專業學習
課程思政是立足于專業教學,特別是《綱要》提出的工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大國工匠精神,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所以,課程思政的效果應該有利于學生對專業的熱情,對國家對職業有責任感。因此,在評價課程思政教學時,應定位于專業學習的成效,考試內容應強調知識的應用,而不是機械記憶。通過檢驗學生對結構不良問題的解決能力,分析專業知識技能的發揮效果,判斷課程思政對學生專業學習成效上的促進作用。同時需要確保課程思政不干擾專業教學,是課程思政精神的基本底線。
2.課程教學評價基于課程思政特點
根據《綱要》對理學、工學類專業課程的要求,理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與“新工科”建立教育新理念中“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意識”,優化人才培養的要求相一致,根據針課程思政教學本身的評價策略,可以單獨或者綜合運用多種評價方法。
(1)教學內容全覆蓋的評價體系
教學要素全覆蓋:擬定包括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情境以及教學考核的全方位定性或可量化的評價標準。教學過程全覆蓋:建立教學大綱、教案檢查、隨堂聽課、分析教學反饋的全過程課程思政評價體系。
(2)以專業內容相融合的思政評價
課程思政是與專業課程相融合的隱性教學,其評價可通過專業課程的過程性評價進行隱性考核,通過課后作業、小組討論、課堂匯報中體現。也可通過在期中、期末的結果性考核中,設計融合專業和思政的考題,以此分析課堂思政教學的有效性。以“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課程考試為例,設計分析評價類考題如:“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開市,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的關鍵一步,為什么我國要堅定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一考點可以考查學生利用低碳和節能減排的專業知識深入分析國家政策,同時考查學生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解。分析學生回答該考題的思考角度和辨析方式,有利于教師獲得課程思政元素對學生多維度理解和掌握專業知識的情況,使得教學評價更加真實、客觀。
(3)主觀描述性課程思政評價
理工科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由于學生之間具有個體差異性,表現在認知水平、思維覺悟以及性格習慣等方面,主觀的描述性評價可以收集學生對本課程思政教學效果的反饋。這個過程需要收集一定數量的樣本,避免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對課程思政評價造成偏差。教學團隊內部或者教學管理部門可以通過信息化平臺收集學生評教記錄,分析學生通過本課程教學對他們見識拓展、專業認知帶來的個人感悟,將高頻詞匯與教師事先設定的課程思政教學目標進行對照,以此反映課程思政效果。
(4)問卷調查評價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在教學評價方式中,問卷調查是常用的方式,但是基于課程思政的“隱性”特征,問卷調查往往是作為補充手段進行教學評價。教學團隊或者教學管理部門在設計問卷時,需要符合本課程的特點,調查學生對課程思政內容的接受和認可程度,并以匿名的形式,進行分析。
《綱要》提出“人才培養效果是課程思政建設評價的首要標準。”要求我們在建立建設考核課程思政成效的評價體系時要做到多維度,并健全監督檢查機制,同時要求我們深化落實在各類考核評估評價工作和教育教學改革中。課程思政教學評價可根據不同學校,學生生源的具體情況,結合教師的個人風格,呈現出豐富的操作形式和策略。根據課程思政教學評價的基本原則,“研究制定科學多元的課程思政評價標準”。把符合教學規律的評價策略,應用到實際課程思政評價中,才能有效保障課程思政的教學質量,推動課程思政的有效開展。
(本文系湖南省省級線下一流本科課程(湘教通[2020]322號)、湖南省學位與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19JGYB289)
(責任編輯:姜秀靚)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教高[2020]3號)[R]
[2]曹柳星,賀曦鳴,竇吉芳.“新工科”視角下的“課程思政”實踐——面向理工科專業本科生的主題式通識寫作課設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24-30
[3]杜震宇,張美玲,喬芳.理工科課程思政的教學評價原則、標準與操作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0(7):70-74
[4]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工程院.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公報,2018(10):13-15
[5]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43-46
[6]陳碧欽,羅鋒.思想政治理論課貼近專業學習實際問題探究[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