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宏
摘要:民間美術所蘊含的造型原理、審美意趣以及視覺張力,為繪畫藝術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剪紙作為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繪畫的作用不言而喻,尤其對“舶來品”油畫藝術的中國化轉型起著較為關鍵的作用。本文圍繞我國油畫創作中的剪紙造型元素展開論述,分析油畫創作中剪紙造型的運用及其理念。
關鍵詞:剪紙;油畫;造型;民間美術
一、剪紙的造型和寓意
中國剪紙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兩漢時期,至南北朝成熟,清朝中期之后由于世俗生活的豐富,應用價值不斷凸顯,逐漸發展為一項較普遍的美術活動,綿延至今。傳統剪紙多在鄉間傳播,工具以剪刀為主,兼有鏤刻、撕切等手法。出自農家婦女之手的剪紙渾樸天然,手法細膩,主題鮮明。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民間美術掀起的熱潮,剪紙開始進入城市。基于市民情趣、文藝喜好和生活裝飾的需要,批量化機器刻制成為主流,風格轉向精巧細膩,剪紙藝人也就不再限定于婦女群體。然而,隨著時代變遷,生活方式和審美發生變化,傳統民間藝術漸漸不能適應新的需求,現代新型剪紙藝術應運而生,與油畫創作產生了視覺形式的碰撞與共鳴。
剪紙是具有獨特風格的民間藝術,以手工刻制而成,再點染以明快鮮麗的色彩,勞動人民把它作為年節的裝飾。傳統窗花所表現的內容,主要有戲劇人物、花卉、奇珍異獸以及一些美好事物的諧音文字,充溢著快樂、健康和熱愛生活的情感,也激發著其他美術家的創作靈感。剪紙藝術的作者大多是不知名的農村婦女,繪畫、雕刻、染色均親自操作,農耕之余,節慶時令,她們通過勤勞靈巧的雙手,將廣大人民群眾最真實、最質樸、最單純的情感以及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表現在手工作品上。因此,剪紙能反映藝術與勞動人民密不可分的聯系,也因此有著永不衰竭的生命力。在漫長的時間沉淀后,無數不知名作者創作出大量優秀的剪紙作品,新的造型樣式和審美趣味為繪畫藝術創作提供了借鑒。
傳統民間審美意識與時代背景、文化觀念有脫不開的聯系,三者互相滲透,呈現對“真善美”的渴望。“善”有吉祥如意、幸福美滿的寓意,并承載著社會價值觀。在儒家思想里,“善”是萬物起源,“美”與“善”的高度統一映襯出傳統文化的生命觀和價值觀。中國剪紙高度遵守儒家思想的理念和準則,重視人倫和社會教化,這種審美內涵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對道德的重視。在剪紙題材的選擇上,剪紙作品多寄托作者的美好愿望,共同構筑民間吉祥文化的底色。這些寓意、象征、符號的表現手法形成中國民間藝術的造型語言和視覺特征。簡而言之,剪紙是一種精神寄托,是勞動人民表達感情的產物,其精神主旨同其他繪畫門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同油畫藝術創新和融入中國精神的趨勢相吻合。
二、剪紙語言與油畫造型的關系
傳統民間剪紙的造型語言具有裝飾性、空間感、疊加式等特征,這些手法同古典主義油畫有著本質的區別。但在西方印象主義風潮之后,西方油畫在向東方藝術、原始藝術的學習中逐漸與東方藝術形成共鳴,根植于勞動人民內心的精神世界,通過不同的藝術語言得以釋放,油畫創作開始借鑒原始藝術、民間造型元素,豐富自身的造型語言和表現手法,從而同新興的以攝影為代表的機器復制藝術拉開距離。此外,隨著油畫向日本、中國的傳播,古典油畫技法和造型理念不斷吸收新的養分,在適應中國藝術土壤和時代需求的過程中,借助平面裝飾手法的興起拉近了油畫與剪紙藝術的距離。
分析剪紙藝術的造型手法可以梳理其同油畫之間的關聯。傳統民間剪紙一般有五種造型手法:(1)夸張裝飾手法。我國民間剪紙具有簡單、開放和大膽的特點。民間剪紙在表現時也采用了夸張和裝飾的手法,通過打破時間和空間的約束,使不同季節、不同視覺特征的各種形象結合在一起,以獲得充滿童趣的作品。(2)多維空間形態。剪紙作品的創作者分解和重構作品的空間特征和藝術形態,在平面設計中體現立體感,他們通過對公用輪廓線的觀察,發現共同輪廓線分屬于彼此兩個不同的形象,在視覺上有時屬“彼”,有時屬“此”,打破西方繪畫的透視空間,通過點、線、面之間的切換,呈現復雜的空間關系,這種不固定的歸屬感使共用線在視覺上發生很大變化,從而呈現出平面基礎上的空間疊加關系和多維度形態。(3)適形構圖。剪紙的適形飽滿突出了完整、精致、統一的構圖,創作者巧用物象之間的形體結構關系,使形象在一定的形狀空間內隨著形體本身而改變。適形構圖非常注重畫面的完整性,并強調線條的流暢,充分體現飽滿的風格,從而形成了剪紙藝術獨特的形式美。剪紙藝人把對象塑造得飽滿、圓渾,使構圖更豐富,作品內容更完整,也恰好體現了中國傳統美學中所強調的主客體合一。(4)重復疊加。剪紙作品因其特性而格外注重對稱。創作者將紙張一次或多次折疊后裁剪、鏤刻,展開疊加后的紙張,最終得到連續的、重復的、具有對稱美的圖案,具有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的特征。這樣的技巧不僅簡化操作,也便于復制,提升了產出效率和審美趣味。(5)虛實結合。剪紙分為陰刻與陽刻,陰陽的造型組合有著“刻不落,剪不斷”的特性,創作者通常先做圖像的外輪廓,再精細雕刻內部,以藕斷絲連的正負關系形成具有敘事和裝飾雙重作用的作品,不經意的鏤空使剪紙平面形成特定的虛實關系,加強了觀者對空間和平面的感知。以庫淑蘭為代表的剪紙藝術家結合民間繪畫,通過色彩的植入豐富了剪紙的藝術語言,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可。
三、國內外油畫家對剪紙藝術造型的借鑒
借鑒傳統民間美術的中國油畫家代表當屬顧黎明,他的創作靈感來自我國的傳統民間藝術,在他的油畫作品中能看到民間剪紙和傳統木版年畫的影子。顧黎明將剪紙、油畫轉換成荒誕俏皮的形態,從社會生活中汲取傳統元素,熟練應用在作品中。在顏色選擇上,他摒棄了高對比度的顏色,轉而選擇對比度弱的灰色調,在色彩邏輯上保持高度統一,增強了畫面的厚重感。灰色調的剪紙藝術,其靈感來源于對線條的特殊處理和強調。畫家采用木炭條勾勒線條,在色彩的覆蓋下若隱若現,使人從中感知藝術的空靈。傳統年畫制作過程中的鏤板、錯版、套色啟發了藝術家,圖形和色彩分離的錯覺,在有序與無序、控制與失控、寫實與寫意之間給觀者帶來一種似是而非的感觸。另外,畫家費正的油畫作品《元宵夜》《包餃子》等,也充分利用了剪紙藝術的特點,將人物的塑造與剪紙藝術相結合;呂勝中、段正渠、郭慶豐等油畫家吸納了剪紙藝術元素,形成了特定的創作風格。

勞動者強烈的自我意識,形成了重主觀意念的藝術風格,剪紙藝術中生動活潑的形象給人以天真淳樸的感受。西方油畫家畢加索就善于運用簡單的物體組合在平面化的空間形成多維的裝飾感,其版畫作品《格爾尼卡》便充分體現出這一風格。畢加索運用立體分割的方法,揭露納粹政權對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無辜平民的轟炸暴行,以作品控訴戰爭帶給人類的深重災難,反映人們對和平的渴求。畢加索以半寫實、立體式、寓意化及象征性的形象,刻畫法西斯暴行的復雜場面。畫面所呈現的幾何人物采用線條和塊面的組合,類似剪紙藝術的虛實結合、適形構圖等形式語言。
畢加索的繪畫與中國剪紙的異曲同工之妙還體現在其代表作《亞威農少女》中,這幅畫徹底否定了自文藝復興以來寫實為主的傳統繪畫。畢加索拋棄了寫生,將人體以各種幾何化平面進行組合。同時,他摒棄了空間透視中近大遠小的觀念,將立體轉化為平面。這幅作品既有塞尚的影子,又反映了非洲雕塑及東方藝術對畫家的影響。可以說,《亞威農少女》是世界藝術史上跨文化現象的典型案例。
與畢加索的象征性手法相呼應,民間剪紙則是通過特定形象及其形象間的組合反映深刻的內涵,如剪紙藝術中頗為常見的魚、蓮、胖小孩等形象以及魚戲蓮、魚穿蓮、蓮生子內容組合。民間剪紙藝術家對事物不同角度的認識和思維方法確立了“以形寫神”“以神化形”的基本特征。其外部形象已不再是模仿參照物,而是作者聯想的實體化,為油畫等姊妹藝術提供靈感和養分。
四、油畫創作對剪紙藝術的借鑒
剪紙藝術多用于室內裝飾,表現上較夸張,既有內容簡單且粗獷,又有線條清晰、輪廓優美、主題歡快等優點。中國油畫中有裝飾元素的創作往往側重于表達主觀感受,注重在現實基礎上融入夸張、幻想、虛構的元素。同時,大量以傳統剪紙為元素的裝飾紋樣如鋸齒紋、月牙紋、水滴紋、柳葉紋、云紋、波浪紋、太陽紋、三角紋等被運用于風景寫生。在油畫靜物作品中,利用剪紙的方法將物象簡化,并將其特點放大,點、線、面的關系組合逐漸從具象轉換為抽象,令靜物作品更具裝飾美感,消解了古典主義油畫的沉重感和嚴肅性。

中國剪紙憑借其獨有的風格和豐富的內涵,與傳統藝術、舶來藝術和現代設計均能產生形式語言的重疊。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藝術家通過對剪紙元素的借鑒進行藝術創作,讓中國傳統剪紙藝術站上國際舞臺,也讓世界看到中國民間藝術的價值。未來,在復興傳統文化、振興傳統工藝、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指導下,油畫家們將在創作中大力發揚剪紙藝術,在西方油畫中融入中國文化,助力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文為群.庫淑蘭:剪花娘子傳奇[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
[2]李超.中國現代油畫史[M].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3]呂勝中.中國民間剪紙(上)[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4]呂勝中.造型原本·看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5]鄒躍進.新中國美術史1949—2000[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
[6]顏新元.中國當代“新民間”藝術[M].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