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超
摘要:許多城市過度追求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使得遺產在保護方面存在靜態化、功能單一、脫離社區、缺少宣傳等諸多問題,造成工業遺產沒有體現出工人階級的文化精神。即使在北京也存在相關現象,因此文章將試圖建立一套解決方式。讓群眾借助“工業文化遺產”這種文化空間,在情感上,實現對“工人階級精神”的理解、認同并自發宣傳,即“理解——認同——傳播”的過程。這將利于進一步發揮工業遺產的歷史、社會與教育價值,利于工人階級文化精神的繼承與傳播。
關鍵詞:工業遺產;工人精神;傳承
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工人階級所具有的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等工人階級精神氣質對于國家進步、民族振興仍具有重要作用與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關于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重要論述》中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鞏固工人階級的領導階級地位,充分發揮工人階級的主力軍作用;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是引領教育廣大職工的重要抓手。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民族的振興,不僅要靠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創造,更要靠先進的思想和崇高的精神引領”。而工人階級優秀精神品質的繼承與發揚離不開工業文化遺產與遺跡(以下簡稱為“工業遺產”),作為工人階級精神的重要載體,它反映出社會主義的勞動精神與勞動倫理,具有強大的教育作用。
目前而言,由于許多城市過度追求工業遺產的經濟價值,使得遺產在保護方面存在靜態化、功能單一、脫離社區、缺少宣傳等諸多問題,造成工業遺產沒有體現出工人階級的文化精神。即使在北京也存在相關現象,因此文章將試圖建立一套解決方式。讓群眾借助“工業文化遺產”這種文化空間,在情感上,實現對“工人階級精神”的理解、認同并自發宣傳,即“理解——認同——傳播”的過程。這將利于進一步發揮工業遺產的歷史、社會與教育價值,利于工人階級文化精神的繼承與傳播。
一、建立多元融合的立體化文化空間
目前,對于工業遺產主要依靠工業景觀、公園或博物館的形式進行保護,造成工業遺產呈現割裂化、商品化、靜態化的特點。但從工業遺產保護的角度而言,工業遺產作為一種文化空間除了物質性和精神性的有機融合外,還應具備文化的延續性、空間的完整性以及融于生活社區等特點,這就需要對工業遺產的相關要素進行相應的整合。
第一,文脈融合。任何一種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都要遵循城市文化發展規律,盡量保持城市文化肌理的完整。以北京為例,“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五年計劃”留存下大量工業遺產與工業遺跡,它們作為城市物質文化的組成部分,承載了那個時代“工人階級”的優秀精神氣質,既服務集體、無私奉獻、艱苦創業、愛黨愛國等。因此,北京在遺產保護過程中,既要注重傳統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又應加強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力度,把傳統文化遺產與工業遺產協同起來進行保護,做到主次結合,把工業遺產嵌入到整個城市文脈中,讓文化的延續呈現歷史性與連續性。第二,空間融合。由于城市的發展,城市街區的改造。致使大多數城市工業遺產呈現出點狀分布特征。工業遺產在周遭建筑群中成為了一種割裂的存在,很容易成為街區中的“狗皮膏藥”。以北京工業遺產為例,北京的工業遺產多是19世紀末以后的建筑物,在空間分布上,建國前的多集中于中心城區,建國后的多分布在四環到五環之間,并且多數工業遺產都是以孤立的建筑而存在。這樣的點狀分布狀態造成在保護改造過程中,一方面,很容易破壞它文化空間的完整;另一方面,造成它與周遭建筑群的突兀。這就需要在保護與改造過程中,遵循整體性“布局”,結合所在社區的街區文化樣貌,進行系統地、層次性地綜合保護與改造。通過區域性的整體保護使它與周遭建筑物做到有機融合,避免人們割裂性的看待工業遺產,從而忽略掉它的歷史情境。第三,功能融合。工業遺產除了發揮經濟、休閑娛樂、紀念等功能外,更要發揮出教育功能。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導下,工業遺產必須堅持創新、開放、共享等理念。工業文化遺產要向街區開放、向學校開放,把它們打造成街道內的教育基地、文化基地。把工業景觀、紀念館轉變為街道內的教育空間,讓這些遺產得以在社區層面被激活。另一方面,要讓街道居民、學生在遺產的文化空間下受到熏陶,認識共和國的發展歷史,了解優秀的工人階級精神。讓他們的愛國主義與集體主義精神得到培養。簡而言之,通過物理空間上的融合、文脈上的融合以及功能上的融合,建立起多元融合下的立體文化空間,利用這種重構的文化空間提升人們對“工人階級精神”的理解。
二、深度展現工業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核
精神文化可稱為意識形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事件和意識活動中長期形成的價值觀、思維方式、道德情感和行為模式,它是文化的內核。對于國內大多數城市,工業遺產的保存保護是一種靜態式的,點狀式的。相關部門在保護過程中,存在重物輕人的問題,往往忽視掉工業遺產的文化場所精神,對其內在的精神文化的價值挖掘與轉換存在稍許不足。以北京首鋼工業遺址為例,首鋼精神承載了敢闖、敢堅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擔當,敢創新,敢為天下的精神氣質,但隨著首鋼工廠遷出北京后,老工業區轉換成了首鋼工業遺址公園,新的工業遺址在轉化為公園后,失去了那種具有意識形態化的集體主義意識符號,更失去集體文化精神。對90名首鋼工人群體的調研發現,受訪者中的百分之八十都對原來的廠區有強烈的留戀,主要原因是原來廠區有著許多集體化的象征符號,而這些符號見證了工人們的情感歷史與集體文化[3](戴俊騁,那鯤鵬,2020)。這足以說明,工業遺產不僅僅是一種景觀建筑,更暗含著一種精神內核。
第一,因此,在工業文化遺產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中,必須挖掘工業遺產的本質,深度展現出工業遺產的精神內核。這就需要,第一,把工業遺產放到黨的發展史中進行考察。我黨歷經“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在國家救亡圖存中浴血奮戰,“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徹底廢除了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國家在黨帶領下,從一窮二白農業社會邁進了社會主義工業社會;實現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狀態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因此在工業遺產場所內,需要以影音記錄的方式把“此時此地”與“彼時此地”聯系在一起,讓我們用眼睛和聲音來了解歷史的過往,而不是單純的看照片、看建筑、看器物的被動接受,通過影音形式增強人們對那段歷史的認知,當城市人們缺少對這種影音的反復刺激的話,將讓人們減少對遺產的懷念。第二,把不忘“為人民服務”的初心作為情感體驗。總書記的重要講話,著重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但初心意得,始終難守。因此:“中國共產黨始終帶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憩相關,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戴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這讓我意識到作為一名黨員的職責與使命,那就是堅決維護好人民的利益,站在人民的立場上想問題,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處理問題,站在人民立場上去說話辦事,并應該通過工作和生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第三,增加紅色觀念的踐行。紅色基因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而這種觀念需要群眾和黨員在接受紅色教育,在不斷的學習教育中,加深對紅色基因的精神內涵的理解認識,并在實際工作中踐行紅色精神。在思想上,要為人民利益堅持真理;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在實際的工作和生活上,要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真正讓人民來判斷我們的工作。這樣才能增強紅色基因本質的認識和感悟,才會升華自己理想信念,通過實際行動實踐自己理想信念,只有把思想與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紅色基因的傳承。因此在,實踐踐行中,任何工業文化遺產,都應該鑲嵌著一段讓人無法忘卻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則折射著“工人階級”的優秀品質,只有身處那段情景之中才會更容易觸發群眾情感,感同深受。因此,在有條件的單位,在對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中,除了借助影音方式增強它的文化精神表達外,還應圍繞歷史事件編排情景劇,在人們對它與的情景體驗中,完成對工業文化遺產的情感升華,增加對“工人階級精神”的情感認同。
三、打造全面靈活的日常化傳播手段
無論什么信仰或傳統行為一旦被拋棄掉或者長期處在遺忘的狀態下,它就有可能完全消失或接近于消亡。因此,對于工業文化遺產遺存得到宣傳,就必須把它們融入到生活之中。第一,回歸社區。以北京濱惠南三街社區為例,對于很多基層社區的居民來說,并不是不想了解那段歷史文化,而僅僅是因為他們沒有獲取信息的路徑和渠道。那么對于相關部門而言,一方面要為社區群眾建立信息獲取渠道。通過提供社區信息渠道,讓群眾有機會了解該地區的工業遺產與相關歷史知識。另一方面,鼓勵社區群眾宣傳。民眾參與是遺產保護的關鍵。因此在工業遺產的宣傳上,應以街道為單位,鼓勵街道民眾積極參與宣傳,并物質獎勵與精神鼓勵的方式,為民眾提供宣傳支持,讓群眾有意愿、有行動。第二,增加現代化宣傳方式。相關部門應該打造工業遺產的現代化傳播方式,讓群眾可以方便、簡潔、快速的參觀工業遺產。在這方面可以借鑒私營企業部門的相關經驗,通過建立相關的網絡平臺,利用VR模式,以立體化的方式,讓群眾在家中便可以把整個工業文化遺產呈現出來。除此之外,可以利用社群傳播模式,以業內的專業工作者為引領,建立溝通群,通過圍繞“工業文化遺產”舉辦高質量的線上、線下活動,來開闊知識,豐富文化生活,進而建立口碑。讓民眾從被動宣傳做到主動宣傳,實現群體傳播。總之,建立多元融合的立體化文化空間、挖掘深度展現工業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核、打造全面靈活的日常化傳播手段,除了為了更好地保護工業遺產外,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群眾真正做到對優秀“工人階級文化”的認同,并能主動傳播這種精神。在新時代下,做到工業文化遺產與首都文化精神相承、文化脈絡相接、文化空間相符。在“第二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中,讓工人階級的優秀文化精神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山,文化空間治理:作為文化政治的行動策略,學習與實踐,2014年第12期.
[2]王志弘等.文化治理與空間政治[M].臺北: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1.
[3]戴俊騁,那鯤鵬,老工業區更新對工人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影響研究——以北京首鋼為例,城市發展研究,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