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禮英
摘要: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核心能力。當前文言文教學仍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文言文閱讀教學改革仍在艱難中前行。本文旨在承載著傳統文化的文言文教學中,基于落實貫徹立德樹人的核心素養培養,從課前、課中、課后三方面開展一系列激發學生閱讀文言興趣的方法和策略,著重闡述“文”和“言”關系的把控,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美讀品鑒等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讓學生從傳統文化中受到熏陶,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關鍵詞:文言教學;人文素養;興趣
流傳千百年的古文,時至今日,仍被選作高中教材,供師生學習,其文學意義、文化價值、歷史意義甚至哲學意義都相當重大,其語言運用、思維結構、美學價值以及文化傳承對當代中學生都有重要的學習借鑒價值。現行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兼顧文體和人文內涵,并附有單元知識和課后訓練,其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語言、思維、審美和文化等方面的語文核心素養。就高一目前的現狀而言,大部分的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對文言文感到厭倦,這種教與學就成為一種被動局面,因而,要想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就得改變教學模式。文言教學何需懼,興趣激發是關鍵。
一、課前準備
無論是現代文教學,還是文言文教學,課前教師和學生的充分準備十分重要。教師課前應該認真鉆研教材,從文本的字詞到內容的挖掘,都應該深入探究;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學習氛圍,制作課件,搜集材料等;學生的準備要求學生能初步會讀,結合書下注釋初步了解課文,也可讓學生搜集作者及與課文相關的歷史背景資料,提高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訓練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學生通過課前準備,培養學生能夠憑借自己動手查找資料、工具書的能力,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也達到了《語文課程標準》中對學生文言文學習“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的要求。
二、在教學過程中
(一)美讀
葉圣陶先生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盡情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的心靈相通了。美讀可以把教材無聲的文字變為有聲的語言,把文中靜止的感情變為真情實感,既能了解作者說些什么,又能把課文中的人物、情景展現出來,躍出紙面,把自己帶進課文的情景中去,毫無障礙地接受課文內容的感染熏陶,因此,美讀是感知教材的主要形式,是獲得課文內容的主要途徑。是激發興趣的必然途徑。因此,對于文言文,我們要熟讀,美讀,讀著讀著,沿波尋源,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進理解。這其中,教師的范讀尤為重要,是師生交流的一個重要途徑。而教師在范讀之前,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把握課文的情感,讀的過程中要感情充沛,以聲傳情,喚起學生的情感認同或情感體驗。從根本上來講,美讀的過程和目的就是創造虛擬的、具體的語言環境來實現與文本對話的過程。
(二)“言”
在“文言”教學中,字、詞、句的掌握是根本,只有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學生才能全面地理解作品的含義,但如果是一味的串講,學生會覺得非常地枯燥乏味。在學法上,我“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三)“文”
文言文中“文”的教學就是對文章語言的賞析,也就是要讓學生了解古代漢語獨有的語言魅力。當然,如果一味地著重“言”,課堂就枯燥,單調乏味,因而我覺得應采用“言與文,與史結合”的方式,在授課過程中引入一些相關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例如在《荊軻刺秦王》一文中:引入故事發生的背景,荊軻的簡介以及樊於期、高漸離的簡介,對比“曹操刺董卓”的相關情節,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其中。
(四)“人物形象”
以人物形象分析帶動文言學習,是閱讀這類文章的一個有效路徑。例如:《勸學》中荀子指出了三種人:一般人、君子、圣人。而就節選文章而言,我們亦能看出,一般人能通過善借外物,改變提高自己,進而達到君子的要求。同時通過“博學參省”使自己“知明無過”,最終“神明自得”,達到理想的圣人境界。
通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通過詳細分析三個非比喻句,探討荀子《勸學》中所涉及的三種人,則是更深層次的思維發展和提升。同時,通過“君子之言”,引導學生理解“吾日三省吾身”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會積累、堅持、專注,自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從一般人做起,追求君子之風,立志成為圣人,則是語文核心素養所追求的終極目標,也是學生學習先賢品質興趣的源泉。
我們的文言學習還有很大的研讀空間,我們務必要充分地占有材料,高瞻才能遠矚。唯有這樣,人物形象分析才可能新意迭出。同時對文言中人物形象的多面分析,既可以讓學生深入理解這個人物形象,又可以讓學生在寫作時有材可寫,一舉兩得,學生自然也就有了學習的樂趣。
三、課后歸納整理
讓學生整理歸納,復習記誦課本的知識點,運用所學的知識多閱讀課外文言文,先選擇簡易的文章,再由簡入深,在這個過程中,不明白的地方就鼓勵學生多查工具書,讓其主動參與學習,發現文言的魅力。“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所以,對于文言文的教學來說,對于文言文的教學現狀來說,我仍覺任重而道遠,“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文言文教學應改變以往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教學形式應該有所創新,多給予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不僅讓學生將重點的基礎知識掌握牢固,還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總結文言文學習的規律,例如文言文中文言實詞、虛詞的總結、通假字的總結以及特殊句式的辨別,多傳授給學生一些規律性的東西,不能只一味地讓學生背詞語解釋、句子翻譯和文章中心思想。“授人以漁”,我們教師應該把捕漁的具體方法告訴學生,這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閱讀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激發出他們的興趣,從傳統文言中吸取育人的養分。
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出,符合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是對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進一步完善和提煉,將更有利于語文學科教學,有利于培養具有核心素養的人。文言文代表了中華五千年的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民族傳承的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習文言文傳承中國民族的文化,同時也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文言文和人文素養之間存在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在很多的文言文中有對人文素養內容的體現。當然,在落實基于語文核心素養下的文言文教學,仍需“更多的依靠學生自身在讀寫實踐中的摸索、積累和體悟,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自我發展、自我超越和自我升華的過程。”結合實際文言文教學,進一步積極探索,在實踐中不斷總結完善,從語文核心素養中尋找教育的智慧和靈感,創新教育思想和實踐,為語文教育注入更大的活力,幫助學生對文言的理解,才會激發他們的興趣,才能進入文學作品所描繪的審美空間,從而消除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厭倦心理,達到樂學文言文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姜俞紅.貫徹核心素養,激活語文課堂[J].作文成功之路(中旬),2018,(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