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祖珍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的教學理念也在不斷嬗變,即由以往教與學、學與評、評與教的不一致開始向教學評的一致性過渡。課后作業是教師獲得學生對當堂課程學習效果掌握情況的主要方式,也是衡量教師教學能力高低的重要途徑,更是教師調整教學方式的重要依據。本文以“教——學——評”一致性的教育理念,集中探討了小學語文的課后作業設計。
【關鍵詞】“教——學——評”;小學語文;課后作業;設計策略
引言:作為有效教學方法的重要理念,“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對教學環節三要素之間的理想化關系進行了概括,即所學即所教、所教即所評、所學即所評,這種教學理念對于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和學生個體潛能的激發與釋放具有前瞻性的戰略意義。與此同時,這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也建立起了教、學、評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即前三者要圍繞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有效性展開。
縱觀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現狀,始終存在著課后作業內容過于簡單、形式過于單一,缺乏作業批改和講解,沿用以往的教學參考書、練習題等現象,小學生對這種情況習以為常后,也會不重視課后作業的完成質量,整體上來講,對于實現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百害而無一利。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在設計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過程中,積極融入“教——學——評”一致性理念十分必要。
一、豐富作業內容,突出生活性
杜威認為“教育即生活”,只有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的教育才能充分發揮立德育人的現實價值。因此,從作業內容的角度來講,教師要正確認識到以往機械化的抄寫作業所導致的學生思想和能力培養方面的僵化,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教育所培養的人才不僅僅是要能夠“應付”應試教育,更要能應對生活。因此,要設計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作業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生活來進行語文知識的探究和實踐。比如部編版小學五年級下冊《豐碑》的課后作業設計,可以讓學生在了解軍需處長被嚴寒凍死的感人事跡的基礎之上,觀看《感動中國》系列節目,讓學生選取其中一名人物的先進事跡進行觀后感寫作,從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意識。
二、創新作業模式,突出針對性
因材施教是現代教育中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教學方式,它強調對學生心理特點、學習能力等個體差異的尊重,旨在通過采取針對性較強的分層教學模式使優等生得到全面發展,使中等生和差等生建立起對學習的濃厚興趣。就實踐的層面來講,分層教學的模式只在教學過程中有所體現,但真正意義上的分層教學應該涵蓋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階段。具體到課后作業設計方面,針對性、創新性的作業模式應當對現階段統一化的課后作業內容和形式進行變革,從作業量、作業難度和作業的自主選擇三個維度有所區分。
首先,從作業量的角度,對于優等生可以減少書面作業,以其他興趣愛好的發展作為代替,充分尊重其自由發展的空間;其他學生可通過較多的作業練習鞏固基礎知識,養成良好習慣;
其次,從作業難度的角度,要設置簡單、困難等不同梯度的作業內容,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進行自主選擇,這樣一來,就可以讓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都能得到課后鞏固,相對于同一難度的作業所導致的“難的太難、簡單的過于簡單”的現象,優等生實現了求知欲望的滿足,其他學生也得到了應有的尊重。
三、完善作業形式,突出多樣化
以往的小學語文課后作業呈現形式往往是機械化、反復化的抄寫臨摹、背誦記憶,形式上過于枯燥乏味,而小學生普遍體現出注意力不集中、耐心不足等心理特征,所以這種形式的課后作業往往會讓小學生產生厭煩感,不僅無法鞏固課堂學習內容,更加不利于小學生良好學習習慣和各項綜合能力的培養。因此,在作業形式的完善上,應側重于多樣化,可以參考以下形式的課后作業:
(一)生活實踐。語文教材中的很多內容大多源于生活,并最終要服務于生活,因此,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在培養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同時,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所以,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可以設計一些實踐性的作業,比如節日民俗小研究、社會用字小調查、身邊“先進人物”的采訪活動等,還可以將實踐活動與校園生活相結合,比如撰寫班級辯論賽正反方辯論稿等。這些實踐作業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也可以提升學生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
(二)演說交際。新課標強調,語文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對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要。所以,在布置課后作業時,除了以往的紙筆練習之外,還可以布置一些演說交際類的作業,如學生分組合作,交流思想,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比如在《項鏈》課文講授時,教師可以在課程結束時,讓學生們自主組隊、自主選擇角色,要求學生在課后分角色演繹文章小片段,并在下節課開課之前進行公開表演。實踐表明,相對于說理性或機械性的作業類型,學生會對交際類課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結束語
總之,小學語文課后作業的設計是一個綜合性、系統化的有機過程,而若想通過課后作業設計來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需要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時,將“教——學——評”一致性的基本原則貫穿始終,從根本上變革傳統作業觀,在選擇習題、習題呈現形式以及習題批改、結果反饋等內容上進行突破與創新、優化與提升,使小學語文課后作業既適應于小學生的特定心理,又符合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同時能夠切實提高教學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后見.基于學生能力提升的六年級語文課后作業布置策略[J].新課程·小學,2019(05):171.
[2]卓振宇.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評”一致性有效教學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20(3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