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義務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縱深發展,中年級數學教學要得到有效的發展就需要進一步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學生均能夠在適合其發展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文章立足于創意法教育的概念,對創意法教育在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作用進行了探究,然后提出了創意法教育在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措施。
關鍵詞:中年級;數學教學;創意法
一、 引言
創意法教育是在教育平等的基礎上來進行的,從當前教育的基本情況來看,學校教育受傳統理念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只開發了人們的半腦,這就導致了資源的極大浪費,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中國教育學會科研規劃課題《新課程理念下的創意法教育》主持人郭成志指出,在我國的素質教育中應該積極采取措施來進行“雙腦教育”。這樣才能夠讓教育資源得到有效而全面的匹配,才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文章在充分總結小學數學教育教學經驗的基礎上,從生活經驗、教材深挖、思維導圖等方面提出了創意法教育在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措施。
二、 創意法教育的概念
所謂創意法教育是指在充分遵循“最差即最優”的平等教育理念的創意方法教育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受教育者的創意思維、修復或者激活,從而使教育者的左腦右腦的思維得到和諧發展,從學生層面來看,這是一種創意法教育,即將一切知識都最終歸結為創意法,從教師層面來看,它是一種教育的創意法,教師使用的教育教學方法是創意法。簡而言之,創意法教育所主張的是平等教育與左右腦的更為全面的開發和利用。
三、 創意法教育在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實踐證明,創意法教育在中年級數學教學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能夠讓更多的學生受到關注,創意法教育所強調的是教育平等,因此,能夠讓教師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改變教育理念,客觀正確地評價每一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其二,能夠讓學生得到全面的發展。在創意法教育中,學生與學生之間只存在著思維方式的不同,不存在智力的高低,因此,主張教師在引導學生的時候應該將全面發展理念融入教育教學之中,以便于促使學生進行全面有效的發展。
其三,能夠讓教育資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運用。創意法教育是在教師對學生的基本情況進行充分了解的基礎上來進行的,此時因為教師并不特別考慮學生的個人情況,因此在教學的資源的配置方面會更加的公平、透明,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在有效的教育資源的作用下得到全面而有效的進步。
四、 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缺乏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年紀比較小,認知能力不足,模仿學習是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同時小學生對新鮮的事物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能夠主動探究和學習。但是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很多學生會漸漸喪失學習的興趣,影響自身的進步和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數學是小學階段主要科目之一,數學教學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學生學好數學知識不但可以促進個人成績的提升,還可以為以后的學習做好鋪墊。然而,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小學中年級數學課堂上,教師應用的教學模式比較簡單,只知道把知識灌輸給學生,忽視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導致認知能力較差的學生不能完全理解教師所講的內容,慢慢地,這些學生就會因為跟不上講課進度喪失學習興趣,班級學生成績也會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與此同時,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也不注重和學生的交流互動,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沒有得到突出,數學課堂枯燥乏味,學生上課的積極性略顯不足。
(二)課堂氛圍沉悶,教學方法單一
小學中年級數學課堂上,課堂氛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課堂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眾所周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好的導師就是興趣,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對于大部分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是枯燥的,而且具有很高的難度,想要學好數學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同時小學生還處于貪玩的年紀,對于數學學習的認識本來就不足,具體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導致沉悶的課堂氛圍,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足夠有效的互動,教師對于學生的關心程度也不足,導致很多學生不重視數學學習,沒有從數學課堂上感受到學習的快樂。這種教學方法不但不能鍛煉學生的思維,還會阻礙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影響學生未來的發展。
(三)教學理念落后
當前新課程改革持續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學過程中,教師不但要培養學生基本的理論知識,還要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雖然時代在發展,但是教師的教學理念卻沒有做到與時俱進,禁錮了學生的思維,也不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很多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只注重提高學生的成績,忽視了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最終影響學生的進步。
五、 創意法教育在中年級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運用
為了中年級數學的教學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文章主要從生活化教學經驗、中年級數學教學的情況出發,采取了以下方法。
(一)融生活經驗于數學教學之中
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因此,在小學中年級數學教學的過程,應該積極將所學習的內容融入現實生活之中。比如:工人要為一塊空地種樹,已知該地的長為2.5米,寬為13米,每平方米需要種植2兩棵樹,請問一共需要種植多少棵樹?為了讓類似這樣的題目得到有效的解答,教師紛紛引導學生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融入了生活經驗,這就讓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小學生的左右腦均得到了鍛煉,從而促進了小學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
(二)深挖教材實際進行深度學習
教材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載體,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鑒于學生思維方式的不同,教師應該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引導學生進行深度學習,讓其思維在教學的過程中得到有效的發展。例如,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借助書中的主題圖進行基礎知識的掌握與學習,同時也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來讓其進行延伸學習,讓其在學習的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獲得知識的深度掌握。換句話說,教師在引導學生的時候除了需要引導其進入到表層學習的過程中,還需要引導其進行進一步地、深層次探究,讓不同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獲得不同的收獲,從而實現教育教學效率的提升,實現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等。
(三)妙用思維導圖加強知識鏈接
思維導圖是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教學資源之一,它能夠通過有效的方法來促使其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提升教學效率。實際上思維導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讓知識點以圖形的模式進行有效的展現,這就讓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能夠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法,從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進行有效的學習。比如,在小學數學復習課中,教師既要充分關注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更應該關注學生對舊知識的回顧。此時采用思維導圖來進行學習便能夠讓圖畫、知識進行有效的融合,便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讓不同思維方式的學生均得到有效的發展。
(四)提高學生興趣,實現寓教于樂
眾所周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好的導師就是興趣,如果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充滿興趣,那么一定會以更加積極的態度投入到學習之中,相反的,如果學生缺乏學習興趣,那么教學效果也會十分有限。所以,小學中年級數學課堂上,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寓教于樂,不但要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還要給予學生充分的信任,把愛帶入課堂之中,尊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采取合適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同時,教師還要培養學生多動手、多動腦,為學生創設自我展示的舞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對于小學生來說,數學知識是枯燥乏味的,但是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的特點為基礎,通過把有趣的物體引進課堂中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習“觀察物體”這節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準備幾個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如粉筆盒、三腳架等,在課堂上展現在學生面前,要求學生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觀察圖形,把自己的看到的形狀畫在紙上。這種教學方法比較具有創新性,通過引進圖形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加深學生對三視圖的了解和掌握。同時,教師還可以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保證學生能夠感受到數學學習的快樂,最終實現寓教于樂。
(五)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小學階段,學生的獨立意識沒有完全形成,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從眾的情況,人云亦云。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的從眾心理是一針心理訴求,但是這種行為卻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小學生生活經驗不豐富,擁有較強的可塑性,作為學生學習道路的領路人,教師應該摒棄僵化的教學模式,為學生營造開放的學習環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究,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思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并不是讓學生孤軍奮戰,拒絕與他人合作,而是培養學生對問題的獨到見解,能夠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用多樣化的方法解決問題。同時,這種教學方式還可以幫助學生打破思維定式,實現學生思維的發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教學有效性,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這節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給出一個幾何圖形,要求學生獨立思考,用不同的方法來計算出這個組合圖形的面積。經過仔細思考,學生就會發現可以把組合圖形分切成幾個簡單圖形,這幾個簡單圖形的面積總和就是組合圖形的面積;也可以把組合圖形補充成簡單的圖形,組合圖形的面積就是補充后簡單圖形的面積與多出面積的差值。這樣,教師可以通過做習題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最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六、 結語
總而言之,創意法教育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中的運用,能夠讓教育教學的效率得到提升,能夠讓不同的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方法,也能夠讓學生在左右腦均得到發展的過程中實現全方位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廖華玉.創意法教育下農村小學生數學興趣的培養[J].教育觀察,2019,8(5):101-102.
[2]吳兆民.淺談如何在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中實施創意法教育[J].中國校外教育,2012(19):121.
作者簡介:李紅,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寧夏回族自治區長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