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慶
摘要: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得到極大創新,為推動教育改革,創新教學模式提供了極大幫助。在教學改革過程中“視域融合”是其中重要的教學模式,并得到教師的廣泛運用。“視域融合”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能為教學改革提供新的視角,避免傳統教學模式影響學生的學習以發展。文章首先介紹“視域融合”理論,然后深入探究基于“視域融合”理論的小學語文教學對策。
關鍵詞:視域融合;小學語文;教學對策
“視域融合”理論更加強調教師與學生的對等關系,也就是確保教師與學生為教學課堂的主體性,通過二者的高效互動,提升教學質量。視域融合,主要是將學與作者的視域進行融合,然學生能更好的掌握與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為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提供可靠支持。
1.“視域融合”理論
“視域融合”教學范式是新課改背景下的一種教學理念與模式,通過教師教學理念的改變,綜合素養的提升,讓教師能順應時代發展需求,明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并能形成一套科學的、系統的教學體系?!耙曈蛉诤稀崩碚摳幼鹬貙W生的主體地位與個性,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讓學生能與作者保持同樣的視域,確保學生能理解與掌握閱讀文本的內涵與思想?!耙曈蛉诤稀崩碚撛诮虒W實踐中具有重要意義,在發展性教學目標下,通過多樣化教學方法與評價,重視教學過程的互動性,為學生打造高質量課堂,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2.基于“視域融合”理論的小學語文教學對策
2.1合理運用多媒體
信息化背景下多媒體在教學實踐中得到廣泛運用,在教學實踐中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趣味性課堂,滿足學生的學習與發展需求[1]。“視域融合”過程中巧妙運用多媒體,幫助學生總結學習經驗,理順學習思路,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知識。但是在多媒體運用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內容呈現方式,視頻等趣味元素的多少進行合理確定,避免喧賓奪主,影響語文知識對傳遞。
比如在學習統編版語文《烏鴉喝水》時,教師就可以巧妙運用多媒體,吸引學生注意力。為讓學生站在文章作者的視角思考,視頻也要體現這一點。首先,教師打開多媒體,播放準備好的視頻,視頻內容為烏鴉用嘴叼來小石頭,然后往瓶子里丟,水位慢慢上來,最終烏鴉喝到了水。學生在看完視頻后,教師需設置問題:1、烏鴉為什么要往瓶子里放小石頭?2、烏鴉為什么會喝到水?3、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呢?學生在討論結束之后,教師為拓展學生視野,可以鼓勵學生回家在父母的幫助下,閱讀《愚公移山》與《精衛填?!返墓适?。讓學生找到與《烏鴉喝水》的共性,并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愚公為什么要移山?精衛為什么要填海?通過多媒體的應用,能有效吸引學生注意力,提升課堂趣味性。
2.2打造互動課堂
“視域融合”理論視角下,課堂教學模式發生很大變化,學生的被動地位得到極大轉變,可以與教師一起探索知識[2]。所以為確?!耙曈蛉诤稀痹诮虒W實踐中的有效應用,教師需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構建互動課堂,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在互動過程中,能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教師與學生處于平等地位,能平等對話與溝通,在和諧課堂關系下,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與掌握知識。因此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與思想,只有充分尊重學生才能確?!耙曈蛉诤稀钡挠行ч_展,其次要重點拉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構建起新型和諧課堂[3]。
比如在學習統編版語文《升國旗》時,教師就可以積極打造互動課堂。在互動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一段在天安門廣場升國旗的視頻,讓學生起立跟著視頻里的節奏一起唱國歌。結束后,教師可以走到學生旁邊,問學生有誰去過北京天安門看升國旗?教師見學生不回答,笑著告訴學生,沒有去過也沒有關系,我們學校也有升國旗儀式,每天早上我們都能在廣場上升國旗。同學們誰能告訴我五星紅旗的含義是什么?我們為什么要升國旗呢?這時學生紛紛舉手回答。在教師與學生的互動中,一定要走到學生身邊,使用溫柔的語氣與學生溝通與互動,在問題的幫助下,進一步強化互動,并在學生問題回答中了解學生思想與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為提升互動課堂的有效性,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愛國行為,講一講自己心中對“紅色精神”的理解。
3.結束語
“視域融合”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要求教師轉變傳統思維理念,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并能通過多媒體的應用、互動課堂的構建,打造高質量課堂,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中提升學生質量與效率。
參考文獻:
[1]林敏. 構建"視域融合"環境下的小學語文課堂——以統編三下《我們奇妙的世界》為例[J]. 小學教學設計:語文.品德版, 2019(3):2.
[2]劉瀟. 符號互動論視角下小學語文批注式閱讀教學存在問題、原因及對策研究——以楊廟小學為例[J]. 課外語文, 2018(24).
[3]王江鋒. 基于"視域融合"的詩歌直觀教學研究——以《闌干萬里心·寓憶王孫》為例[J]. 語文教學與研究:讀寫天地, 201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