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芬
摘要:素質教育改革的形勢背景下,音樂“核心素養”領域的教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通過音樂的藝術魅力來提高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欣賞能力、創造能力、交流合作能力、文化素養等成為目前核心素養教育中的主要組成內容。本文在分析目前初中音樂核心素養培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這些現狀提出優化提升初中生音樂核心素養的課堂有效教學途徑。
關鍵詞:初中音樂;核心素養;課堂教學;有效途徑
音樂核心素養是要借助音樂教學的優勢,在音樂作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表達、音樂想象、音樂文化素養、音樂鑒賞等多方面的能力。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是我國素質教育改革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音樂與其他學科不同,流淌的音樂、變幻的符號以及音樂背后的情境等都能帶給中學生不一樣的學習享受,同時學生們也能在音樂的世界中陶冶自身的情操、凈化自己的心靈,獲得鑒賞美的各種能力。同時音樂核心素養中提出的“文化價值教育”內容,也可以讓中學生多接觸感悟中華民族傳統音樂文化藝術,在欣賞、表演的學習過程中發揚傳承民族音樂文化[1]。綜上所述,提升中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是培養全方面人才的關鍵所在,所以,在日常的教學中,需要音樂教師以音樂核心素養為指導理念,創新優化各種教學途徑。本文以初二音樂教學內容為例,談一談自己在培養中學生“音樂核心素養”方面的有效途徑。
一、初中生音樂核心素養培養存在的問題
“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提出已經有一段時間,各學科的教師也在積極改革創新教學模式,以此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2]。但是,由于教師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方面的差異性,導致目前初中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依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
第一,缺乏時代性。初中音樂核心素養教育理念的提出是我國教育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出發點銜接當下中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目的是為了提高中學生對音樂學習的關注度,提高他們的音樂學習新區,因此具有明顯的時代性特點。然而,在現實的音樂教學中,仍然有部分音樂教師沒有深刻領悟目前的教育改革形式,在具體的課堂設計中依然“我行我素”,喜歡采用“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在課件設計、教學互動的規劃中忽視了中學生的實際需要,課堂教學氣氛不足,導致中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較低。
第二,缺乏科學性。音樂核心素養教學理念提出后,很多音樂教師積極關注和學習,努力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但是由于該項改革實施的時間較短,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操作中缺乏可參考學習的內容,導致他們在課堂教學設計中幾乎四“摸著石頭過河”。因此,很多音樂教師因為自身教學經驗不足,教學理念的理解不夠透徹,或者有些音樂教師急于給課堂教學模式做出改變,他們過于倉促的改變缺乏科學的指導,所以整體的課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方法生搬硬套,導致音樂課堂的整體效果并不理想。
第三,缺乏民族性。德育教育是素質教育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初中音樂核心素養的培養中,也出現了“民族文化價值觀”的教育理念,呼吁中學生了解自己本民族的藝術文化,認識中國傳統音樂的身后底蘊,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音樂教師并沒有關注該方面的核心素養內容,依然將教學重點放在音樂理論、音樂技巧等技術層面,忽視了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在中學生價值觀中的影響作用[3]。
二、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1、結合學生需求,提高音樂學習興趣
“以生為本”是新課標教學改革中比較突出的一項創新教學理念,提倡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改變“教師為主、學生為輔”的教學模式,教師應該采取各種積極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動力,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4]。針對初中音樂核心素養培養中“時代性”缺失的問題,音樂教師可以在教學設計中尊重學生的各種需求,多聽取學生在音樂學習方面的建議,盡可能選擇一些他們感興趣的元素和內容展開教學,以此提高中學生的音樂學習積極性。
比如,初中時期學生的生理、心理發育較為明顯,經過一段時間的積累,他們已經具有明顯的喜好偏好。而且當下信息技術發達,中學生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電視等各種途徑接觸到各種音樂,并在多元化的了解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曲目。結合中學生在這方面的音樂嗜好,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為了提高中學生對課堂音樂學習的興趣,音樂教師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
第一,利用課余時間做好問卷調查。基于目前中學生音樂課堂學習主動性較差的問題,為了找出其中的根源,音樂教師可以結合之前的教學方式設計調查問卷,并利用課余時間安排學生完成。根據學生的真實調查數據,發現他們在音樂學習方面的喜好和反感之處,在后期的教學中進行有針對性的優化調整,盡可能選擇學生們喜歡的內容和方式上課。
第二,課堂教學中導入具有時代特征的音樂作品。音樂教材中選拔出來的內容都十分優秀,有些甚至是中外音樂領域中的佼佼者。但是,這些音樂作品中有些學習內容時代較為久遠,或者內容沒有亮點,學生的學習興趣較低。為了圓滿完成一節課的音樂教學目標,音樂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具有相似教育效果的時代性音樂作品融入到課堂教學中,在課前導入、課中欣賞等過程中巧妙插入,都可以起到吸引中學生學習注意力的效果。比如八年級音樂上冊《我的中國心》、《七子之歌》、《東方之珠》這一單元的欣賞學習中,課文中給出的曲目都是中學生喜歡的流行音樂歌曲,主要目的是通過音樂欣賞提高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在這部分教學欣賞中,音樂教師還可以以“香港”、“澳門”回歸為主題,挑選一些課本中沒有但是學生們喜歡的流行歌曲曲目,如余光中先生創作的《鄉愁》,被《經典詠流傳》節目改編成一首優美動聽的流行歌曲,深受學生們的喜愛。通過融入這些同主題的歌曲流派進行教學同步欣賞,即可以滿足中學生對流行音樂作品的喜好,激發他們的欣賞熱情,同時,選擇的歌曲內容也貼合單元的教育主題,可以升華學生在愛國情懷方面的感悟能力。
2、創新教學方法,提高音樂學習能力
音樂核心素養的提出衍生了很多值得教師關注的教育內容和教學目標,所以,如果按照之前傳統的教學模式肯定不行。為了高質量地完成初中音樂核心素養的教育任務,音樂教師要學會從教學觀念、教學方法等方面大膽創新,從音樂欣賞能力、音樂創作能力等專業層面提高中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全面提升音樂課堂的教學成效。
比如,初中八年級下冊《打支山歌過橫排》 這一課的教學中,這是一首江西民歌,歌詞和旋律帶有明顯的本土風情。音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播放與民歌內容有關的江西風情畫面,尤其是江西人民唱山歌、乘坐竹筏過河的經典畫面,從一些具有江西代表元素的內容出發,將學生代入到江西的自然風情和民俗文化的情境中,進入幫助學生去體會當地人民熱愛生活的美好心情。然后,在這個基礎之,再組織學生去聆聽《打支山歌過橫排》這首音樂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情感,可以從作曲的旋律、技巧等角度出發,一點一點帶領學生分析作曲的音樂之美,這樣學生們在后期的演唱中可以更好把控演唱旋律。
3、解讀作品背景,傳承民族文化藝術
通過解讀初中音樂核心素養的內容可以發現,與之前音樂教學的目標要求不同,最明顯的特質就是突出了民族藝術傳承發展的價值觀教育。而且在素質教育改革中,也多次強調通過藝術熏陶來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所以,在初中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音樂教師也不能忽略這部分的核心素養內容,盡可能通過挖掘一些本土民族藝術元素,帶領學生去深入了解民族藝術文化,并肩負起傳承民族文化的責任[5]。
比如,在八年級上冊和下冊的音樂課本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如《這一封書信來的巧》、《唱臉譜》、《我不掛帥誰掛帥》、《彩月追月》、《雨打芭蕉》、《春江花月夜》等一些時代被人們傳唱的音樂內容。這些內容中有中華民族代表性的京劇等戲曲傳統藝術,也有一些民族藝術文化的成分。這部分內容雖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藝術,但是中學生對此的學習熱情并不高漲。為了吸引學生學習這些民族藝術,音樂教師可以在課堂講解中從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歷史傳說、神話故事等角度入手,加深學生對這些音樂文化的理解。如《我不掛帥》的教學中,就可以從這首京劇作品背后的歷史故事入手,音樂教師可以制作簡單的ppt課件,將與這首戲曲內容有關的民族大義故事背景簡單梳理,也可以在多媒體播放中插入一些電視劇、電影中有關的片段,提高中學生對這段戲曲背景的了解。這樣學生在傳唱模仿這些京腔京韻藝術或者民族藝術的同時,就能深刻感受到民族藝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承擔起傳承的歷史使命。在這部分的教學中,音樂教師還可以選取一些現代音樂與戲曲文化相融合的流行歌曲,帶領學生們進行鑒賞,利用古今藝術相融的鑒賞方式,讓他們更加喜歡中國的民族藝術文化。
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核心素養”培養任務包含音樂技能、音樂審美、音樂創新、音樂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需要音樂教師兼顧當代中學生的喜好需求,結合音樂教材的內容和教學特點進行創新優化,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法展開音樂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提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才能在豐富的互動環境中感知、掌握更多的音樂文化元素和技能。
參考文獻
[1]羅永平. 核心素養下初中音樂有效課堂的構建策略分析 [J]. 考試周刊, 2021,15(22)159-160.
[2]吳秉旭,馬云鵬. 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初中音樂欣賞教學策略影響因素分析 [J]. 藝術教育, 2021,36(5):55-58.
[3]周健. 論初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音樂核心素養的有效途徑 [J]. 北方音樂, 2020,39(06):193+196.
[4]張楠. 基于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初中音樂教學策略探究 [J]. 北方音樂, 2019,39(384): 168+171.
[5]端木萍萍. 以美施教 以樂育人——淺談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音樂教學 [J]. 當代音樂, 2017,60(18):37-3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