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是檢驗整堂課質量和效果的標尺。因此,如何安排好課堂提問環節對于教師來說并不是一件隨意又輕松的事。高效率的課堂提問能讓教學流程順利開展,還能讓學生將注意力時刻集中到課堂。通過課堂提問,教師能迅速地掌握和了解學生對所講授知識的掌握情況,便于及時對教學內容進行調整和改進。對高中生物學科來說,課堂提問是學生學習新知的重要推動力。文章主要探討如何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促進學生更好地進行生物學習。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堂提問;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2-0053-03
作者簡介:楊勇(1978.5—),男,江蘇省如皋市江安高級中學,校長,中學高級教師,本科學歷。
引 言
課堂提問是學生和教師進行互動和交流的一個絕佳時機,通過提問,教師能夠了解學生學習的真實情況。如果發現學生在某個問題上存在不足,教師可以及時對他們進行指導和更正。有效的課堂提問還能讓學生的大腦處于活躍的狀態,能夠使其不斷思考問題,將自己的所有精力集中在認真聽課上面。然而,在高中生物課堂中讓課堂提問更具有效性并不是一件特別容易的事情[1]。
一、高中生物課堂提問現狀分析
雖然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幾乎沒有教師不進行課堂提問,但他們所進行的課堂提問不見得全部是有效的。根據調查研究表明,當前的高中生物課堂提問環節存在著很多不當之處,需要教師特別重視。
首先,在課堂提問環節中,教師的提問過于簡單,只是提問學生那些需要背誦的生物知識和定義,過于重視對知識的機械性記憶,需要學生獨立思考或者發表自己看法的問題則少之又少。教師難以通過提問提高學生思維的活躍度,這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養成。其次,教師提問的問題過于淺顯和形式化,總是問學生“是不是”“對不對”。這種問題可以被看作無效問題,學生回答這種問題時,往往不經思考就能立刻回答出來。這樣的問題對學生的發展沒有任何特殊的幫助。再次,還有生物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了趕進度或者節約時間,在提問過后真正留給學生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很短,這樣即使再有價值的問題也被浪費掉了。因為學生根本就沒有對問題領悟透徹,甚至還沒弄清題意就被教師一帶而過,白白失去了鍛煉思維的好機會。
二、高中生物課堂提問應遵循的原則
(一)目的性原則
高中生物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首先要想明白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提問,提問能給學生帶來哪些好處或改變。教師帶著這個問題去設計自己的課堂提問,肯定會有不同于以前的課堂反應和效果。生物教師在講課之前首先要備好課,設置合理的提問目標,還要對一系列問題進行邏輯上的梳理,安排好問題之間的關系及邏輯順序,明確怎樣設計自己的問題,才能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所學內容。怎樣利用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完全跟著問題走,這些需要教師在整節生物課堂上始終不斷思考[2]。
(二)多樣化原則
高中生物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不應一直用同一種提問方式或者提問語氣,否則容易讓學生產生疲勞感,不能調動學生回答問題的積極性。因此,生物教師要豐富自己的提問方式,并根據內容的不同有針對性地設計問題,可以綜合運用比較式提問、引導式提問、分析式提問和總結式提問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對問題始終保持新鮮感和敏銳度,增強學生的思維彈性和活力,讓學生體會到回答問題的成就感。
(三)整體性原則
生物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還要秉承整體性原則。考慮到不同學生之間學習水平的差異性,教師在進行問題設計時要以全班同學的學習水平為基礎,提問的問題要照顧到班級內的大部分學生。如果教師只提問成績好的學生,那么其他學生很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而只提問成績較差的學生對優秀的學生來說進度會太慢,降低了他們的學習效率。因此,教師應站在絕大多數學生的角度上為學生設計一些有助于班級內每位學生發展的問題,提高整個班級的生物學習能力和水平,促進學生共同進步。
(四)客觀性原則
教師所提的問題應從學生的知識水平、理解水平出發,更好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情,根據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設計問題,讓學生既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去解決問題,又不會因為問題太難而打擊其學習的積極性。
(五)啟發性原則
課堂提問是教學的重要內容,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所以對學生有著極大的啟發性。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能夠激活自身思維,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夠顯著提升問題解決水平[3]。教師在課堂上應盡量少提出封閉性的問題,避免學生只需要回答是不是、對或者錯,限制學生回答的范圍。雖然在傳統課堂中封閉式的回答占據主要比例,學生也習慣于回答此類問題,但是由于封閉性問題的答案具有局限性,所以會造成學生即便不需要思考也有概率答對,這并沒有充分發揮出提問的價值。教師應盡量提出開放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綜合自己所學的知識探尋問題的答案。比如,在光合作用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葉綠體中的結構和它的功能是如何相適應的。學生要想正確回答這一問題就需要進行深入思考,結合光合作用的知識點及之前所學的細胞內容,找出其中的生物規律。相比封閉式的概念性回答,這樣的問題對學生更有啟發性。
(六)實踐性原則
生物其本身有著很強的實踐特點,它和生活之間的聯系非常緊密。在教學中,教師如果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對學生進行“灌輸式”理論教學,很難體現出生物本身對生活的作用和意義。教師可以將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帶動學生思考。比如,在講解“人體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回想:當天氣發生變化,自己身體也會隨之發生反應,而這些反應是一種怎樣的體現?我們又是怎樣通過這種反應來調節體溫的?借由這些問題,學生能夠發現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之間的聯系,真正體會到生物學的實踐作用,從而主動去進行探究。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加強理論與現實之間的結合,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七)遞進性原則
學生的思維是一個不斷進步和發展的過程,從原先的直線思維逐漸轉變為邏輯思維,從淺層轉變為深層。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也要循序漸進地提高提問的難度,結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進行設計。在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學會將新舊知識結合起來,做好知識的內化,進而構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因此,教師要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基礎設計問題,從簡單到復雜,讓學生能夠循序漸進地提升自身的生物水平。
(八)明確性原則
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來設置問題,更好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比較隨意,那么教學的過程就會比較散漫,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效率。教師要充分了解,提問是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讓學生能夠在明確的目標指引下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重難點知識。
三、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提問有效性的主要措施和策略
(一)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
生物教師在課堂上進行提問時不能只是簡單的提問,還要考慮到提問的問題背景和學生的心理狀態等一系列問題。高中生物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有利于學生思考的問題情境,讓他們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中對問題進行思考和解答,而不是完全脫離情境和現實設計一些孤立、毫無頭緒的問題。脫離問題情境,學生非但不能由問題引發對知識的學習興趣,還可能會起到相反的效果,難以借此進入生物課堂中。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可以是新奇有趣,能夠引起學生高度關注的,也可以是貼近現實生活被學生所熟知的。究竟選取哪種問題情境需要生物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問題的實質來選擇。設計任何問題情境,其最終的目的都是更好地促進學生獲取知識,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水平。
以“人與環境”這一章節的教學為例,教師在講解人口增長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這一相關知識點時,可以從現實生活的角度出發,為學生創設一個前置的問題情境。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一系列生態被破壞的圖片,讓學生分析導致這一情況的原因;再讓學生聯系實際談談人口增長可能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改變,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對這個問題進行進一步思考和分析。這樣能夠讓學生快速了解問題背后所承載的知識和背景,深化對本課內容的理解。
(二)增強問題的新奇性
想要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最重要的是要保證問題的新奇性和新穎性。只有和學生的常規思維和方法相矛盾或者沖突的問題才能讓學生覺得充滿挑戰性,更想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生物教師的提問總是圍繞一個類型的問題,“換湯不換藥”,那么長時間下來,其提出的問題對學生已經全然沒有了吸引力,學生只會感到平淡和無聊,難以調動自身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細胞增殖”這個知識點時,如果教師直接問學生動物和植物的細胞分裂有什么不同之處,學生會覺得這個問題很普通,沒有什么想要回答的欲望和動機。對于這樣一個看似常規簡單的問題,生物教師可以通過改變形式重新引起學生的重視。生物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幾張細胞分裂圖片,其中既包括動物細胞分裂,又包含植物細胞分裂。教師讓學生對這些圖片加以辨別,說出它們是哪種細胞分裂,在區分完畢后還可以追加一個問題,讓學生再試著分析圖片所示分別為分裂的哪個具體時期。稍微改變提問的形式和方法,既能讓學生愿意去思考問題,又能讓他們養成獨立學習和探究的習慣。
(三)提問方式靈活多樣
在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不應只有一種模板,而應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問題的內容來調整自己的提問方式,讓提問更生動,讓學生更有代入感。在具體的課堂提問中,教師可以靈活選擇啟發式、探究式和總結式等多種提問方式,讓自己的提問更加靈活,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至于如何選擇提問的方式,生物教師需結合自己的教學內容來綜合衡量與考慮。
例如,在講解“核酸的結構和功能”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多設計一些以總結性為主的問題。講授完所有知識點后,在下課之前,生物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核酸的功能都有哪些?然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個人或以小組為單位對核酸的功能進行歸納與總結,通過這個問題來完成對整節課知識內容的回顧,讓學生能夠理清知識的結構。如果學生對新學知識進行認知和記憶,并且及時鞏固和復習,其新學習的內容會掌握得更加牢固。
(四)提出的問題要難度適中
要想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提問的有效性,教師還需保證提出的問題難度適中。設計的問題應稍微高于學生現在的學習水平和能力,即要注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既能讓學生感受到一點壓力,激發他們探究的興趣,又能讓他們投入對問題的探索,學會通過自己的努力或者與他人的協作來解決問題,從而更加樂于學習生物,更加期待去面對和解決一個又一個有趣又充滿挑戰性的生物問題。
(五)加強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生物和生活之間緊密相關,生物學中的內容都是對生物規律的總結。全新的教學背景更加強調生物教學要從日常生活出發。教師如果脫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在課堂中用學生無法理解的專業性術語來講解,那么將會造成課堂氛圍枯燥乏味,降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教師所設計的課堂提問,要依據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能夠在自己所熟悉的場景中,利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使整個課堂呈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拉近學生與生物之間的距離,消除學生對生物學習的畏難心理。
例如,在講解“物質跨膜運輸”一課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講解細胞滲透吸水和失水的問題。教師可以詢問學生如果今天吃的菜比較咸,那么你會有什么樣的感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感覺?你會去做什么來緩解這種感覺?你們有沒有觀察過自己的家人在腌菜時會先放一點鹽,然后蔬菜會滲出很多水分,請問這些水分是從哪里來的?如果你買回來的蔬菜,因為放的時間過程而打蔫兒了,那么如何才能夠讓它恢復新鮮的樣子?學生在思考這些問題時,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思考,再加上教師的講解,能夠將生活的現象和生物知識結合起來,從而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和失水的概念。
結 語
提高高中生物課堂有效性的關鍵在于如何讓生物教師具備高超的提問技術和提問技巧,讓提問真正能夠起到推動課堂發展、促進學生學習的作用。高中生物教師要注意自己到底是為了什么而提問,要使在生物課堂上所提出的每個問題都是有依據、有價值的,并且要采用多種提問方式,多提一些難度適中,又能讓學生產生探究欲望的問題,促進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切實讓生物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有質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祝利.新課程理念下優化生物“問題串”教學策略的探索與思考[J].新課程研究,2012(05):36-38.
[2]劉劍英.農村高中生物課堂教學中有效提問設計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23):58.
[3]宋吉峰.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有效提問的方法探討[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20(1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