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美術教育的飛速發展,特別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師不斷吸取新的教學理念。教師只有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深入引導學生,才能加深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美術鑒賞是運用感知、記憶、經驗,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判斷,從而獲得審美享受、美術知識的過程。文章將對初中美術教學中名畫欣賞教學策略展開探究。
關鍵詞:初中美術;名畫欣賞;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0-014?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2-0080-03
作者簡介:吳晨(1994.12—),女,江蘇省高郵市菱塘回族鄉民族初級中學,中學二級教師,本科學歷,獲“優秀教師”稱號。
引 言
美術欣賞活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美術作品進行理解、分析和評價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產生了美的感受,陶冶了高尚情操,提高了審美情趣,還形成了審美觀點和審美意識,符合當前素質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要求[1]。美術鑒賞還是美術作品發揮社會作用、實現價值的必經途徑。文章結合教學實際對初中美術教育中名畫欣賞教學進行了探究。
一、在初中美術課堂中開展名畫欣賞教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觀察和欣賞能力的最佳時期。而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教師一味地向學生灌輸繪畫知識和技巧,較少關注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2]。教師帶領學生欣賞名畫,可以營造良好的美術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美術文化,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教師在課堂上介紹名畫的創作背景,能讓學生發散思維,開拓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和對畫面進行延伸擴展的創造力,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美術學習能力,最終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1)審美水平方面。在引導學生欣賞名畫的過程中,由于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對作品的感受也有所不同。教師如果可以對名畫欣賞內容進行分層,設計從內容到情感升華的學習任務,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了解作品的文化內涵,從而使其更好地感受作品的魅力,提升美術思維[3]。
(2)提高創作能力。學生通過不同角度地自主賞析,產生不同的感受,從而了解作品的特點及內涵。在此基礎上,學生主動對作品進行再創作,能夠更好地提高創作能力。比如,凡·高的《收割者》系列作品就是對米勒同一主題的創作延伸。在創作過程中,凡·高曾遭受精神疾病的折磨,也正是這種經歷使他的繪畫風格發生了改變。他對待色彩的態度已經達到癲狂的狀態,在造型方面追求狂野風格。因此,他的繪畫不是簡單的重復臨摹,而是一次次創新,加上厚重粗獷的筆觸,融入自己超凡的想象力,賦予畫面強烈的色彩感,使整幅畫面有了新的質感,帶有一定的力量和強度,最終構成和諧的畫面。凡·高的作品風格體現了他的大膽創新,抒發了其內心悲痛感受,形成了獨特的畫風。
二、當前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當前,一些教師采取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一味地向學生講解知識,導致課堂成為教師的“個人秀”,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4]。當前美術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一方面,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美術學習能力未能得到有效的提高。主要是因為學校和教師對美術教學不夠重視,教師的教學觀念較為落后,且教學方法也比較單一,不利于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阻礙了美術教學的發展。另一方面,教師很少帶領學生欣賞名畫名作。一些教師專業能力有待提高,對一些名畫的認識有限,對這些名畫背后的文化知識缺乏了解,很難帶領學生欣賞名畫,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受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學生面臨升學的壓力和繁重的學習任務,他們將更多時間和精力放在文化課學習上,較少關注美術學科[5]。即使美術教師給學生布置了相關的美術作業,學生也多是敷衍了事,較少欣賞教材中的名家作品。
比如,在賞析《韓熙載夜宴圖》時,部分教師僅讓學生簡單地了解畫面出現的五個場景,沒有剖析畫面中的人物微觀神態、肢體動作,對畫作的歷史背景更是一帶而過,或根據自己的想法安排課程內容,導致教學目標不明確,未能有效突出教學重點。因此,在賞析《韓熙載夜宴圖》時,教師應先帶領學生欣賞畫面內容,再講解作畫的背景是畫家顧閎中奉南唐后主李煜之命而畫。接著,教師可以介紹韓熙載,他為了保護自己,故意裝作沉迷享樂,讓畫家記錄給皇帝看。其次,教師帶領學生分別賞析五個場景的情節,分析每個人物,及其身份和姿態、表情。最后,教師可以從畫面的構圖、造型、用筆、設色、技法等逐一分析畫家的高超技藝,包括對這一作品后世的影響。
三、初中美術課堂中開展名畫欣賞的教學途徑和策略
(一)營造良好的美術課堂學習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收獲良好的課堂教學效果,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作用。在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有了一定的發展,教師如果仍讓學生簡單臨摹教材中的美術作品,將不利于對其想象力及觀察力的培養,甚至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點開展教學活動[6]。學生一旦對名畫欣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更加積極地投入美術學習。初中美術教材中有對美術作品的文字講解,但文字內容較枯燥,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容易走神,不利于自身美術欣賞能力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中國花鳥畫的內容時,中國花鳥畫是以植物、動物等為題材的一種繪畫形式,畫家在畫作中描繪了自然之美。《芙蓉錦雞圖》和《寫生珍禽圖》兩幅畫都是描繪鳥類的作品,畫中將鳥描繪得精妙入微、十分逼真。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交流、探索,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
(二)多學科結合提高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
“學科+”是教學的新趨向,教師可以融入文學、音樂、信息技術等不同領域的內容,讓美術欣賞課變得更加生動活潑。這樣,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能夠加深對相關文學作品的理解,在音樂的帶動下形成較高的審美情趣,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直觀地欣賞美、創造美[7]。
例如,蘇少版七年級“自然與生活定格 外國風景畫、靜物畫欣賞”一課,選擇了霍貝瑪的《林間小道》進行作品賞析、評價。這幅畫描繪的是荷蘭農村大自然的美景,教師可以播放歌曲《走在鄉間的小路上》。這首歌旋律活潑、優美,歌曲中清唱的“藍天”“白云”“晚風”“鄉間小路”與畫中的風景相呼應,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感受美麗的自然風格,掌握自然與情感的關系。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對這幅作品的真實感受和獨特見解,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此外,教師可以借助文學作品讓學生進一步欣賞、評價《林間小道》。教師選取關于《林間小道》的詩:“嗨,你好,我的早晨,我的林間小道。嗨,你好,我的風,我溜溜的云。我牽著一地的喜悅流放一天的喜悅。我趕著一座座茅舍歡樂的跳舞、滑冰。生活是如此美好,如此寧靜,林間小道就是我興高采烈的豎琴。”學生誦讀詩歌,能夠更好地感受畫作描繪的自然美景,在提高文學審美能力的同時,養成了較好的美術鑒賞能力,提升了美術學科核心素養。
(三)教師在課堂上講解名畫的文化背景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術也在不斷發生變化,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美術作品,存在較大的風格差異[8]。為了幫助學生在欣賞美術作品的同時產生全面、深刻的理解,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美術作品背后的知識。教師在講解美術作品時,應為學生講解這些作品背后的文化,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這些作品[9]。
例如,在欣賞外國人物的肖像畫時,達·芬奇的自畫像描繪了一個知識淵博的老者形象。教師在帶領學生欣賞這幅畫時,可以為學生介紹達·芬奇所處的時代及其相關事跡,帶領學生了解達·芬奇,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欣賞這幅自畫像,從中體會到不一樣的韻味。
又如,在教學“耕牛戰馬”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敦煌壁畫耕牛、唐朝《五牛圖》。這兩幅名畫都是關于牛的繪畫作品,但無論牛的神態還是體態都大不一樣。唐朝《五牛圖》中牛的形象軀體高大、體態豐厚、姿勢悠閑。除了從專業繪畫角度分析,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畫作的創作背景。唐朝《五牛圖》更符合當時人們以豐腴為風尚的觀念。我國古代畫家喜以牛入畫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古代鼓勵農耕,重視農業發展,所以關于牛繪畫作品往往滲透著畫家濃厚的個人感情。
(四)小組合作欣賞名畫作品
在名畫欣賞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美術教學活動,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收集資料,如名畫作者的資料、名畫創作的時間和背景,以及名畫背后的含義和情感等[10]。學生通過收集資料,并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從而對名畫產生欣賞興趣,提高名畫鑒賞能力。
例如,我國現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畫《游春圖》,描繪了許多人在縱情山水游玩的情景;《溪山行旅圖》描繪了北方山水雄壯的自然風光,畫中懸崖峭壁高聳,讓人望而卻步。學生可以自由分成若干小組,對這兩幅山水畫進行欣賞,體會大自然的無窮魅力,探討自己去過哪些景點,有哪些特點,說說自己在游玩時的感受。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選擇一名代表匯報小組的交流成果。這樣,學生會更積極、認真地對名畫進行賞析。教師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習質量[11]。
(五)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名畫欣賞課的教學中,一些教師習慣向學生灌輸知識,導致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美術欣賞課變成了教師的評價課,不利于培養學生的欣賞能力[12]。因此,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想方設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參與進來。揚州作為歷史悠久的文化古都,涌現出不少傳世佳作或關于揚州的山水名畫[13]。
比如,蘇少版八年級(上冊)“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一課,選取了石濤的《淮揚潔秋圖》,描繪了秋水茫茫、天闊蕭冷的淮揚秋景,畫面中近處的城垣、樓閣錯落有致,水面蘆葦、坡岸蜿蜒、江流彎彎,展現了揚州城的風貌。這些景物躍然紙上,教師帶領學生對作品進行欣賞評價,能夠使學生更好地感受畫作中的情感。整幅畫面豪情奔放,凸顯出畫家結合生活場景對畫面中細筆房屋、粗筆蘆葦、尖筆草叢的運用。除此以外,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的寫意畫也是學生熟悉的。學生對鄭板橋的生平較為熟悉,在欣賞他的竹子、蘭草寫意畫時,更能體會他寄托于畫作中的精神,從而感受到他的精神追求和氣節。
結 語
綜上所述,在美術學科中融入名畫欣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能夠提高學生的想象力,促進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使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從而提高學生的精神文化品位,促使其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14]。教師應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結合其他學科的內容,引導學生探究作品背后的文化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促進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丁潔瓊.名畫欣賞教學對幼兒繪畫表現的影響[J].教師,2020(23):82-83.
[2]孫芳芳.名畫資源在創造性美術教育中的開發與使用[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0(07):234.
[3]孟文杰.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20(36):157-158.
[4]傅小驍.初中美術欣賞課的情境教學研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9(22):160-161.
[5]張悅.名畫欣賞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美與時代,2019(08):93-94.
[6]黃婷婷.基于翻轉課堂模式的初中生美術審美能力培養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9.
[7]黃淑芳,劉新華.淺談如何有效進行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J].美術教育研究,2019(04):72-73.
[8]李壇.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情境教學法的應用策略分析[J].普洱學院學報,2018,34(06):117-118.
[9]曾燕.論初中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審美能力[J].新課程學習,2014(07):24.
[10]李瑞霞.談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對策[J].才智,2020(07):16.
[11]柯涵騫.核心素養體系下的初中美術跨學科教學與實踐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8.
[12]劉肅靜.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7(11):211-212.
[13]黎綺.初中美術欣賞教學方法與策略的探究[J].美術教育研究,2017(01):105-107.
[14]魏藍.初中美術欣賞課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美術教育研究,2015(16):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