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教學自主;設計;實施
作者簡介:張偉斌(1972.12—),男,江蘇省鎮江市鎮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一級教師。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提出“保證教育教學自主權”的要求?!兑庖姟分荚谏钊胴瀼攸h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和認真落實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部署要求,全面提升中小學辦學質量[1]。長期以來,與教育相關各部門對學校管得太多、干擾太多,損傷了學校辦學的積極性和自主性[2],客觀上影響了學校的辦學活力[3]。而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是以教學自主權為核心的,因此高效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關鍵和首要的問題就是解決教學自主權的問題。
一、教師教學自主權的內涵
教學自主權這一話題,很早就受到學界和實踐領域的關注。有研究指出,教學自主權是教師在教學中可以享受的利益和自主行使的權利。但傳統教育下教師教學自主權走向兩個極端:幾乎喪失殆盡或被濫用[4]。而教學自主與工作滿意度之間存在正向關系預測作用[5],因而提升教學自主權顯得非常重要。有研究認為,教學自主權包括課程自主和一般教學自主兩個方面,也有研究對教學自主權進行了系統界定,認為其主要表現為目標調試、內容選擇、方法選擇、教學調控、教學評價等方面[6],并提出了教學自主權的提升方法:自主意識、自主能力、教師合作等[7]。有研究認為教學自主權是解決教師負擔的問題的主要手段—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顯然,就教學而言,如何設計和實施教學活動,作為專業人員的教師最有發言權和自主決定權[8]。當下的“五項管理”也對教師的教學自主權提出了要求,其中最為突出的是作業的設計與評閱—教師能夠根據相關要求,在作業的安排上凸顯自主特征[9]。有研究分析了教師教學自主權喪失的原因:管理上無論是教育行政部門還是學校層面,均缺乏對教學自主權的科學審視(根本原因是教育教學理念落后),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在意識層面樹立對教師專業自主的尊重,在管理層面要側重對課堂教學自主空間的營造、教師教學自主能力的培養和保護[10]。有研究基于調查對教學自主權進行了界定,認為教學自主權包括教學內容再生產、教學方法重構、課堂評價等[11],而現實中教學自主權存在的問題主要包括:教學內容再生產能力相對薄弱、高中教師教學自主權水平較低等,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包括參與式的互動培訓與教研、將追求優質高效課堂與提升課堂教學實踐智慧融為一體、重組教師教育課程體系[12]。有研究進一步確定了教學自主權的內涵,認為教學自主權是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課堂教學中自主決定與教學相關事務的權利,必須從優化教師工作環境、改進管理等方面推進。總的來看,相關研究將教學自主權分為以下幾個方面:聚焦教師的教學自主意識和能力、聚焦教學自主的內容、聚焦教學自主的設計與實施。
界定教學自主權,必須從兩個維度和層面開展:學校教學自主權和教師教學自主權,二者雖然有概念上的重合,但彼此仍然有其獨特之處和適用場域。第一,學校教學自主權是指自主安排教學計劃、自主運用教學方式、自主組織研訓活動、自主實施教學評價;對于學科間關聯性較強的學習內容,可自主統籌實施跨學科綜合性主題教學[13],即根據課程標準和相關制度規定,基于學情等具體情況,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在教學計劃、進度上發揮自主權,形成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學安排;根據學情、學生學習相關、課程特征(含校本課程)、教師特長以及教學支持等情況,大膽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提升教學的有效性;根據教師發展情況和教師發展需求、相關政策,設立研訓主題,既做到高瞻遠矚,又做到立足當下教學問題開展多種方式的研訓活動;根據學科特征及內容安排,以研究性態度,基于循證探索等模式,開展主題式綜合實踐。第二,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從已有文獻可以看出,教師的教學自主權有以下幾個特征:為教師所天然具有的專業權限,主要從教學內容設計、教學設計與實施、教學評價與反思等方面開展,教師教學自主權的發揮程度有賴于教師課堂教學改革主體性的激發程度。因此,教師教學自主權要求教師大膽創新,從改進教育教學方法、豐富教育教學活動、探索教學模式等角度著眼。
二、教學自主權的依據
教學自主權的合理使用能夠加快教學進度以及促使教師實行科學有效的教學活動。對于我國目前教育工作來說,教學自主權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教育改革進展。因此,我國教育部門相關管理人員應妥善處理教師的教學自主權問題。
(一)復雜的教學活動
隨著教學活動的不斷發展,藝術與科學相統一逐漸成為教學活動的現狀。因為教學活動在實踐過程中是通過開放式的教學為學生提供講解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思路與其本身的思維認識相互碰撞可產生各種創新思維。但這種教學過程使得教師之間難以相互借鑒教育技巧,例如某教師通過培養學生在閱讀理解中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使得學生針對部分思考題做出了十分優秀的回答,但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教學方法有可能只適用于該班學生,因為該班部分學生有潛在的發散思維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被其他教師借鑒后未必會對本班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起到促進作用。
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教學活動具有復雜性,一名真正優秀的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不應照搬千篇一律的教學方案,而應該根據當下班級學生自身特點來進行專一化教學。所以,復雜的教學活動是學校為教師提供教學自主權的依據之一。
此外,相關學者認為,教學活動是有一定規則的,但若將該規則變成標準化進而應用到各個背景不同的地方,就不能稱之為合理的教學活動。因為教師的教學對象是學生,學生階段是人成長的早期階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不斷接觸到不同的理念和活動,使得他們不斷改變自身的思維認知以及行為。而在實際開展教學工作中,雖然教學工作具有一定的普適性和規范性,但教育活動本身是動態的,意味著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中不能僅依靠特定的教學計劃和教學內容進行授課,還需根據不同的情景來改善原有教學內容,進而更好地與學生相適配。
(二)內在教學倫理要求
相關學者認為,一個良好的教學活動是根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對學生提供了合乎道德情理的教學內容來評定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僅以學校期末考核成績為教學目標,每日為學生講授大量的課堂知識以及布置大量課后作業,這種教學方式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完成超負荷的學習內容。此外,部分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時很少顧及學生的真實情感,違背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的工作重點是培養學生成為擁有良好品德和優秀學習能力的人,教師在開展教學中不僅需要注重學生成績,更應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此外,教師開展教學工作時,還應定期與學生進行情感交流,傾聽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問題。我國教育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只是以一個最低的標準限制教師的教學行為,但教師一職本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倫理問題也是學校、教師和學生之間難以平衡的關鍵所在。并且,在實際教學活動中,不存在可以適用一切課程的教學計劃,因為教師開展的每節教學活動都是截然不同的,學生接受能力不同和學習進度不同進而導致實際授課重點改變。所以,教學過程中的倫理問題是教師每次開展教學活動應著重注意的事情,教師只有利用教學自主權才可更好地將教學活動與學生能力進行適配。
(三)教師發展的根本條件
教師行業普遍存在社會認可度不足的現象,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教師的授課計劃都會受到當地教育部門、學校教學工作處和學生家長的影響。這種現象導致教師無法行使本應擁有的專業權利。相關心理學者認為人努力是為了達成自己的理想目標,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中會利用一切能力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能力,倘若教師擁有教學自主權,那么該教師可根據自身能力以及學生特性踐行更符合學生發展的教學活動。而教師自主權利的缺失使得教師難以擁有專業尊嚴和專業權利,若在實際授課過程中一味地遵循某些看似科學的教學方法,長此以往不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只有教師擁有教學自主權才可以更好地為學生開展教學工作。
三、教師教學自主權的培養
教師教學自主權的培養包含了三個方面:教師個人層面、教育制度層面、環境層面。唯有基于教師主體性激發教師的教學自主意識,教師的教學自主權發揮才能持久和深入;唯有制度層面的堅實保障,教師教學自主權才能有效發揮并形成良性循環;唯有文化與環境的科學營造,教師教學自主權才能有水平、有效果。
1.教師教學自主權發揮與發展制度與機制:為教學自主插上飛翔的翅膀。教學自主的發揮和發展需要良好的制度與機制加以推進、保障,這就要求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層面加大教師教學自主與發展制度與機制建設。第一,教學自主的制度建設。毋庸置疑,高校層面的教學自主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發揮,這也符合高校的教育特征[14]。而中小學則由于課程、教學以及相關配套等多個方面的“統一”,其自主權發揮的空間受制、教師教學自主權發揮的積極性受影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因循守舊、照搬模仿更為有效且更為安全。當然,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學自主權的發揮缺乏相關的保障。因此,教學自主權制度應該盡快出臺。教育管理部門應該從教學計劃安排的自主權、教學方法使用的自主權、教學管理的自主權、教學評價的自主權、教學模式的自主權等方面制定相關制度,對教學計劃安排自主、教學方法使用自主、教學管理自主、教學評價自主、教學模式自主進行“邊界”界定,為自主權的發揮提供保障和支持,并輔以相關評價與激勵制度,以充分發揮教師的積極性。第二,教師自主素養發展的制度建設。教學自主的關鍵在教師,教師的自主意識、積極性與能力,是教學自主權發揮效能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從入職初期的教學自主意識專題培訓、在職期間基于模塊和主題的教學自主能力的培訓與研修角度,從基于教學自主的共同體建設與運行角度(如工作坊),從教學自主的研究角度,構建立體有機的教師教學自主素養發展制度,極為重要。第三,教學自主權發揮的機制與平臺建設。教師教學自主權的發揮要遵循一定的順序和立足具體的平臺,而不是直接在課堂教學中隨意發揮,需要經過一定的“預演”。因此,如何從“后臺”走上“前臺”,要注重“過程管理與評價”,基于“循證”模式,對教學自主的全過程進行研究,進而以科學的方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去,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學自主權的效能。毋庸置疑,上述活動的開展,就需要科學的機制建設與完善的平臺建設加以支持。
2.自主教學活動體系的構建:讓教學浸潤“自主”。自主教學活動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課堂教學實驗、課堂教學觀察、展示課與活動、自主性教學報告會、基于主題的教學工作坊、基于教學的共同體活動(如集體備課)、校本教學體系開發。第一,積極開展課堂教學實驗,結合行動研究,提升自主性的“靶向”和效果。即便是已經準備充分的教學,也需要課堂教學的檢驗。融入教學自主元素的教學,同樣如此。因此,需要教師把“循證”“行動研究”等結合起來,針對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學生的獲得等進行“調?!薄5诙?,課堂教學觀察活動。對于教師本人而言,往往在自主權把握尺度上、使用時空安排上、方法上存在“把握不準”的問題,這就需要專家的介入,而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教學觀察,通過觀察找出問題,進而提供解決建議。第三,基于共同體的教學自主活動。無論是集體備課、集體反思或者基于工作坊的主題研修以及圍繞校本教材的開發,都可以加入教學自主元素,甚至基于教學自主展開。
3.有利于教學自主權行使的管理與環境創設:營造教學自主的氛圍。有利于教學自主開展和圍繞教學自主研究的氛圍的形成,無疑是尊重教學自主和推崇教學自主的重要助力。因此,在學校層面,應該通過教研組、備課組等組織,大力推進教學自主,營造科學開展教學自主和共同推進教學自主的氛圍。同時,積極開展相關比賽、研討和展示,重點推介教學自主成果。對于在教學自主探索上有成就、甚至形成特色的教師或團隊,應該加大激勵和支持力度。學校還應該重點培育一些教學自主名師、團隊。
【參考文獻】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4/content_5546939.htm.
莊西真.學校自主性和學校能力[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7(01):28-33.
蒿楠,李敏,周倩.我國中小學辦學自主權研究:回顧與反思—基于三十余年來的文獻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2019(07):32-39.
夏小剛.略論教師的教學自主權[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112-115.
朱進杰,姚計海,吳曼.教師的教學自主權與工作滿意度的關系:教學自主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18,34(03):338-345.
姚計海,申繼亮.中小學教師教學自主權量表的修訂[J].應用心理學2007,(04):329-333.
李洪修,潘婉茹.新課程背景下教學自主權的內涵及實現[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1):45-48.
儲朝暉.教師減負的關鍵是保障教學自主權[J].內蒙古教育,2019(36):1.
艾萍嬌.光明時評:管理好學生作業,要先保障好教師教學自主權[EB/OL]https://edu.gmw.cn/2021-02/24/content_34639162.htm.
賈匯亮.教師教學自主權的缺失及保障[J].課程.教材.教法,2014,34(08):38-43.
潘婉茹,孔凡哲.教師教學自主權的限閾及實踐路徑[J].現代教育管理,2016(07):94-98.
潘婉茹,孔凡哲,史寧中.中小學教師教學自主權的現狀調查與改進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6(01):44-51.
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進一步激發中小學辦學活力的若干意見[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9/24/content_5546939.htm.
繆子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能力發展研究[M].鎮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