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中蘊含豐富的故事素材,這些故事素材不但有趣生動,而且充滿教育與啟發意義。在歷史學科課堂中,挖掘歷史故事能夠提高學生的探究思維,提升他們的史料實證能力素養。鑒于此,文章圍繞歷史故事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素養培養展開探究,分析了歷史故事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素養提升的價值、歷史故事在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素養中的應用。
關鍵詞:歷史故事;史料實證;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9-0008-03
作者簡介:嚴方曄(1994.2—),女,常熟市昆承中學,中小學二級教師。
引 言
故事是教學的重要素材之一,尤其是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歷史故事并非都是偶然發生的,其背后都有特定的歷史因素。探究這些歷史因素對學生探查歷史真相,辨析史料,論證、評價歷史現象有重要作用。因此,利用歷史故事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素養有十分關鍵的現實意義。本文從以下幾方面展開探究。
一、歷史故事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提升的價值
歷史故事對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素養提升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歷史故事是歷史發展軌跡在某個特殊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身上的體現。通過了解故事和故事背后的相關歷史情況,學生能夠對歷史現象做進一步地探究和論證。
其次,歷史故事涵蓋時間、地點、人物、經過和結果。與生硬直白的歷史理論知識相比,歷史故事更具趣味性和生動性,且更便于學生理解。因此,在課堂中引入歷史故事可以降低歷史學科學習的難度,提升其趣味性[1]。同時,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積極性也會提高。
最后,歷史故事本身是客觀存在的歷史情境。歷史情境的再現能夠把學生代入當時的時空場景,激發學生深入其中,探究歷史事實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會獲得有效提升。由此看來,在歷史學科中融入歷史故事十分重要,對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起到關鍵性作用。
二、當前初中歷史課堂中教師對歷史故事的應用現狀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初中歷史學科教師開始重視歷史故事的引用。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范圍和頻次在不斷擴大和提高。不論是在歷史問題探究、歷史現象解釋還是在其他歷史主題教學中,歷史故事都發揮著自身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素養[2]。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如部分教師在故事選擇方面不夠合理;缺少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導致歷史故事的講解不夠生動;在歷史故事教學中缺乏講解互動。這些問題都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素養。
三、歷史故事在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中的應用
(一)精選歷史故事素材,幫助學生探究史料
選擇合適的歷史故事素材是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素養的前提和基礎。客觀來說,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故事素材比比皆是。這就需要教師擁有一雙慧眼,選擇合適的故事素材來為歷史課堂教學服務。教師要利用故事素材促進學生對歷史現象的辨析與探究,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素養[3]。在選擇歷史故事素材時,教師一是要以教材內容為依據,確保歷史故事與教材講解的主要內容是密切關聯的,如此才能夠發揮歷史故事與教材內容的合力,體現歷史故事在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中的真正價值;二是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方式去選擇歷史素材故事,選取最能夠支持、幫助他們探究歷史現象的素材故事[4]。
例如,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的內容主要涉及夏、商、周三個朝代,在這一歷史時期流傳下來不少故事,如烽火戲諸侯、酒池肉林等。因此,教師可以結合具體的朝代引入歷史故事,引導學生對歷史史料進行思考、論證和探究。講到周朝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入西周時期周幽王為博得自己的美人褒姒一笑,多次點燃烽火臺戲弄諸侯,最終導致西周滅亡的故事。通過這一故事,學生可以了解到當時西周是分封制,并從中分析出分封制的優勢和弊端。在講到商朝時,教師可以引入商紂王以酒為池、以肉為林的故事,他在酒池肉林中尋歡作樂、不理朝政,最終導致商朝滅亡。通過聚焦歷史小故事,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分析商朝的發展情況和發展趨勢,分析導致商朝滅亡的原因。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有大量歷史故事,這些故事是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人物、特定時間下發生的。教師在引入歷史故事素材時,要結合不同的歷史階段及講解需求進行選擇。
(二)合理進行故事滲透,拓寬學生探索視野
在歷史故事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培養的融合方面,教材始終是基礎和載體。因此,教師一定要以教材內容為基礎滲透歷史故事,讓歷史故事與教材內容緊密結合,而非割裂開來。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將歷史故事與所學歷史教材內容結合起來,提升其史料實證能力[5]。換言之,在利用歷史故事提升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素養方面,教師要重視對故事的拿捏和滲透,做到自然生動、恰到好處地把故事滲透到課堂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利用故事素材,打開歷史學科世界的大門,拓展學生的視野。在滲透故事時,教師一方面要尋找合適的機會,自然導入;另一方面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和啟發,幫助學生培養史料實證意識。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百家爭鳴”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合理的故事滲透,拓寬學生的探索視野。本節課的知識點比較繁雜細密,其間還有很多歷史小故事。教師需要熟練掌握百家爭鳴的內容,并在此基礎上尋找合適的契機,拓展學生的探索領域。如百家爭鳴中有不少占據主流位置的學派—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因此,在講解每個學派的主張和具體行為等內容時,教師可以自然引入和滲透合適的故事,引導學生通過探究歷史故事,深度理解該學派的思想主張。例如,在儒家的思想主張方面,教師可以引入有關孔子的“盡善盡美”“與人善交”“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等小故事。通過這些故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究孔子的儒家思想在當時的影響力。同時,學生也會對孔子的形象、儒家學派的思想主張有更具象、更生動地解讀和分析。
(三)與多媒體結合,營造學生探索氛圍
多媒體能夠以聲音、視頻、圖像等多種形式呈現歷史故事。在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將歷史故事素材和多媒體結合起來,有效地調動學生情感,營造探究歷史的氛圍,激發學生對歷史探查和論證的欲望。因此,在引入歷史故事素材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首先,教師要提前做好設計。例如,在哪個環節使用多媒體,多媒體具體以哪種形式展現(聲音、視頻、音頻等),多媒體的主題是否明確、具有吸引力等。其次,在課堂中,教師要在恰當的環節滲透歷史故事。例如,教師可以在歷史課堂的導入環節引入,也可以在歷史故事講解的過程中插播,還可以在評價環節通過多媒體呈現歷史故事來測試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6]。這些都可以作為多媒體在歷史課堂與歷史故事結合的環節。總之,教師一定要遵循靈活多變的原則,確保學生能夠在知識與多媒體的結合中,加深對歷史故事的理解,提高史料實證能力素養。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鴉片戰爭”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相關歷史小故事,如“林則徐虎門銷煙”這一故事。利用聲音、動態視頻、文字解說、圖片等多種形式的多媒體展示虎門銷煙的故事場景,這可以很快將歷史課堂帶入清末的鴉片戰爭時代。學生也會全身心地沉浸在故事之中,眼睛、耳朵都會被調動起來。可以說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虎門銷煙這一個小“孔”,了解整個鴉片戰爭時代。同時,在這一章節中,除了虎門銷煙,還有關天培血戰虎門的故事,也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呈現。這對提升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素養有重要作用。
(四)將故事與質疑融合,推動學生探索節奏
挖掘歷史故事價值的另一個重要手段就是設問質疑。通過質疑,學生能夠深度剖析歷史故事內容和與其相關的因素。例如,某個歷史故事發生的原因、某個歷史故事對當時和對后世的影響、某個歷史故事發生的過程和結果等,這些都是設問質疑的素材。教師通過質疑來指引學生向更深層探索,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抗日戰爭的勝利”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相關歷史故事,并在故事和教學內容滲透融合的過程中,巧妙引導學生對故事質疑,助力學生加快探索節奏。換言之,教師在故事中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有方向、有思路的探究和論證,最終獲得史實求證,提升學生的探索能力。在探究這些歷史故事時,教師可以自行提出疑問,向學生“求助”,也可以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自己解答。
(五)重視講解互動,增強學生探索效果
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主研究能力。但自主研究能力比較弱,尤其是在歷史學科場景中通過歷史故事去探究、辨析、論證歷史史實,難度更是不言而喻。這就需要教師巧妙利用講解互動,為學生提供助力。講解互動的方式有很多種,教師需要根據課堂情況、教學內容、學生的反饋等靈活選擇。例如,在學生閱讀和思考歷史故事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鏈引導學生思考并針對思考的結果或學生的疑問,及時給予解答。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美國的獨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入有關美國經典雕像—自由女神像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對本章節的內容展開深入探究。在引入該故事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運用講解互動的形式,促使學生做進一步探究,以強化學生的探索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反問學生:美國有一個女神級的雕像—自由女神像,同學們知道是哪個國家贈送的嗎?這個自由女神像是在什么時期送出的?它代表著什么意義?在這一問題鏈的引導下,學生會結合相關歷史資料展開分析。自由女神像所代表的是自由和民主,其真實的含義到底是什么呢?教師繼續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在學生對這些問題解答之后,教師可以針對這一問題做系統地歸納和分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協作探究和分析。通過類似這樣的講解互動,學生對歷史故事的挖掘、探究能力,以及史料實證能力都得到提升。
(六)加強反思評價,強化歷史故事效果
想要清楚歷史故事在課堂中的應用情況到底如何,合理有效的評價與反思是必不可少的。目前部分教師對歷史故事、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素養培養不夠重視,在具體評價和反思環節比較粗糙。從教學全程來看,評價與反思不但是一個重要環節,而且是幫助教師總結問題和經驗,摸清學生歷史知識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互評、教師與學生之間互評獲取更多的評價信息;其次,教師可以通過測試卷、課堂問題、課堂表現等方式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在課堂結束時,教師可以詳細回顧整個教學過程。例如,歷史故事的講解時間把握得怎么樣,在歷史故事講解中學生是否感興趣、是否充分參與其中,在歷史故事的輔助下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素養是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等。
例如,在部編版初中歷史九年級“美國的獨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制訂完善的評價機制并進行反思。首先,在講解完有關故事之后,教師可以隨機提問幾名學生。這幾名學生分為能力基礎高、能力基礎中等、能力基礎差三個層次。教師的問題設計難度要與學生的能力基礎水平契合。根據學生對問題的回答,教師便可以掌握學生在歷史故事中的學習收獲。在課堂臨近結束時,教師可以下發隨堂測試卷,測試卷圍繞教師的教學內容展開。在學生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交換測試卷進行點評。之后,教師將測試卷收回。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可以對課堂中歷史故事與史料實證能力素養培養結合的情況進行整體評估。
結 語
綜上所述,歷史故事具備有趣的情節、特定的內容,能夠讓學生在聆聽故事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理解歷史知識。換言之,歷史故事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師在歷史學科教學中應當重視歷史故事的應用。教師要巧妙利用精選故事素材、幫助學生探究史料,合理進行故事滲透、拓寬學生探索視野,與多媒體結合、營造探索氛圍,故事質疑融合、加快探索節奏,重視講解互動、提高探索效果,加強反思評價、強化歷史故事效果,提高對歷史故事的應用,增強初中歷史課堂的趣味性,促進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素養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趙蘭.歷史故事教學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南北橋,2020(04):52.
[2]張仁君.歷史故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9(12):149.
[3]劉鳳娟.小學歷史故事類文本閱讀的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19(26):139-141.
[4]程善峰.讓學生在課外活動中豐富歷史知識[J].江蘇教育,1992(17):45-46.
[5]大庸,王秋華.故事:小學歷史教學的突破口[J].湖南教育,1992(06):26.
[6]許林恒.談小學歷史第二課堂[J].江蘇教育,1985(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