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更快地掌握理論知識、強化自身的知識應用能力和提高實踐技能都很有幫助。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思維,構建新的教學理念,在課堂上從理論知識出發,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自主探究學習活動。這樣的教學設計既能夠提高課程學習的趣味性,也有助于學生多元學科能力的培養,還能夠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發展多種學科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學習;教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2095-624X(2021)46-0073-03
作者簡介:練遠進(1987.12—),男,江蘇省鹽城市大豐區人民路小學,一級教師,教育碩士。
引 言
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多種多樣,教師要結合具體的教學知識點,根據小學階段數學課堂教學的整體特點,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流程,選取合適的教學活動方式。為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教師需要優化課堂教學設計,通過各種活動形式為學生創設自主學習空間,讓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有更多的收獲。
一、安排課前預習任務
自主學習有多種展開形式。首先,教師可以為學生安排具體的預習任務,這是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對不同的知識內容,學生選用的方法會有所差別。對于那些理論性較強且有一定學習難度的知識點,學生可以提前就學習內容做相關了解,建立基本的學習認知,根據教師布置的預習任務進行自主學習。在這樣的背景下,課堂上當教師進行新知識的講解時,學生可以更快地進入學習狀態,加深對課本中的重難點知識的理解[1]。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會為學生的課程學習帶來很多幫助,可以發展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讓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效率更高。
一般來說,對于以“規則的學習”“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主的新知識,或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實驗、收集相關資料的教學內容,或學生在課前已有所了解的內容,如“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我們去春游”等,教師都可以安排學生課前自學。
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可以先從培養學生的預習習慣出發。教師在教學類似“解決問題的策略”這樣的新授課內容時,或者是需要學生提前收集相關的學習資料,輔助新課內容學習的課程時,可以有意識地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與此同時,對于一些涉及公式推導的新課內容,如“圓錐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等,教師也可以讓學生提前預習新課知識,組織學生完成相應的預習任務。學生如果能夠提前了解這些內容,建立整體的印象,在教師講解新知識時會更容易理解。不僅如此,當學生提前熟悉新課內容時,教師的課堂教學進度也可以加快,這能夠提升課堂教學實效。
二、加強師生交流互動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為了強化對學生的教學指導,教師要多和學生展開有效互動交流。課堂上,教師應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展開多樣化的交流互動[2]。在互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出有代表性的探究問題,通過有效設問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通常建立在教師的合理設問上。教師在提出問題后,需要給學生一定的思考空間,讓學生進行有效的獨立思考,將問題理清楚,進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案。如果是復雜問題,教師則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小組成員討論時,教師可以通過合適的方式參與其中,了解學生的思維路徑,及時糾正學生認知上的偏差,避免學生沿著錯誤的路徑分析問題。
例如,在學習“角的初步認識”這一節課時,部分學生會有一個誤區,即邊長越長,角度就越大。對于這個問題,教師要在課堂上進行演示,將可能出現的三種情況,通過角度演示器演示出來:第一種,邊長長的角度大,邊長短的角度小;第二種,邊長長和邊長短的兩個角角度相同;第三種,邊長長的角度較小,而邊長短的角度較大。教師可以在演示的過程中與學生進行各種互動,一邊演示一邊提問,保障學生理解這三種情況下的邊角關系。同時,教師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如果有不懂的地方應在第一時間指出。教師還要積極給學生營造開放、融洽的學習氛圍,這能增強學生思考的主動性,提升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有利于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有效進行情境創設
好的學習情境,有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良好的情境中,學生的注意力會十分集中,也能夠很好地理解學習任務,更快地進入學習探究的過程中[3]。教師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結合設計的自主學習任務,有針對性地進行情境創設。比如,教師可以利用游戲情境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對學習探究的參與熱情更高;也可以模擬一些生活化的情境,讓學生結合自己熟悉的生活場景和生活實例,利用知識要點,解決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數學問題。無論哪種情境創設方法,合理的情境設計都能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有效輔助,讓學生的思維更加靈活、開放,讓學生更好地完成自主學習任務。
例如,教授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長度單位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實踐探究的情境。教師可以先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的學習氛圍;然后給每個小組發一套尺子,讓學生去度量自己喜歡的東西并做好記錄;最后,再匯總每個小組的測量數目,看看哪個小組測量的物體最多、最準確。在還沒有充分掌握各種長度的度量單位前,學生對尺子的使用會充滿好奇,會開始進行各種探索與嘗試。有的學生會測量課本,有的學生會測量書桌,還有的學生會測量自己的橡皮擦……透過這個輕松有趣的實踐情境,學生有了很大的探索空間,也會在不斷豐富的測量活動中初步建立對長度單位的基本認識。有了這樣的活動經驗后,教師再梳理知識時,學生在理解上會更加輕松,對知識吸收掌握的效率也會更高。這才是好的情境應達到的效果。在這種趣味化的學習過程中,學生會體會到很多樂趣,并且能夠更牢固地掌握知識。
四、關注學生學習體驗
教師在課堂上還要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隨時觀察其學習狀態,以此來了解他們的知識掌握情況,為后續教學活動的設計提供參考。如果遇到一些有一定難度的學習內容,學生在初次接觸時容易出現認知上的障礙,可能會產生各種學習問題。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進入瓶頸時,教師要及時進行指導,給學生指出正確的學習方向,讓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能夠達到預設的效果。高質量的數學課堂應建立在充分的師生互動的基礎之上。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參考學生的具體學情,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同時,要隨時觀察學生的學習體驗,一旦發現自主學習任務難度過大,或學生在某個特定知識的學習上普遍存在困難,要及時加以指導,調整教學節奏,循序漸進地推進教學過程,避免學生出現一知半解的狀況。
例如,在教授“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這個知識點時,教師僅僅通過書本讓學生去了解這些圖形,認識和感知這些圖形是非常困難的。尤其在空間概念還未形成、思維能力還有較大提升空間的前提下,學生很難依靠簡單的自主學習了解這些幾何體的特點,或者理解這些幾何體面積的計算公式。因此,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設計更適合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比如,教師可以嘗試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合學習這個知識點的情境,讓學生能夠清晰地去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相關概念。如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一個不透明的袋子,里面放一些長方形和正方形物體,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摸一摸,并讓他們說出自己摸到的物體的形狀。活動進行到一定階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比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異同,找出其中的差別,在直觀比照的基礎上強化學習認知。這樣的自主探究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很好的實踐空間。學生可以根據這些物體建立相應的學習認知,在加深學習印象的同時,為后面計算兩個物體面積的學習打好基礎。這樣的教學活動設計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掃清學習障礙,讓基礎知識得到有效落實,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推進方法。
五、培養動手實踐能力
在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動手實踐的空間。動手實踐是一種很好的強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能夠顯著提升學生的知識應用和實踐能力。小學數學課本涵蓋的數學知識有著很強的實用性,很多知識會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教師要善于利用知識點的這一特點,多給學生創設富有生活化色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操作過程中產生直觀的學習感受,并且加深對知識原理的理解。不僅如此,動手操作還能夠增強數學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習過程充滿活力。
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知識點時,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個實踐任務,讓學生在課前利用準備好的各種三角形、量角器、剪刀等,獨立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為多少度。不少學生在完成操作任務后紛紛展示了自己的探究結果。有的學生采用剪拼的方法,即將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剪下來,再拼一拼,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有的學生采用測量求和的方法,即用量角器先量一量、再算一算,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學生不僅在探索過程中對一些常規的策略方法進行了嘗試,還自創了一些新型測量方法。教師可以組織不同小組進行交流分享,讓每個小組談一談自己使用了哪些測量方法,哪一種測量起來最為便捷。這種開放化的學習探究活動既能夠使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得到有效鍛煉,也能夠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探究的樂趣。經過具體的實踐后,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識原理,對三角形的內角和產生更牢固的學習印象。
六、設計開放化的課外實踐活動
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各種開放、有趣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結合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鍛煉學習的自主性,提升知識應用的能力。教師在設計這類課外活動時,要充分把握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了解學生的基本學情,設計適合學生參與、能夠強化知識理解與吸收的活動類型。教師可以在給出具體的活動任務后,讓學生在父母的輔助或配合下完成活動任務,并進行活動的回顧和總結。
例如,教學完“混合運算”這部分內容后,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小小商場”的課后實踐活動,讓學生課下在父母的帶領下去商場或者超市購物。教師可以給出具體的問題。以橙汁為例,2000mL的瓶裝橙汁一般8元/瓶,1000mL的5元/瓶,500mL的3元/瓶。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出問題:“買哪種規格裝的橙汁更為劃算?”組織他們思考和計算。父母可以帶領學生去商場進行實地考察,然后讓他們自己進行分析計算,得出最后的結論。這個問題能鍛煉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并且需要學生具備較強好的計算能力。這樣的課外實踐活動很好地促進了課內知識的應用,加強了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鍛煉,提升了他們的數學學科核心素養。
七、鍛煉學生的思考探究精神
在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隨著教學的不斷深入,教師還可以慢慢給學生引入一些有一定探究性的思考題,以此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加強對學生學科能力的鍛煉。教師可以從教學主題出發,設計有一定難度的思考題,隨后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對于部分問題,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簡單的工具,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更深入地自主探究。這樣的活動方式會給數學課堂增添更多樂趣,并且有助于學生學科能力的鍛煉,能夠讓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
例如,在教學“圓”這一節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怎樣計算圓的面積”這一探索問題。學生的思維很快就集中在面積上。緊接著,大家開始利用小組探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方式進行分析。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進行適當引導,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形變而面積不變”的規律上,注意圓的周長和半徑與拼成的近似長方形的長和寬(三角形的底和高、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的關系上。這樣,學生的思維路徑就會更加清晰,并且能夠更快得出最終的結論,從而很好地解答這個問題。教師采取各種活動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能夠顯著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結 語
在小學數學課堂上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探索空間,可以很好地彰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推動學生更快地吸收、掌握知識,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法很多,教師要根據具體的知識點,綜合考慮學生的學情,有針對性地選擇活動類型。總體來說,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豐富與學生的交互,并且充分發揮情境創設對學生自主學習的輔助作用。此外,教師還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在必要時給予學生引導和提示,讓學生在自主探究活動中有豐富的收獲,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魏建珍.淺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51):2.
陳全莊.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探究[J].學周刊,2021(34):45-46.
鄒穎.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J].試題與研究,2021(32):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