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燕
【摘要】化學作為基礎的自然科學與人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初中化學能力的培養是學生科學素養養成的基礎階段,使學生能夠利用學科知識解決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現象,對自然有更清晰的認知。新課改的變更對初中化學素養的培育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不只是重視理論的傳授,還要讓學生在學習能力方面獲得提升。
【關鍵詞】新課改;素養教育;初中化學;探索分析
引言
化學與人的生活密切聯系,也是研究物質的基礎科學,社會對于科學的需求讓初中化學成為這一階段的必設學科。但是化學學科的教學模式與其他學科一樣以概念的灌輸為主,受成本、安全等多方考慮縮減了學生的實踐訓練,以重復性的題海練習代替學生動手操作的理解過程,這樣只種結論不重過程的方法使學生無法真正對化學內容形成概念,與課改中所要求的素養相差甚大。
一、當前初中化學教學中存在的部分問題
(一)重結論,輕過程,不注重學生的經驗積累
新課改的教學目標要求教師除了知識外,還要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的化學技能。但是在當下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實踐課程被壓縮,無論是從物質的認識還是化學變化上都幾乎是通過教師的講解來認知,教師直接將化學公式和化學反應通過講解和描述給予學生,通過做題的形式來鞏固記憶。這樣的教學方式即使學生對知識有所把握,但并不能深刻的了解化學內容,也沒有在學習中掌握必備的操作技能。這樣單純灌輸的形式會阻礙學生化學發現能力的培育,使學生無法在生活中通過觀察獲得化學信息,也很難利用化學語言描述信息,或是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再加工。由于化學和生活的緊密關系,以及化學教材的精密編排,許多課程內容都可以利用貼近生活的例子解釋相關現象。許多教師僅圍繞教材講解,無法使學生直觀的感受化學的物質變化,也無法把握相應的化學技能。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學校資源供給和師資的缺失,在器材和實驗人員的投入上都存在不足;部分學校器材申領手續繁瑣加上部分化學實驗本身存在的危險性讓許多教師產生退卻心理,就這樣逐漸縮減了學生的實踐課程,將原本重視經驗的操作學科變成了抽象意義濃厚的知識學科,同時也將化學與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分割開來,無法通過生活中常見的化學反應的再現指導學生,同時也忽略了學生作為具備一定經驗的個體,以及學生能夠在生活經驗中獲取知識信息和發揮其創新意識的能力。
(二)重視知識層次,忽略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前進的上好催化劑,對于化學學科來說也是如此,作為化學的啟蒙階段,初中化學的興趣培育十分重要。在教學中教師常過于強調學科給予學生思想壓力,反而會抑制學生興趣的形成,許多化學教師仔細的講解課本內容但是給學生帶來枯燥刻板的課程印象,使學生的內心對化學課程萌生抵觸心態,從而降低課堂學習效率,無法在學科中獲得應具備的專業素養。
二、優化化學課程問題的策略
(一)注重學習過程,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化學實踐
化學教學的有效途徑便是通過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作為教師需要提供給學生多樣的實驗內容。這要求教師對教材有充分的發掘,通過充足的理論和經驗將教材與身邊可用材料聯系起來,創新的規劃出與實際生活相聯系的符合學生認知的化學實驗。在實驗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動手操作,例如在探究碘的性質的課程中,可以用場景式的小游戲引入課程,如果事先用含淀粉的筆在紙上涂抹各種有趣的圖案,再用碘溶液噴灑在紙上就會顯現出圖案,以此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推動學生自己動手嘗試,然后通過在教材中查驗資料來驗證自己的實驗猜測,最后教師在對學生的結論進行補充和拓展教學,讓學生在動手的過程中親身體驗到化學的魅力,真正對化學內容有了解和更深刻的印象。
(二)在維持學生興趣的前提下授課
激發和維持學生興趣,對于學科啟蒙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對于教師來說要精心設計和把握課程的第一課,在教學中融合一些便于理解的常在生活中出現的化學現象,拉近學生與化學之間的關系,加上本身未知的學科也會給學生帶來好奇感,使學生對學科充滿向往和期待。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意整合授課資源,在教材內容的選取上要精心取舍,并在授課過程中將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降低其專業化的程度,保持學生對學科的新鮮感和探究欲,在學生逐步了解的情況下隨之加深教學難度。
(三)化學科目的學習需要定期的合理評價
評價環節對于任何科目的進步都是不可缺少的,對于教學能起到宏觀和階段性調整,對學生奮發向上有著積極的引導作用。長久以來課堂評價的形式和標準都是較為單一的,大多以試卷成績作為學生評價的衡量標準,這種單一的評價形式讓許多學生學科積極性受到打擊,尤其是對于部分與標準答案存在偏差,但是探究過程準確的學生,當前化學課程的評價忽略了這些學生化學技能的掌握,否定了一些在操作方面有著較強能力的學生。因此在化學課堂的評價環節中,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給學生的進步予以肯定,才能真正培育學生化學知識和操作等多重素養。
結束語
在初中階段的化學課程上,作為教師一定要對學科有足夠的了解,才能從專業角度為學生規劃課程進度。教師還需要豐富課堂效果,使學生積極接受化學內容,在課堂中獲得效益最大化,同時,要從多個方面引導和評價學生,推動學生的多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法銘基于認知靈活理論的初中化學概念有序教學策略[J ].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