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云
摘 要:科學觀察在發展學生科學思維、培養學生科學習慣、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等方面有著重要作用,小學科學課堂是學生進行科學觀察的主要途徑,所以,科學課程應當重視科學觀察的實施,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更好地實施科學觀察,以培養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本文分析了科學觀察的相關特點以及小學科學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策略,以幫助教師真正落實課堂中的科學觀察,促進學生科學觀察的發展。
關鍵詞:科學觀察; 小學科學; 科學觀察特點
中圖分類號:G623.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039-002
一、科學觀察的概述
1.科學觀察的定義
科學觀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觀察活動,它是指以一定的科學知識為基礎,在發現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所進行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全面運用各種感官考察事物或現象的知覺活動,科學觀察往往伴隨著積極的思維活動。
2.科學觀察課的特點
科學觀察課具有理論指導、目的明確、觀察記錄、解釋合理、思維滲透、意志品質這六大特點。(1)科學課中的觀察不僅僅是觀察者在觀看現象或物體時得到的視覺體驗,其中觀察者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內心狀態都會影響其對于觀察結果的理解與解釋。理論是觀察的先導,學生在進行科學觀察活動時需要教師提供先行的理論指導,同時,學生對于觀察結果的解釋也具有一定的主體性以及局限性。總而言之,科學觀察絕不僅僅是單純的實踐活動,而是緊密聯系著科學知識,在理論與實踐的相互協調下進行的學習活動。(2)科學觀察絕不是無選擇性地收集事實、累積事實,而是與一定的研究課題相關聯,為發現或解決某項實際問題而進行。科學觀察課中必須要明確具體的觀察目標,觀察是為了掌握事物的特征,還是要進行對比分類,或者是幫助研究問題搜集佐證材料等等,根據觀察目標,學生才能依此制定出相應的觀察計劃,有的放矢的進行后續的觀察活動,保證觀察活動能夠有效地實施進行。(3)科學觀察是科學研究活動的基礎,是做出實驗假設與收集數據的前提,科學觀察的根本意義就在于對觀察結果的描述與觀察資料的累積,因此在科學課堂中不僅僅要著眼于觀察活動本身,還要強調學生對于觀察結果的記錄分析。(4)科學觀察只能為我們提供的信息,學生對于信息的處理與解釋往往出現不同,但這其中只有一種是合理的。在科學觀察課堂上,不僅需要學生進行單純的觀察活動,將觀察的現象與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系,從而得出結論同樣必不可少。(5)完整的觀察活動必須具有明確的目的、周密的計劃、多種感官的全面運用、思維結合感知、動手結合動腦。單方面地依靠感官感知到的信息而做出判斷是片面的,學生需要對觀察現象進行記錄、分析與解釋,從而解決問題或是得出結論,各個環節都滲透著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6)優良的觀察力具有以下幾點品質: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以及獨創性。在觀察活動中,學生個人的興趣、性格品質、學習習慣、科學素養等都對觀察的品質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小學科學觀察課堂中,對于學生意志品質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小學科學觀察課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的科學觀察缺乏計劃性
小學科學課堂中,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很容易出現雜亂無章、缺乏條理的情況。以觀察高錳酸鉀溶解現象為例,為了更好地觀察溶解的過程,此項觀察活動分為兩個階段:首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再用攪拌棒進行攪拌,進一步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發生的變化。然而在實際的課堂中,學生往往按捺不住,不能按照實驗順序進行觀察活動,對觀察結果的描述也就較為混亂。
2.學生對觀察現象進行記錄的意識較為薄弱
學生不能系統客觀記錄觀察現象的原因較多,大多數學生認為觀察活動本身較之記錄現象更具有趣味性,也有學生雖然能夠記錄觀察現象,但記錄方式較為單一,記錄內容混亂并參雜主觀意識。以湘教版《水族的公民》一課中,學生觀察魚的活動為例,學生對于觀察動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觀察活動中較為踴躍,但對于魚的身體結構的記錄相對來說并不充分,大多數的觀察小組中,雖然每個人都有觀察記錄單,但不是每一位學生都能將通過不同感官對魚的觀察結果完整地記錄下來。
3.學生對觀察結果描述的客觀性較差
由于小學科學課堂中觀察活動往往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小組成員之間的分工以及成員構成都會影響到學生對于觀察結果的描述,觀察活動中存在有些學生會抄襲其他小組成員的觀察結果,或是由于成員間的觀察結果不同而更改自身觀點的問題。同時,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限制也會影響對觀察結果的表述。
4.學生在科學觀察中的思維活動欠缺積極性
學生能夠根據觀察現象做出自身的思考并積極提出問題,對于科學教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但在科學課堂中,學生往往會出現局限于觀察事物本身的問題,對于現象的思考總結則較少涉及,提出問題以及對現象的解釋往往還是教師單方面講授的。
5.學生在觀察活動中易受外界環境干擾
對于有趣并且刺激明顯的事物或現象,學生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但在觀察過程中卻會出現注意力卻不夠集中,觀察目的不明確的問題。以觀察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現象為例,學生往往會驚呼高錳酸鉀的顏色變化,但在陳述其變化的過程時,卻不能完整的描述出其溶解的整個過程,只能說出其中的一些片段。學生并沒有明確觀察目的的真正意義,只是單純地按照老師的要求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活動中容易受到干擾。
6.學生在觀察活動中的參與度不夠
由于小學科學課堂中的觀察活動大多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資源上的限制以及學生性格能力的差距導致在小組活動中,很容易出現一位或兩位學生主導觀察活動的現象,其他同學很難參與其中,無法實現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完成觀察活動。
三、原因與策略分析
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導致學生的觀察不系統、不客觀,對觀察結果缺乏相應的記錄并難以做出推斷與解釋等問題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學生的注意特點。小學生的認知以及注意特點使得他們在進行觀察時往往只能注意到自身熟悉的個別現象或物體,而不是整體全面的系統。以學生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為例,學生在匯報時往往會集中在對于高錳酸鉀顏色變化的描述,而對于高錳酸鉀的墜落、擴散現象的觀察就較少。(2)教師對于科學觀察的理解誤差。教師在學生的科學觀察活動中,僅僅應當起到幫助學生明確觀察目的、流程以及規范學生相關操作的作用,但觀察的主體是學生,學生的自主性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部分教師對此認識不夠,課堂中出現越俎代庖的現象,明確地告知學生該選擇何種工具、使用何種方法,本質上學生只是簡單的操作者,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觀察者。(3)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對觀察的影響。學生對于觀察現象的理解與表述往往會參雜自身已有知識經驗對其的解釋,從而導致對觀察現象本身的忽略,錯誤的知識經驗甚至會扭曲學生對觀察現象的表述。在具體的課堂實施中,筆者曾將醋置于貼有鹽水的標簽中,使學生聞味道并表述,一名學生在表示聞到了咸咸的味道,顯然學生受到了自身有關食鹽是咸的這一已有知識經驗的干擾,扭曲真實的觀察結果。
針對小學生在科學觀察中存在問題的具體原因,我提出以下提高學生觀察及思維能力的策略:(1)制定觀察計劃,做好觀察記錄。針對學生在觀察活動中存在的不系統不完善、注意力不集中的問題,教師應在觀察活動前幫助學生制定相關的觀察計劃,例如在《觀察蝸牛》一課中,教師應當帶領學生制定合適的觀察流程,首先觀察蝸牛的整體身體結構,再對其具體的身體器官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細致的觀察,使學生的觀察活動合理有序的進行,而不是雜亂無章的隨意觀察,才能在有效的時間內全面地掌握更為詳細的信息。同時,在觀察活動中進行記錄工作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生觀察的細致程度,使學生的科學觀察更為高效,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2)提高教師對于科學觀察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中需要有意識地對于學生觀察的系統性、敏銳性、精確性以及持久性進行有意識地培養,積極引導學生思維,排除外界干擾因素,有效地控制學生的注意狀態,鼓勵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提高學生觀察的有效性。同時,教師需明確自身在觀察活動中的作用與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觀察,而不是幫助學生進行觀察。(3)教會學生尊重觀察事實,使學生明確觀察與解釋推論的區別。小學生的知識經驗往往有限,甚至有時會對觀察現象做出錯誤的解釋,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觀察活動的指導時,不但需要幫助學生有序地進行活動本身的觀察,也要幫助學生根據觀察現象進行合理的解釋與推論,將學生有限的知識經驗加以充分挖掘,通過啟發式的提問引導學生循序漸進地展開推論,當推論出現誤差時,督促學生進一步的進行觀察,收集更多的數據與信息。
參考文獻:
[1]陸夢琪.多感官聯動,全方面觀察——小學科學觀察教學方法初探[J]江西教育,2018(30):77-78
[2]李穆雯,葉寶生.小學科學教學中觀察實驗方法的指導[J]基礎教育研究,2018(17):76-77+80
[3]楊繼國.數字技術支持下的小學科學觀察實驗教學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8(0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