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琦

摘要:MJC是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Master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的簡稱,其是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為整合新聞媒體資源,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為適應新聞與傳播事業的發展對于高層次傳媒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培養熟練掌握新聞與傳播方法與技能的應用型新聞從業專門人才為目的設置的。由于該專業對傳媒實踐能力的要求,因此,MJC人才專業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成為傳媒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媒介融合與學科交叉的時代語境、以及MJC實踐能力構成要素的梳理,嘗試分析了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實踐能力的培養模式。
關鍵詞:媒介融合;MJC人才;實踐能力;專業碩士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8122(2021)01-0146-03
新聞傳播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發達國家的新聞傳播專業教育中,非常重視教師的實務經驗和課程設置的實務導向,職業技能的培訓在其教育模式中占據很大比例,并且專業碩士的培養更是這些國家新聞傳播人才儲備的重要渠道。我國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的教育,長期以培養學術型人才為主,每年向社會輸送的新聞傳播研究型人才已經超飽和,但該領域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卻依然緊缺,尤其是隨著媒介融合的進一步深化,新聞傳播領域全媒體采編技能的高層次專門人才的缺口也隨之加大,傳統的重理論、輕實踐的碩士培養模式已然不能滿足媒介融合時代的媒體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以培養熟練掌握現代新聞傳播技能與方法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為宗旨,更強調培養現代新聞傳播理念、國際化新聞傳播視野的新聞傳播專業碩士MJC應運而生,這對完善我國新聞傳播學教育體系、優化新聞傳播隊伍結構,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MJC人才培養的時代語境
(一)MJC的概念界定
MJC是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MasterofJournalismandCommunication)的簡稱,是我國為了適應新聞與傳播事業的發展對于高層次傳媒人才日益增長的需求,以培養熟練掌握新聞與傳播方法與技能的應用型新聞從業專門人才為主要目的,而設置的一個嶄新的專業碩士學位[1]。MJC是對傳媒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對我國傳媒人才培養體系的完善,是新聞傳播學教育的一項重大變革。
(二)MJC人才培養的時代語境
1.媒介融合
“媒介融合”(MediaConvergence)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的。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傳播的格局不斷被打破,電視、網絡、移動技術的不斷進步,各類新聞媒體融合在一起,歷來涇渭分明的傳播媒介走向了融合之路。
媒介融合時代,以手機、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飛速發展,與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相互融合,質變后形成了具備文字、圖像、動畫、聲音和視頻等多種媒體表現手段的多層次、多方式的新的傳播形態[2]。媒介融合使得各類傳媒因介質的不同而產生的鴻溝被填平,媒體運作的復雜程度遠遠超過了單個媒體,這對新聞從業者的素質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2.學科交叉
媒介融合時代,媒體對“全媒體”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廣泛。同樣,在教育領域,“知識的交叉融合和趨勢越來越明顯,專業細分也越來越不合時宜”,“弱化專業界限、強化學科交叉是當今高等教育發展的大趨勢”[3]。對于新聞傳播高層次人才的培養來說,這種學科交叉的觸角早已突破了文科大類的界限,延伸至更為廣泛的學科領域。由于學科本身的特點,新聞傳播學一直與其它學科有著不同程度的交融,早期是與人文學科、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交叉,近年來,則表現出與管理學、經濟學,以及信息科學等學科交融密切。
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對以培養傳媒專業人才為己任的新聞傳播教育提出了“適應性專門知識”的新要求,尤其是碩士階段高層次人才的培養,要培養學生“新聞學與大眾傳播的知識、創造性、獨立與批判性的思想,領導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
二、MJC人才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要素
(一)實踐能力的概念界定
圍繞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培養的定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的構建是MJC培養的核心問題之一。理論界對于實踐能力的界定與一般情況下人們認為的“動手能力或知識、技能的應用能力”有所不同。1983年,美國學者斯滕伯格首次對“實踐能力”進行了專業的解釋,他認為實踐能力是一種心理行為,而人的社會行為是心理行為的外化[5]。經過對實踐能力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大多數學者都認同實踐能力是心理、生理以及智力的綜合體現,超越了一般應用能力。我國學者傅維利通過對以往研究的總結和歸納,將實踐能力的概念界定為:“保證個體順利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去解決實際問題所必須具備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6]。
(二)MJC專業碩士實踐能力要素解析
一般來說,決定MJC專業碩士的專業實踐能力的心理基礎和生理基礎,包含了從事新聞傳播職業所必須的體能、智力和心理能力。MJC專業碩士的專項實踐能力是在培養過程中通過學習大量應用類知識所獲得的解決新聞傳播中專項問題的能力,包括新聞傳播專業知識的獲取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專項問題與專業密切相關,具有解決問題過程較為固化的特點,現實情境對這一過程影響較小。而在新聞傳播的現實情境中,能夠梳理出具體情況的相互關系、層次,并對存在問題進行有效分析、針對問題提出解決的策略和方法,并能有效地決策、溝通和執行的能力。MJC專業碩士的情境實踐能力是其專業實踐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是實踐能力培養的關鍵所在。在新聞傳播生產中解決問題的流程需要其具備識別能力、分析能力、決策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和總結能力[7]。甚至我們可以認為,情境實踐能力是區別學術碩士和專業碩士質量的關鍵因素,是MJC軟實力培養過程中難度最大的核心能力。
三、MJC人才實踐能力培養模式整合
(一)全媒體視角,大傳播理念培養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新聞傳播專業碩士的培養應該更為開放和兼容。首先,是因為新聞傳播學本身就建立在文學、藝術學、哲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基礎上;其次,媒介融合使得現代新聞傳播內容和信息生產流程都呈現出明顯的跨學科特點,同時,全媒體的發展格局要求新聞傳播高層次從業人員應全面掌握文字、圖像、視頻等的采編技術,以及紙媒、廣播、電視以及網絡、手機等移動媒體的傳播規律。所以,MJC專業碩士的培養應該建立在技術、文化與藝術多學科融會貫通的“全媒體視角、大傳播理念”之上[8]。
(二)產業介入型“雙師制”培養模式
由于MJC專業碩士的培養對于實踐能力的特別要求,所以實踐部分的指導格外重要。最科學的方法是實行理論和實踐“雙導師”指導模式。理論導師負責學生的課程規劃、理論學習和畢業論文的指導;實踐導師一般聘請媒體高端資深業界人士擔任,具體指導學生的媒介實踐,包括畢業設計的選題、制作,并通過這項實踐回應傳媒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或矛盾,積累實踐經驗,使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實踐中發揮作用。此外,學校應盡可能參與傳媒市場人才需求的預測與市場分析,使MJC專業碩士的培養更為有效、更具針對性;同時,還應讓實習基地或業界戰略合作單位深入MJC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培養體系的開發中,使MJC培養的人才真正體現出行業的時代需求。
(三)產學研一體化的培養模式
所謂產學研一體化是指業界與學界聯合,將社會需求與學術研究緊密結合,使學術成果與社會生產合作共贏的方式。具體形式包括學界和業界聯合建構的實體性組織,如依托高校產業園建立的各種實體公司,或者依托具體項目建立起來的合作交流的虛擬性關聯等[9]。以企業的生產力為基礎,依托高校的學術成果,構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不僅為專業人才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保障,同時也保證了企業人才資源的更新和發展。對于作為新興產業的傳媒業來說,新聞傳播專業教育的改革與傳媒產業化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關系。媒介融合的大趨勢使得傳媒業的分工更為細化和多樣,這對傳媒專業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為精細的要求[10]。MJC專業碩士的設立也正是順應了傳媒產業融合與發展的潮流,針對傳媒業界與學界如何高效合作、共生共榮所做的有益的探索。MJC的培養目標是“高層次應用型新聞傳播專門人才”[11],在產學研一體化的視閾下研究MJC人才培養的模式,對于融合發展的中國傳媒產業化和新聞傳播專門人才的培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潔.專業碩士:新聞傳播學研究生教育大變局[J].新聞前哨,2010(10).
[2]鄭文達,崔岳,張峰.構建全媒體人才培養機制[J].軍事記者,2011(4).
[3]何志武.學科交叉與媒介融合語境下傳媒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型[J].中國大學教學,2013(11).
[4]于德山.媒介融合背景下美國新聞傳播教育面對的挑戰與對策[J].現代傳播,2011(12).
[5]黃銳.以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究[J].教育研究,2014(11).
[6]傅維利,劉磊.實踐能力:含義、結構及培養對策[J].教育科學,2005(2).
[7]吳志華.論學生實踐能力發展[D].東北師范大學,2006.
[8]劉丹凌.新聞傳播學專業碩士設置與培養模式探微[J].中國記者,2010(6).
[9]陳少波.產學研一體化:傳媒產業化的推進器[J].現代傳播,2008(4).
[10]陳笑春.論產學研一體化視角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人才培養[J].新聞研究導刊,2014(5).
[11]鄭保衛.新聞傳播碩士專業學位設置的現實考察與理論保證[J].國際新聞界,2009(7).
[責任編輯: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