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初中是義務道德教育的關鍵時期,尤其重視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狀況,為引導學生養成堅定的勞動意志和昂揚進取的道德情操,文章從論述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學科融合的必要性出發,科學分析了促進其有效融合的路徑,旨在強化學生的勞動意識、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使其既能夠擁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又能夠通過勞動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為新時代打造多元化的初中育人系統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初中;勞動教育;有機融合
一、 引言
勞動教育既是學校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教材中關鍵的教育部分。因此,學校不僅要安排具體的勞動教育課時,還要結合此學科的特點并將其融入此學科之中,促成學生整體發展的新時代教育新體系。該門學科的目的是使學生養成科學的道德修養和法治意識,將勞動教育與該門課程有機融合,有益于推動二者協同共進,既能夠彰顯勞動教育在新時代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又能夠使其作為輔助工具,推動學科教學的順利進行,并提高學科教學的效果。
二、 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學科有機融合的必要性
(一)整體發展教學任務的要求
勞動教育凸顯了整體發展的教學任務,勞動不僅構建了人類社會,還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不能缺少的內容。因此,我國始終重視勞動教育。新時代教育的背景下,勞動教育被納入整體發展的教育內容之中,既符合新時代的教育內容,又是在此背景下對學生進行健全人格培育的科學決斷,對學生的長遠發展具有重大價值。學生認知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就是初中時期,身邊的各種因素都會對其認知觀念的塑造形成一定意義上的影響。勞動是學生接觸外界知識的重要途徑,科學認知觀念的塑造對其也具有深刻的價值。因此,教師要深刻認識勞動教育在學生成長歷程中的不可或缺性,將其正確、科學、有條理地融進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除此之外,2017年的《中小學德育工作指南》曾強調要盡可能地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途徑的作用,把中小學的德育教育細化到各個學科之中,將其融進整個教學的全過程。同樣,勞動教育也需要利用課堂教學這個媒介,初中的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負擔著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重大責任。因此,要將勞動教育融進其中,以使學生能夠利用科學的價值觀念開展各種生產性活動,促使學生在進行勞動生活的時候可以落實節儉樸素、艱苦奮斗、勞動光榮這些理念,自己自覺地想辦法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完成教育任務。
(二)塑造科學勞動教育體系的要求
勞動教育的進行不是凌亂、沒有秩序的,而是依照每位學生的認知發展狀況進行的,并逐漸促進科學的勞動教育體系的塑造。在這個推動過程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不能被其他學科所代替。將勞動教育有機融入這門學科當中,既可以充分發揮這門學科自身所帶有的對學生進行道德培育的優勢,又能夠聯系教材內容,更深層次地推動勞動教育這個體系的構造。勞動教育不僅是該門學科重要的教學組成部分,還是學校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內容。同時,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中的大量的教育資源,為具體的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扎實的理論指導和充足的實踐支持。在進行該學科的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把該學科的理論知識和勞動教育的知識糅合到一起,實現傳授理論知識與傳播勞動信念同時進行的優異效果。教師靈活科學地運用這門學科的教材,不僅使教師自身能夠掌握足夠的開展勞動教育的素材,還能逐步推進勞動教育體系的科學塑造。目前,初中這門課程按照年級劃分成三大模塊,分別是“自己”“社會”“國家”,這三大模塊凸顯了從“自己”到“社會”再到“國家”的思想境界的提升過程,也就囊括了不同的勞動教育的內容。教師對學生進行勞動教育的目的就是引領其從為自己勞動的初始點,發展到為社會、為國家勞動的終點,從而促成勞動教育體系的科學塑造。
三、 勞動教育與道德與法治學科有機融合的路徑
(一)教師要深入挖掘勞動資源,堅持以勞立德的育人理念
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載體,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其中的勞動資源。比如,七年級上冊的第七課“親情之愛”一課,勞動教育的內容是朱子的家訓,使學生知道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糧食是寶貴的、不能浪費的和應該珍惜的,深刻感悟人類勞動與糧食收獲之間的關系,明確勞動的價值,明確勞動至上的意義,了解通過勞動獲得糧食的不易,學會珍惜每一粒糧食。能力目標是培育學生對勞動與糧食問題思考能力,理解勞動獲得糧食、糧食是生命之基,能夠聯系社會案例思索尊重勞動成果的價值和意義。學習價值是有益于學生深刻理解糧食收獲的不易,培育他們感激勞動、珍愛糧食、敬畏糧食的情感,并更深層次地激起學生對勞動與糧食話題的探討興趣,增強他們珍愛糧食的使命感。針對上述內容,筆者對本節課的教學做了以下的布置:
設計觀念:基于尊重勞動成果,愛惜每一粒糧食的探究活動。
活動方法:走進學校食堂觀察身邊愛惜或浪費食物的事件。
學習方式:小組協同合作、自主研究,并總結反思。
學習過程:在開展第一課時的教學的時候,把班內的所有同學劃分為七個學習觀察小組,讓每組同學合作進行第七課“親情之愛”,要求他們找出教材中這節課知識的重點內容,并準備好進入學校食堂進行有關“尊重勞動,愛護糧食”的提問大綱,之后筆者帶領學生進入學校食堂,讓每個小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對兩到三個同學進行觀察提問,最后筆者帶領學生返回教室進行課程總結;在開展第二課時的教學的時候,筆者要求學生依據其自己歸納總結的教材內容進行文本解釋,并將其與自己在第一課時寫的心得體會相結合,小組之間的成員共同探討合作所列的問題大綱在學校食堂的反饋結果,并推選出一人對自己小組去學校食堂里探究“尊重勞動,珍愛糧食”的結果進行匯報,筆者在最后將這一活動探究上升到人類社會所有勞動都值得被尊重這一高度。筆者在“親情之愛”的教學設計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用兩節課時,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展開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教學,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進行觀察體驗,按照自己的課程需要來尋找自己的調查對象,探尋本源,尋找勞動的價值,獲取人類勞動的真諦。學生探尋勞動的這個過程也囊括了勞動的要素,具體表現就是即使個別學生消耗了大量的體力,但是依然有興趣去探尋,去詢問,在勞動中學習,在勞動中感悟,徹底實現了體力和腦力的有效融合。除此之外,在學生進入學校食堂之前,依據本節知識的要點,我布置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農民經常抱怨自己的艱辛,干農活、種糧食既累又不掙錢,那么假如有一天你們當中的部分人成為農民,你們怎么把這種抱怨轉化為樂趣呢?第二,你們如何看待勞動?如何看待“民以食為天”這句話?第三,勞動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第四,除了為了培養糧食進行勞動,我們身邊還有哪些勞動值得被重點關注?第五,作為一名初中生,你們如何發揮自己的價值?可以進行怎樣的勞動呢?這五個問題的目的是增強學生對從事社會勞動,尊重他人勞動成果的責任感,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熱情洋溢,他們對生活、對未來充滿了想象與向往。經過本節課的學習,部分學生已經開始思索勞動在生命中的價值與意義,在這節課上完之后,有一位學生在最后的總結中寫:“老師帶著我們到學校食堂中親身感悟道德與法治課中涉及的勞動,在食堂里,我認真觀察了兩位同學并對他們進行了采訪,我問他們:‘為什么要節約食物?’他們回答我說:‘食物是農民經過辛勤的勞動培育而成的,我們應當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珍惜每一粒糧食。’聽到他們的回答,我感悟到,勞動成果的價值不論高低,更沒有大小的區別,都是值得被尊重的。有的勞動雖然創造的價值比較小,但是依然有其自己的價值,我們要尊重勞動,也許僅僅關注學校食堂的狀況不夠全面,但是這次實踐學習依然帶給了我深刻的感悟。”鑒于此,在教授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時候,要充分發掘并利用身邊的勞動資源,堅持對學生進行各個方面的勞動教育,使二者可以有機融合。
(二)教師要注重勞動實踐,塑造有效的教學
初中階段的教育必須順應這個階段的學生的天性,而這個階段的學生的天性就是好動。因此,在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借助課本中的勞動要素,利用學校的勞動基地進行勞動教學,順應學生“動”的天性,這樣的教學不僅可以使教育效果得到提高,還能豐富教學形式。八年級上冊第七課“積極奉獻社會”,其中囊括的勞動教育就可以通過帶領學生進行勞動實踐來教學。通過自己的勞動奉獻社會,承擔社會中的勞動責任,構建美好社會是本節課教學的重要內容,為了實現更好的教學效果,筆者聯系課本的知識組織了“社會勞動實踐活動”,此活動以“做一點有益于社會的勞動”為主題,要求學生重視每一次小小的勞動,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問題和能力問題,“社會勞動實踐活動”只是在學校附近的小區內展開,具體的課程設計如下:
設計觀念:利用社會實踐讓學生感悟到勞動的不易與艱辛
活動方法:帶領學生進入社會親身體驗勞動
學習方式:小組合作、自我總結反思
學習過程: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充分利用周邊資源,提高學生的勞動意識,使其為社會發展勞動,能力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培育學生的勞動意志,主動參與社會勞動,從日常生活中的勞動出發,為社會發展奉獻自己的勞動。因此,筆者將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課時,在第一課時,讓學生借助網絡搜索身邊的事例,即通過自己的勞動為社區、為社會做出貢獻的一些事例并通過多媒體展示,之后讓他們在課堂上聯系本節課的知識點對所搜索到的事例進行評價討論,使他們能夠深刻地認識到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并勇于通過自己的勞動為自己所在的社區做出一些小小的貢獻。在第二課時,筆者把學生劃分為5個小組并任命小組長,讓小組長帶領小組成員進入社區,向社區人員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干一些活,并在社區人員的指導下參與社區勞動。在第三課時,筆者讓學生在課堂上根據第一課時所學的知識和第二課時的勞動實踐進行交流討論,并讓每一位學生都提交一份有關“勞動”和“社會責任”的心得感想。筆者在最后歸納本節課中與承擔社會責任有關的知識點,表揚在勞動實踐中表現優異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夠明白參與社區的勞動是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種表現,使其能夠積極主動地為自己的社區服務,積極參與社區勞動,成為積極向上的優異中學生。經過三個課時的授課,既達到了教學目標,又將這門學科與勞動教育有機地融合到了一起。從學生提交的課程總結與反思中能夠發現,在勞動實踐中進行教學,能夠深刻影響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念。有同學寫到:“將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與勞動教育糅合到一起,并通過勞動實踐來展開,真有趣。我在社區勞動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習一些勞動常識,體驗勞動的不易,還能提高自己的勞動能力,原來承擔社會責任不只是需要做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小小的社區勞動也是承擔社會責任的表現。”還有同學寫到:“在參與社區勞動之后,我和同學之間的友誼更加深刻了,我們在勞動中揮灑的不僅僅是汗水,還有同學之間團結協作的深厚感情,在勞動實踐中,我明白了無論自己多么渺小,我都能通過勞動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四、 結語
勞動教育是新時代教育必須包含的教育內容,它表示教師教育學生的目的不僅是要培育出能夠創造社會價值的知識型人才,還要培育出具有社會擔當意識和較高勞動能力的建設型人才。在新時代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要科學地將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與勞動教育有機地融合到一起,科學設計將二者有效融合的教學方案和計劃,使其在以學科教學為主的基礎上,成為學科教學的輔助工具。總之,二者的有效融合既能夠彰顯“以勞立德”的德育教育觀念,又能促進新的勞動教學體系的形成,豐富教學素材和教學資源,同時還能夠提高學生的勞動能力,培養其獨立生活的相關技巧。
參考文獻:
[1]肖紹明,扈中平.新時代勞動教育何以必要和可能[J].教育研究,2019(8).
[2]張繡琴.中小學生勞動教育的價值意蘊及實現路徑[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9(7).
[3]黃敬輝.華麗七十年 奮斗新征程——道德與法治時政教學側記[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23).
[4]李舒冬.基于《道德與法治》的勞動教育路徑探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20(6).
作者簡介:
練志明,福建省建甌市,福建省建甌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