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是初中教育中的重要課程,對學生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歷史思維的培養,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歷史,發現歷史,客觀看待歷史,以史鑒今,增強學生的歷史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文章將簡要闡述初中歷史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分析當前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探究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培養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初中歷史;思維能力;方法策略
一、 引言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就是培養學生了解史實、分析歷史現象和過程、客觀評價歷史的能力和素養,是歷史素養的重要部分。初中生處于青春期,是思維能力、思想價值觀念形成的重要時期,對未知的事物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歷史涉及的知識點多,范圍廣,通過歷史教學,不但能夠讓學生了解歷史、獲取歷史信息,還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歷史思維、創新思維的提升,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 初中歷史教學中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歷史是一門文化學科,具有較強的人文性的特點,讓學生了解歷史進程,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以古鑒今,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學會辯證看待事物,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不僅要教授學生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還要讓學生通過歷史,對世界有更加客觀、全面地認識,在學習中學會辯證思考,從而更好地認識事物、認識自己。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以考試為目的,向學生灌輸大量的歷史知識點,要求學生背誦記憶,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缺乏主動思考,長此以往,會導致學生思維定式,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為了滿足現代教育需求,教育要加強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視,讓學生走出狹小的思維空間,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實踐的能力,這要求教師要創新教學理念,以思維能力培養為目標,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上進行改革創新,圍繞學生開展教學,讓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學會正確判斷事物。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既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又能夠促進歷史課程的改革創新,從而推動歷史教育的發展。
三、 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手段及方法陳舊,教學內容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新課程的改革發展對教育的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普及,使教學更加便利,教學手段和教學工具越來越多樣化。然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受傳統觀念影響,部分教師仍舊采用板書和口述的方式進行教學,傳統教學觀念根深蒂固,不能很好地利用現代化工具進行教學,教學手段陳舊單一。同時,部分歷史教師在長期的教學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習慣,在日常教學中,由于教學壓力大,工作任務繁重,沒有將較多的精力用于創新中,教學方式傳統,缺乏活力。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參考資料,部分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根據考試標準對學生進行教學,一味地向學生講解教材內容,沒有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教學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課堂氛圍枯燥乏味,學生對歷史缺乏興趣。
(二)教學設計不完善,忽視學生主體地位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根據自身的經驗,直接開展課堂教學,沒有制訂系統的教學計劃。新課程改革對歷史的要求不斷提高,在教學中,只有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目標,制訂合理的教學方案,規劃好教學活動,有序開展教學,才能夠使教學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是保證課程教學質量的重要依據,其中包含了教學目標、教學工具、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評價等多方面的內容,是評估教學效果不可缺少的依據,然而,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都缺乏系統的教學設計,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導致教學設計流于形式,缺乏創新性和針對性。同時,教師的教學方法落后,在課堂中,往往直接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將教材內容進行整合歸納,直接將知識點教授給學生,讓學生一邊聽課,一邊記筆記,課堂時間主要用在聽和記上,學生缺乏學習自主性,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三)忽視思維能力培養,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重視知識的教學,忽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在學習歷史時,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靈活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面對歷史資料時,不能通過自主思考對資料進行篩選和辨認,自主學習能力較弱,在教學中過于依賴教師和教材。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擺脫對教師的依賴,啟發學生的思維,改變學生固化的思維方式,對學生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然而,部分教師沒有意識到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在課程教學中,以自身為主導,將知識的重點教授給學生,讓學生強行背誦記憶,學生只能按照教師的要求,被動接受知識。同時,教師為了鞏固學生的記憶,往往使用題海戰術,通過大量的練習訓練學生,讓學生掌握做題技巧,這種教學方式雖然能夠在短期內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沒有得到提升,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四、 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合理利用史料,拓展教材內容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合理利用史料教學,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延伸,通過篩選歷史資料,還原歷史事件,讓學生對歷史事件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在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對歷史的知識的了解,主要來源于教材,對歷史資料缺乏判斷能力,不能自主挖掘歷史材料。而歷史資料非常廣泛,其中蘊含著大量雜亂無序的材料,只有學會篩選、分析和判斷歷史材料,才能夠更好地學習歷史。為此,教師要借助史料訓練學生,培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辨析能力,在教學中搜集大量的歷史資料,讓學生進行判斷和篩選,將歷史資料整合歸類,并根據所學的知識進行證實,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歷史資料。首先,教師要借助互聯網搜集文獻資料、歷史故事、影視資源等,對教材進行補充和拓展,提高歷史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使歷史教學不再局限于教材中。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篩選歷史材料,根據自身的經驗,對這些材料進行研究、判斷和證實,并將其整合歸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對歷史材料進行精確的解讀,從材料中挖掘歷史知識,將所學的知識與材料內容相整合,還原歷史事件,幫助學生理清歷史脈絡,構建系統的知識體系。例如,在《百家爭鳴》的教學中,由于這一時期的歷史久遠,相關的史料繁多,有著大量的文獻記載、故事傳說等,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搜集相關的史料,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對這一時期的歷史進行補充拓展。由于在“百家爭鳴”時期,有許多優秀的思想家提出了重要的思想,這些思想對現代社會仍然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歷史知識,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開展教學,引導學生將史料與教材資源相結合,梳理這一時期的知識點,理清各個學術流派、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清晰、直觀地將“百家爭鳴”時期的內容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理解各個學術思想之間的碰撞,形成系統的知識體系,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開展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完善教學設計,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案,制訂科學的教學計劃,保障課堂教學質量。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活動,開展探究式教學,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獨立完成學習任務,在實踐探究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可以開展合作學習,讓學生相互合作,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交流和思考,圍繞某一個問題進行實踐探究,主動投入課程學習,在探究中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首先,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合理的探究教學方案,有序開展教學活動,設計合理的探究內容、目標和主體,將教學內容與探究主題活動有機結合,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次,教師要發揮自身引導者的作用,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在合作中進行探究,相互交流想法和觀念,共同探究問題,活躍學生的思維。不同的學生有著不一樣的思維方式,通過小組合作,可以讓學生多角度探究知識,跳出慣性思維,學會多方面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使教學打破傳統模式的局限性,提高課程教學質量。例如,在《鴉片戰爭》的教學中,讓學生知道鴉片戰爭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忽視的轉折點,同時也是初中歷史教學中的重中之重,如果單純地依靠背誦記憶,容易導致知識點混淆。為此,教師要開展探究式教學,圍繞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爆發的經過、對中國產生的影響等設計主題,讓學生在課前進行預習,借助書籍文獻、互聯網等手段,搜集相關的資料,為課堂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究,再將討論結果總結歸納,得出結論,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理清鴉片戰爭的時間、事件及意義,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同時,教師要參與到學生的探究中,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點評和總結,幫助學生查缺補漏,提高課程教學質量。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意識到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將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相結合,使教學打破傳統模式的局限性,豐富教學手段,創新教學形式。信息技術為教育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教師要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提高歷史教學效果。首先,教師可以制作教學視頻和課件,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呈現歷史知識,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歷史。其次,教師要對課堂教學進行拓展延伸,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學相結合,豐富教學途徑,以網課的模式開展信息化教學,讓學生能夠根據自身的需要,觀看網絡教學視頻,使教學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需求。其次,可以借助網絡平臺,為學生推送學習資料,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并借助信息手段分析教學數據,對教學進行評估,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認知特點,探究有效的教學方式,使教學更加靈活,發散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貞觀之治》的教學中,這一課從經濟、文化、政治等不同的角度介紹了唐朝的繁榮,教師可以搜集影視資源,播放與盛唐相關的影視片段,從歷史的角度分析影視資源,讓學生對盛唐的景象有更加直觀的了解,感受貞觀之治時期大唐的繁榮昌盛,并以貞觀之治為主題,布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合作探究,分析盛唐時期的經濟、文化發展,深入研究教學資源,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由于初中學生的能力有限,教師可以設計具體的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讓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探究知識,相互交流想法意見,拓展思維,并自主搜集、分析和整理歷史資料,對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延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和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思維深度,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
五、 結語
總而言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重視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合理利用史料,拓展教材內容;開展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能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從而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小兵滕.關于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的思考[J].教育科學發展,2020,2(12):52.
[2]陳娟.論中學歷史教學中的歷史思維能力[J].長江叢刊,2017(7):252.
作者簡介:杜建平,河北省邢臺市,邢臺市第四中學。